首页期刊导航|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小南

双月刊

1672-8505

skxb@mail.xhu.edu.cn

028-87725827 87720163

610039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西华大学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系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西华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创刊于1982年,其前身是《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原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原学报于2004年更名为《西华大学学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赋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变革

    苏新宁吕先竞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AlphaFold和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整个人类社会,驱动科学研究也驱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的形成."人工智能驱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AI4SS)"又称人文社科研究第五范式.与分别基于实验、基于理论、基于仿真、基于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第一、二、三、四范式不同,人文社科研究第五范式具有AI全学科全过程赋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器涌现的智能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利用AI概率统计模型解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组合爆炸问题、AI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构筑多节点的复杂网络、AI虚拟现实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以及以大模型为特征的科研大平台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需等六大特点.AI4SS引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革命,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全面驱动选题与学术史梳理、假设生成及假设论证的方法变革.为加快推进AI赋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变革,加快面向其研究的开源开放大模型建设是必需的.

    人工智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AI4SS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变革学术史梳理假设生成假设论证开源基础设施

    AI4IRM与IRM4AI:驱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双螺旋引擎

    王平彭思源
    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的交织融合已成为科学研究范式发展的新前沿,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和可能性.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性、扩散性和颠覆性,立足于学科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启示作用,推动人工智能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深度耦合,构建AI+IRM学科研究新范式.首先从两种科研范式形态视角审视AI+IRM范式的生成逻辑,以形成对新范式的全面认识;其次探讨了AI+IRM的内涵,表现为AI4IRM和IRM4AI的"双螺旋引擎"共振驱动;然后着眼于学科研究范式变革下学科研究对象的转化,重构了AI4IRM范式下的信息链模型,分析了IRM4AI范式下人工智能各层次提升;最后讨论了人工智能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融合发展的三种悖论,包括"学科知识获取—解释深度幻觉"悖论、"学科研究效率—学科单一文化"悖论和"学科边界拓展—学科本体弱化"悖论.文章是对智能时代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研究范式变革的初步思考,对于学科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人工智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科学研究范式信息链悖论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医疗健康领域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韩普李雄刘森嶺陈文祺...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疗健康知识服务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增强公众健康意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医疗健康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医疗健康知识需求,成为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基于大语言模型,构建了面向医疗健康领域的知识服务模式.该模式由数据层、知识层、大模型层和用户层构成,首先整合多类医疗健康数据并融入医学知识与专家经验,然后利用参数高效微调和检索增强生成等技术提升大语言模型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适应性,最终面向公众和专业人员提供多样化医疗健康知识服务.文章通过案例验证了该模式在医疗健康知识问答和医学图像诊断中的应用效果.验证结果表明,文章所构建的知识服务模式能够有效利用大语言模型整合多模态医疗健康数据,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医疗知识的深度挖掘和服务模式创新.

    医疗健康大语言模型知识服务知识组织模型构建

    主流媒体评价体系的时空逻辑与系统性变革的行动指向

    朱天冯楷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和"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理清现有评价体系的逻辑选择和既有误区,才能更精确找寻到"系统性变革"的行动指向.媒体融合向互联网进军的过程中,必须在流量这一新的"媒介尺度"中破局,并借此形成与传统广电媒体收视率评价体系共有的调适逻辑.但从实践过程与效果来看,这种调适乃至改变还远未形成系统性的整体建构.而主流媒体要从"媒介场"跨越到互联网场域达到全体系媒体融合的生态结构改变,并把握传媒生态构建的主动权,就必须首先确立既符合互联网传播生态规律,又具有主流媒体基本属性的新的评价体系,以期达到最终"系统性变革"的目标要求.

    全媒体传播体系评价体系系统性变革流量收视率

    约束条件、动力系统与运转机制:构造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理想类型"

    张诚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全媒体传播体系研究而言,如何让研究发现充分转换为实践知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面对该问题,研究构建起了一条以信息传播体制为起点、理想类型为终点的进路.基于该进路,全媒体传播体系可视作官方从应对互联网对"条块格局"的冲击出发,在媒体领域所重建的官方合作网络;而该体系的理想类型,则是特定约束条件与动力系统下的最优运行机制.代入本土语境下的特定约束条件与动力系统后推导出,这种最优运行机制呈现为"政策的归政策、市场的归市场".一方面,通过政策牵引来制定合作协议,要求网络成员分别达成内容流量分配、技术标准统一与人才跨界协作;另一方面,基于市场驱动来构造交易平台,推动网络成员交易相关产品(服务).

