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

董家鸿

月刊

1673-9752

digsurg@263.net

023-65317637

400038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29号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惟一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高水平专业期刊。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 IPD)、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办刊宗旨:传播国内外消化外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经验,立志成为联系国内外消化外科同道的纽带,推动我国消化外科学的发展。办刊方针:着重提高,兼顾普及。学术内容: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脾及其相关的血管、内镜、介入治疗、外科营养支持等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腹部手术生长抑素类药物规范应用的研究进展

    张太平陈超武李非张群...
    676-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腹部手术作为临床常见的手术类型,术后治疗和康复一直是外科医师高度关注的重点.生长抑素类药物常用于腹部手术后出血、门静脉高压症出血、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的预防性治疗.临床实践中,生长抑素类药物的规范应用尚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汇集国内消化外科领域著名专家及其团队、医保专家及律师,结合各中心经验,从不同角度探讨腹部手术后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意义以及生长抑素类药物的应用策略.张太平教授精简凝练地讲解消化道瘘的发生率及其危害,指出"如何能够短时间内把瘘愈合"是主要康复目标且治疗方式主要为综合治疗.陈超武教授全面介绍临床实践中几个典型病例的诊断与治疗过程,分享其团队丰富临床经验,并提出反思性问题.李非教授从实际病例入手,重点讲解十二指肠瘘,包括经内镜逆行术后并发症引起的瘘,特别强调Stanford分型,以及不同分型的治疗方法.张群女士解读国家医保政策,强调医保基金监管的重要性,分享医疗机构自主管理的相关问题.李洪奇律师从政策导向、实践案例等方面,就合理用药全面提出建议.

    腹部手术生长抑素规范应用消化外科研究进展

    炎症标志物在预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中的应用进展

    庞超宇高鑫樊知遥展翰翔...
    680-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分期或分级的pNEN患者预后差别巨大,目前尚缺乏实用且灵敏的预后预测指标.炎症反应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等炎症标志物在肿瘤的诊断及预后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多项研究已证明各类炎症标志物与肿瘤的不良预后相关,可作为肿瘤预后的预测因子.笔者系统回顾炎症标志物与pNEN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pNEN的临床决策提供思路和参考.

    胰腺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炎症标志物预后进展

    江苏省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情况和预后分析(附2 886例报告)

    陆子鹏高鑫程浩王宁...
    685-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江苏省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情况和围手术期结局,分析术后90 d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江苏省胰腺专病质量控制中心中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21家大型三甲医院收治的2 8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 732例,女1 154例;年龄为65(57,71)岁.江苏省胰腺专病质量控制中心在江苏省胰腺疾病质量控制项目的框架之下,采用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方法,建立全省统一胰十二指肠切除电子数据库.观察指标:(1)临床特征.(2)术中和术后情况.(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90 d内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或M(I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x2检验连续性校正、Fisher确切概率法.约登指数最大值确定连续变量最佳分界值.单因素分析根据数据类型采用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结果 (1)临床特征.28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中,2021年和2022年分别为1 175例和1 711例.21家医院中,8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年均手术量<36例,10家年均手术量为36~119例,3家年均手术量≥ 120例.年均手术量≥36例的13家医院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 584例,占总数89.536%(2 584/2 886);年均手术量≥120例的3家医院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 357例,占总数47.020%(1 357/2 886).(2)术中和术后情况.2 886例患者中,手术入路为开腹2397例、微创488例、未知1例;保留幽门情况为保留871例、未保留1 952例、未知63例;联合脏器切除情况为联合任何脏器切除305例(含血管切除209例)、未联合脏器切除2 579例、未知2例.2 885例手术时间为290(115)min,2 882例术中出血量为240(250)mL,2 880例术中输血率27.153%(782/2 880).2 886例患者中,侵入性治疗率为11.342%(327/2 883)、非计划重症监护室治疗率为3.087%(89/2 883)、再次手术率为1.590%(45/2 830),术后住院时间为17(11)d,住院死亡率为0.798%(23/2882),2083例有严重并发症资料的挽救失败率为6.529%(19/291).2 477例患者获得术后90d随访,术后90 d病死率为2.705%(67/2 477).2 886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8.997%(1 423/2 412),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3.970%(291/2 083),2 078例综合并发症指数为8.7(22.6).(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90 d内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术后侵入性治疗、术后非计划重症监护室治疗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9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403,2.609,16.141,95%可信区间为 1.281~4.510,1.298~5.244,7.119~36.596,P<0.05);医院年均手术量≥36例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90 d内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368,95%可信区间为0.168~0.808,P<0.05).结论 江苏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部分医院高度集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90 d死亡风险显著高于住院死亡风险.年龄≥70岁、术后侵入性治疗、术后非计划重症监护室治疗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90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医院年均手术量≥36例是术后90 d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

