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廖向红

季刊

1003-0549

010-64056580

100710

北京东棉花胡同39号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Journal Dram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曲艺专业及学科发展与中国演剧体系的构建——访谈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

    郝戎周泉
    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中国演剧体系包括演剧人才培养的现代教学教育体系、创演实践的中国形象体系以及主体性、原创性的学科学术体系.2022年,曲艺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和研究生学科目录,可以成建制地发展曲艺专业,培养人才,建设并完善曲艺的学科学术体系.曲艺是中国表演艺术的源头之一,现代以前,曲艺与戏曲是中国叙事性表演艺术的主体构成.近现代以来,戏曲与曲艺一直在寻求现代化转型;而引入的话剧艺术,则一直在探索民族化的路径;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结合,可以探索话剧—戏曲—曲艺三位一体的表演学派和学科构成,涵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剧体系.

    曲艺曲艺人才培养曲艺学科体系话剧—戏曲—曲艺三位一体中国演剧体系

    摹仿论与古希腊的创作规定方式

    李咏吟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摹仿论(Mimesis)与模仿论(Imitation)两个概念并没有本质区别,就看它们是根源于希腊传统还是罗马传统.摹仿理论,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完全发展成熟.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奠定的摹仿理论,不仅揭示了生存摹仿与存在的本质联系,而且显现了艺术摹仿的无限多样性.一方面,艺术摹仿直接参与了希腊文化生活的建构,另一方面,摹仿理论本身规定了创作与世界的根本联系.摹仿的外在性与摹仿的内在性,是艺术行动的两个方面.从希腊艺术出发可以发现,只有将外在摹仿与内在摹仿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显现艺术的深度内涵,彰显生命存在的本质意义.摹仿理论之所以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思想市场,是因为摹仿本身规定了创作者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它揭示了创造与非创造的内在界限,为创作本身提供了自由可能性.

    摹仿模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形象

    言语的两种表意形态:戏剧性叙事怎样实现"叙述的"目的

    袁国兴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诗、小说等叙事活动中,叙述人有"以自己的身份在说话"与利用"旁人的名义说话"两种表意形态.前者被柏拉图看作是"单纯叙述",后者被柏拉图看作是"摹仿叙述".一般叙事作品中的人物言语,也有类似的两种表意形态.有的人物言语述说的是自己应该说或能够说的话,有的人物言语述说还在此基础上粘贴了一些其他话语意图.人物言语述说自己应该说或能够说的话,一般都与人物身份和言语述说情境紧密契合,属于理想人物言语.人物言语粘贴了其他一些话语意图,或多或少都会与人物身份产生一些距离、与言语述说情境产生某种缝隙,因而属于非理想人物言语.非理想人物言语是戏剧性叙事活动实现"叙述的"表意目的的主要手段.

    言语行动非理想人物言语自由间接叙述

    无处安放的文化共同体:美国西亚裔戏剧中的后现实主义书写

    郭英剑张成文
    4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9·11"恐怖袭击事件进一步加剧了棕色人种在美国影视和文学界的刻板印象,使得"棕色"一度成为"恐怖"的颜色,同时也使得"伊斯兰恐惧症"在现实生活中大肆蔓延,美国西亚裔文化共同体因此陷入种种困境.为了积极应对这些困境,美国黎巴嫩裔剧作家萨姆·尤尼斯和美国叙利亚裔剧作家贾米尔·库里分别在各自的代表作《棕色小镇》和《清真寺警报》中,通过戏剧这种表达方式,尝试打破强加在阿拉伯裔和穆斯林身上的刻板印象,积极探索如何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呈现这些"他者"群体,并反思美国西亚裔戏剧的发展和形式,呈现出明显的"后现实主义"特征.

    棕色人种"穆斯林恐惧症"刻板印象戏剧后现实主义

    "一个传统的终结":当代美国古巴裔戏剧《安娜在热带》中的文化共同体危机

    刘向辉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当代美国古巴裔戏剧的一部经典之作,尼洛·克鲁兹的《安娜在热带》以雪茄厂说书传统的终结为关注点,揭示了 20世纪20年代末经济大萧条前夕,美国古巴裔面临的文化共同体危机.奥菲利亚母女以怀旧形式竭力恢复说书传统,是构建美国古巴裔文化共同体的一种积极尝试.切齐突然枪杀说书人朱利安是对美国古巴裔文化传统的暴力破坏,体现了基于机器文明的强势文化对基于手工文明的弱势文化的碾压态势.帕洛莫的继续阅读几乎无力解决美国古巴裔文化传统行将消逝的危机,只能以反讽的形式沦为祭奠传统的时代挽歌.