    全媒体传播体系信息传播体制理想类型政策牵引市场驱动

    从"产品"到"机制":全媒体传播的评价体系创新

    唐婵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目标与进程,在坚持效果导向的基础上,构建具有针对性与前瞻性的评价体系,是更好地助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关键.而当前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新型主流媒体的评价体系,聚焦在"产品"传播的"效果/结果"上,呈现出典型的"结果性评价"导向.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导的评价体系,能够呈现与验证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效果,却很难直接指引与动态督促更为复杂的建设实践.基于"结果性评价"体系,融入"过程性评价"逻辑,从"产品"到"机制"、从"效果/结果"到"网络/过程",探索评价目标、评价逻辑、评价体系的创新升级,是构建更为理想的评价体系的可行进路.由此建构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评价体系,既关注"产品"也重视"机制",既检验"效果"也指引"过程",由多元交互的主体维度、资源维度、业务维度、生态维度的复合性评价构成.

    全媒体传播体系评价体系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新型主流媒体

    新质生产力引领创新型城市建设: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

    项松林李辛曌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着力点.城市尤其是创新型城市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策源地、集聚区与增长极,而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动力源泉与核心支撑,两者具有"共生"与"互构"的内在逻辑.新质生产力引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通过技术变革效应推动城市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通过动能变革效应推动城市发展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通过模式变革效应推动城市创新网络化、协同化、链式化.新质生产力引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进路:引领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推动城市数智绿色转型;引领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助力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优化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城市健康创新生态;引领加强多元协同创新,打造城市创新共同体.

    新质生产力创新型城市中国式现代化创新驱动发展新型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姜东苑叶本乾
    7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自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以来,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热度居高不下.国内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时代价值等展开了多维度阐释,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构建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整体来看,学界现有研究成果虽不胜枚举,但仍有亟需关注和解决之处:如内容研究不深入不全面;未形成多学科融合的研究体系;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为解决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及确保后续研究的顺利推进,就要不断深化与升华研究内容以提升研究的学理性和系统性;拓展多学科融合研究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思维模式;丰富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实现对中国式现代化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人类文明新形态高质量发展

    "用"与"变":成都话文白异读的变异分布

    贾海霞吴莉
    8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特有的一种历史语音—词汇现象.成都话的形成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古蜀语、秦晋方言以及明清时期各地的移民方言,有着较为复杂的语言接触现象,而文白异读是语言接触形成的语音交错现象,是一个共时语音系统中不同历史层次的语音随语境、语体和应用变化形成的词语异读现象.成都话文白异读现象是研究西南官话及北方方言应该关注的话题之一.文章关注成都话文白异读的"用"和"变","用"指文白异读的语音体现与语词分布,"变"指文白异读在应用过程中语音的竞争性变化和不同社会属性群体的社会化变异,即语言分布和社会分布.研究认为:异读是功能性的读音分化,体现语言应用的差异;而变异是社会化的读音分化,体现社会属性.

    成都话文白异读变异分布量化

    数据要素价值实现机制:基本逻辑、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

    陈兰杰刘思耘
    9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数据作为一种新兴且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凸显.全面探索并释放数据要素的潜在价值,已成为学界与业界共同追求的核心议题.研究聚焦政府数据、企业数据与个人数据三大核心数据类别,首先深入解析了三大数据要素价值实现的内在机理.其次,从数据生态的视角,系统辨析了影响三类数据要素价值实现的共同与差异化因素.最后,利用"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这一渐进式理论模型,详细阐述了数据要素从初始资源到形成资产,最终实现资本化增值的全过程.通过对数据要素基本逻辑、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的全面梳理,研究旨在为三类数据要素价值实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政府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数据要素数据要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