    胰腺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围手术期数据库江苏省

    胰腺癌转化手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价值

    朱凌宇高绥之吴欣乾顾凌云...
    694-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胰腺癌转化手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73例新辅助和(或)诱导治疗后手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07例,女66例;年龄为(59±9)岁.观察指标:(1)胰腺癌转化手术后是否行辅助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2)影响胰腺癌转化手术预后的因素分析.(3)随访和生存情况.(4)辅助治疗在各亚组人群中的生存获益.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采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绘制生存曲线,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时间和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交互作用分析确定辅助治疗在各亚组人群中的获益情况.结果 (1)胰腺癌转化手术后是否行辅助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173例患者胰腺癌转化手术后108例行辅助治疗,65例未行辅助治疗.行辅助治疗和未行辅助治疗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分别为(58±9)岁和(61±8)岁、(23.2±2.8)kg/m2和(22.2±2.8)kg/m2,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36,2.200,P<0.05).(2)影响胰腺癌转化手术预后的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正常化、病理学N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术后辅助治疗是胰腺癌转化手术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598,1.541,2.004,2.571,95%可信区间为1.041~2.453,1.021~2.327,1.288~3.118,1.721~3.843,P<0.05).(3)随访和生存情况.173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4.5(5.0,52.0)个月.173例患者术后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8.9(5.7,51.9)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59%、40%.2019、2020、2021年胰腺癌转化手术后行辅助治疗患者比例分别为62.8%(27/43)、57.7%(30/52)、65.4%(51/78).胰腺癌转化手术后行辅助治疗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为42.2(8.8,49.7)个月,未行辅助治疗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0.4(5.7,51.9)个月,两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893,P<0.05).(4)辅助治疗在各亚组人群中的生存获益.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在CA19-9正常化、病理学N0期、病理学N1和N2期、中高分化肿瘤亚组人群中,胰腺癌转化手术后行辅助治疗患者有更好的生存获益(矫正风险比=0.220,0.300,0.410,0.340,95%可信区间为0.120~0.400,0.170~0.560,0.240~0.690,0.210~0.690).结论 术后辅助治疗是胰腺癌转化手术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胰腺癌转化手术后行辅助治疗能够改善患者预后,对新辅助和(或)诱导治疗响应良好的人群生存获益更多.

    胰腺肿瘤新辅助治疗诱导治疗转化手术辅助治疗预后

    本刊2024年第6期重点内容介绍

    702页

    首发和复发急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胰腺炎临床特征比较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

    李帅周晶罗贵贤张宏伟...
    703-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首发和复发急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胰腺炎(HTGP)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急性胰腺炎临床研究小组(CAPCTG)-PERFORM数据库中全国26家医学中心收治的313例HTGP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9例,女94例;年龄为38(32,44)岁.313例患者中,193例为首次发病,设为首发组;120例为复发,设为复发组.观察指标:(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两组患者病程14 d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比较.(3)复发性HTGP与持续器官衰竭(POF)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4)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 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积复发发生率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连续变量按照均值或公认标准转换为分类变量.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卡钳值为0.02.匹配后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以及McNemar's检验分析.结果 (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313例患者中,208例配对成功,首发组和复发组各104例.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除性别、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计算机断层扫描严重程度指数评分、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载脂蛋白E、C反应蛋白、肌酐、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因素混杂偏倚,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病程14 d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比较.首发组患者POF和局部并发症与复发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复发性HTGP与POF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未校正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性HTGP与POF发生风险之间无关联(优势比=0.78,95%可信区间为0.46~1.30,P>0.05);校正年龄、性别、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等协变量的多因素结果显示:与首次发病患者比较,复发性HTGP患者与较高的POF风险之间有关联(优势比=2.22,95%可信区间为1.05~4.71,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与POF发生风险增加有关联(优势比=3.31,95%可信区间为1.09~10.08,P<0.05).(4)随访情况.313例患者中,12例住院期间死亡,其中首发组9例,复发组3例.301例生存患者(首发组184例、复发组117例)的随访时间为19.2(15.5,21.9)个月.随访结果显示:184例生存的首发组患者中,164例获得随访,其中24例复发;复发组117例获得随访,其中29例复发,两组患者出院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x2=4.67,P<0.05).结论 与首次发病患者比较,复发性HTGP患者病程中易发生POF和局部并发症、出院后易复发;复发性HTGP患者POF发生风险是首次发病患者的2.22倍,且在年龄<40岁患者中发生风险更高.