    美国古巴裔尼洛·克鲁兹《安娜在热带》文化共同体说书传统

    美国左翼犹太裔戏剧中的共同体书写——论《床上的爱丽斯》中的姐妹情谊

    王凯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体意识是美国左翼犹太裔戏剧的天然特质.从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工人阶级共同体到40至50年代的血缘共同体,直到60至80年代的女性共同体以及族裔共同体,戏剧中的共同体建构皆与历史的演进和左翼运动的嬗变相互映射.苏珊·桑塔格是20世纪60至80年代美国左翼犹太裔作家的杰出代表.在戏剧创作上,《床上的爱丽斯》是她创作的唯一一部多幕剧,也是她最为重视的一部作品.其中,对刘易斯·卡罗尔《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中"疯狂的茶会"一幕的戏仿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共同体思想形成了文本与理论的呼应,在剧中构建出了一个以姐妹情谊为特征的想象的女性共同体.

    美国左翼犹太裔戏剧苏珊·桑塔格《床上的爱丽斯》女性共同体姐妹情谊

    《卫星》的负情感与情感共同体的重建

    张国庆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当代亚裔戏剧家戴安娜·宋的戏剧《卫星》描绘了 21世纪美国社会中,亚裔女性和非裔男性面临的情感困境与重构情感共同体的努力.男女主人公体验的负情感是美国社会文化语境共同作用的产物.负情感既是造成夫妻共同体危机的原因,也是促使夫妻间形成情感共同体的情感纽带.本文聚焦中产阶级亚裔女性的焦虑和非裔男性的耻辱这两种负情感,分析这些负情感的缘起与表征,指出负情感成为具有共同关怀的不同族裔形成情感触染、消除情感隔阂、重构情感共同体的情感纽带.

    负情感情感触染情感共同体

    皮影戏艺术美学二论

    麻国钧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影戏具有显著的剧种特征和独具个性的艺术形态样式,独立于几大古典戏剧中.它以影窗为"中介",既把前台、后台隔离开来,形成隔窗看影的观演方式,也把前后台沟通起来,形成迥异于木偶戏、戏曲、祭祀戏剧以及傩戏等别样的观演关系.而皮影戏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其他戏剧艺术不尽相同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皮影戏所蕴涵的艺术有限性与无限性,以及无限与无限所体现的辩证关系,值得关注.

    皮影戏中介皮影美学

    亚洲皮影戏起源地探析

    周俊洁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界较一致地认为皮影戏起源于亚洲.多数学者认可皮影戏的源头并不是单一的,皮影戏的产生形成了多种说法.目前尚未有明确证据证明皮影戏最早源于中亚,印度影戏的存在时间应早于中国和中亚影戏.在东南亚地区,影戏受印度文化影响深远.中国皮影戏的诞生在题材上与印度的佛教相关,影戏技法也有可能受印度演艺形式影响,其中包括印度的弄影术.从文献记载的时间、表演形式、传播影响等方面综合比较分析,可知亚洲皮影戏最早起源于印度.

    皮影戏起源地史诗佛教

    中日鬼面具简论

    权晓芳
    10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周礼》记载的傩仪算起,傩文化在中国已经绵延发展了几千年.公元705年(庆云二年),日本宫廷依照中国唐代礼制举办驱傩仪式.随着时代变迁,方相氏驱傩相继在中国、日本消失,然而,接下来的流变发展各有特点,中国的方相氏驱傩只存在于文献记载中,民间出现各种各样的傩事活动.日本一些神社多次复苏方相氏驱傩,并且与后来出现的社寺傩、艺能傩,以及撒豆打鬼风俗共存发展.虽然流变不同,却有很多相通之处,两国鬼面具都体现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思想,都有历史人物出现在驱傩活动中,鬼面具都善于借鉴本国传统戏剧中的脸谱或者面具.本文通过对照几组中日傩事活动的面具和表演内涵,探讨中日两国同根异花的傩文化现象.

    修正会鬼剑舞五猖舞安顺地戏江户里神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