    急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胰腺炎复发性急性胰腺炎器官功能衰竭预后疗效安全性复发

    急性胰腺炎继发脾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黄铂涵曹锋丁乙轩李昂...
    712-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继发脾大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80例A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24例,女56例;年龄为(49±15)岁.180例患者中,60例AP继发脾大患者设为病例组;男48例,女12例;年龄为(47±13)岁.120例AP未继发脾大患者设为对照组;男76例,女44例;年龄为(50±16)岁.观察指标:(1)AP继发脾大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2)AP继发脾大的影响因素分析.(3)AP继发脾大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价.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学方法.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判断最佳截断值.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向前逐步回归模型.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曲线下面积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区分度.以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一致性,以决策曲线评价其临床获益度.结果 (1)AP继发脾大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征.60例AP患者继发脾大的首次发现时间为AP发病后60(30,120)d.60例AP继发脾大患者持续呼吸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疾病严重程度(轻症、中度重症及重症),胰腺和(或)胰周感染、手术治疗分别为19例,17例,4、56例,37例,32例;120例AP未继发脾大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6例,19例,43、77例,39例,2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58,3.91,17.64,13.95,15.19,P<0.05).(2)AP继发脾大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P发病24 h内白细胞计数<5.775×109/L、AP发病3~7 d修订版CT严重程度指数>7、有局部并发症是影响AP继发脾大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3.85,2.86,6.40,95%可信区间为1.68~8.85,1.18~6.95,1.56~26.35,P<0.05).(3)AP继发脾大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价.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AP发病24h内白细胞计数、AP发病3~7 d修订版CT严重程度指数及局部并发症构建预测AP继发脾大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列线图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6(95%可信区间为0.69~0.83,P<0.05),灵敏度为0.87,特异度为0.55.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吻合较好.决策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AP继发脾大患者比非继发脾大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更重.AP发病24 h内白细胞计数<5.775×109/L、AP发病3~7d修订版CT严重程度指数>7、有局部并发症是影响AP继发脾大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列线图预测模型可预测AP继发脾大发生概率.

    急性胰腺炎脾大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

    容易混淆的词语

    719页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疑似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洪晓悦林嘉晏李嘉荣宁彩虹...
    720-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疑似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5-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25例SAP疑似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集双上肢静脉血行mNGS和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情况.(2)mNGS与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诊断效能的比较.(3)外周血病原学检测结果与胰周积液培养检测结果.(4)检测时间与费用.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入组患者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为48(40,59)岁;住院时间为30(20,50)d.25例患者病因包括高脂血症性胰腺炎14例、胆源性胰腺炎8例、酒精性胰腺炎1例、其他2例.25例患者中,感染性胰腺坏死(IPN)17例(死亡7例),无菌性胰腺坏死8例(均未死亡).(2)mNGS与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诊断效能的比较.mNGS和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诊断SAP疑似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72.0%(18/25)和32.0%(8/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1,P<0.05).mNGS和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诊断IPN的灵敏度分别为94.1%(16/17)和35.3%(6/1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6/7)和35.3%(6/17),两者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88,5.04,P<0.05);mNGS和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诊断IPN的特异度分别为75.0%(6/8)和75.0%(6/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9%(16/18)和75.0%(6/8),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82,P>0.05)o(3)外周血病原学检测结果与胰周积液培养检测结果.17例IPN患者中,mNGS检测出病原菌36株,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出病原菌6株.17例IPN患者中,16例mNGS检测病原学结果为阳性,其中13例与胰周积液培养检测病原学结果相符,两者相符率为76.5%(13/17);6例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结果为阳性,与胰周积液培养检测结果相符率为35.3%(6/17).(4)检测时间与费用.mNGS检测时间为(43±17)h,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时间为(111±36)h,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1,P<0.05).mNGS检测费用为(2 267±0)元/例,占住院费用(133 759±120 744)元的1.7%;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费用为(240±0)元/例,占住院费用的0.2%.结论 mNGS对SAP疑似感染的早期病原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且时效性高.

    重症急性胰腺炎感染性胰腺坏死宏基因组二代测序诊断治疗

    广告目次

    7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