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疆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疆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科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学会
新疆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科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学会

陈彤

月刊

1001-4330

xjnykx-h@xaas.ac.cn

0991-4502046

830091

新疆乌鲁木齐市南昌路403号

新疆农业科学/Journal 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新疆农业科学》是由新疆农科院主管,新疆农科院、新疆农业大学和新疆农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是新疆创办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农业学术刊物。创刊57年来,本着“繁荣农业科学、促进农业生产”的办刊宗旨,《新疆农业科学》的编辑和发行始终与自治区农业生产、科技的发展紧密结合,跟进学术前沿,追踪科技创新成果,主要刊登作物育种与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林业与园艺、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业机械、畜牧兽医水产、生物技术、草业与资源环境、生命科学、微生物等涉及大农业的多个领域科研论文、研究报告,在促进学术与科技信息交流,推动新疆农业科技进步,加速我区农业科研、教学、生产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化学封顶对不同果枝数棉田株型和产量的影响及其评价指标的筛选

    马辉罗单李星星田立文...
    261-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化学封顶对不同果枝数棉田株型和产量的影响及其评价指标的筛选,分析棉花化学封顶剂摇钱素和向铃转的最佳施药时期,优选化学封顶效果评价指标,为化学封顶筛选应用提供支撑。[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人工打顶为对照,选择化学封顶剂摇钱素和向铃转,分别设置果枝数 9 台时、果枝数10 台时、果枝数11 台时、果枝数12 台时4 个化学封顶处理,测量棉花株高及株高增长量、倒1 果枝~倒4 果枝长度、有效果枝数、单株果节数、茎粗、主茎节间数、棉铃空间分布和籽棉产量。[结果]与人工打顶相比,果枝数9 台时化学封顶处理的棉花株高显著增加,果枝数10 台时施用向铃转、果枝数 11 台和 12 台时喷施摇钱素后单株果节数增加,化学封顶后主茎节间数增多、倒1 果枝~倒4 果枝长度变短,果枝数 10 台时施用向铃转后有效果枝率、化学封顶后茎粗、除果枝数9 台时喷施摇钱素后上部铃占比外棉铃空间分布均变化不大。果枝数10 台时喷施向铃转、果枝数11 台和12 台时喷施摇钱素后籽棉产量与人工打顶相比差异不显著。单株有效果枝率(以下简称果枝率)可作为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调控的评价指标。[结论]果枝数 10 台时喷施向铃转、果枝数11 台时喷施摇钱素后棉花有效果枝率和单株果节数最高、株高增长量不高、籽棉产量不降低,有效果枝率可用于评价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调控的首选指标。

    棉花化学封顶株型产量评价指标

    压差式和泵吸式施肥装置对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杨茂琪侯振安闵伟
    271-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压差式施肥和泵吸式施肥两种施肥装置对滴灌棉田氮素吸收、棉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新疆干旱区滴灌棉田水肥一体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3 个处理:不施氮(N0)、压差式施肥装置(N300-压差式)、泵吸式施肥装置(N300-泵吸式),其中氮肥为硫酸铵,用量为300 kg/hm2。[结果]与N0 处理相比,N300-压差式和N300-泵吸式处理显著增加棉花总生物量、氮素吸收量和籽棉产量;与N300-压差式处理相比,N300-泵吸式处理滴头肥液铵态氮浓度分布更加均匀,且N300-泵吸式处理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籽棉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增加 15。94%、31。50%、7。32%和 52。98%。[结论]同一施肥量的条件下,泵吸式施肥装置滴头肥液铵态氮浓度随时间变化幅度比压差式施肥装置小,泵吸式施肥装置施肥均匀性优于压差式施肥装置,泵吸式施肥装置较压差式施肥装置促进棉花生长,且显著提高氮素吸收量及籽棉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棉花压差式施肥装置泵吸式施肥装置产量氮肥利用率

    缩节胺复配不同促进剂对棉花棉铃时空分布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吴刚田阳青赵强李欣欣...
    279-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缩节胺复配不同促进剂对棉花进行化学封顶试验,研究其对棉花成铃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为缩节胺复配促进剂对棉花棉铃调控和光合特性的研究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 2022 年 4~10 月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进行,供试棉花品种为新陆中84 号,试验药剂以缩节胺和助剂为主,分别复配噻苯隆(0。1%,T1)、复硝酚钠(98%原药,T2)、胺鲜酯(8%制剂,T3)、14-羟基芸苔素(0。01%,T4)和萘乙酸(98%原药,T5),以常规缩节胺封顶为对照(CK),共6 个处理,分析缩节胺复配促进剂对棉花棉铃时空分布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积累速率的时间在药后 20~30 d,净光合速率在药后20d左右达到最大值,在药后20~30 d棉花进入生殖生长的关键时期,且各复配处理均能提高棉株上中下部内外围铃的坐桃率、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结论]T5 处理快速积累持续期较CK延长了 5d左右,且棉株中下部内外围铃坐桃率较CK差异显著,下部内外围铃坐桃率分别提高了 15。00%和 20。00%,中部内外围铃分别提高了24。00%和25。00%,伏桃增加了1。13 个,单株结铃数显著增加了0。84 个,较CK处理皮棉产量提高了15。48%,T5 复配类型化学封顶剂效果好。

    棉花缩节胺棉铃时空分布产量光合特性

    滴灌棉花源库器官对化学打顶的响应特征

    毛廷勇刘婵杨北方李亚兵...
    288-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化学打顶对棉花光合特性及不同部位棉铃物质积累的影响和变化规律,为棉花优质高产提供基础。[方法]以新陆中70 号和新陆中82 号为材料,设置2 种化学打顶药剂,人工打顶为对照。[结果]在喷施药剂10d后,化学打顶处理的主茎功能叶净光合速率较人工打顶高,中上部叶片SPAD值化学打顶处理高于人工打顶处理,而新陆中82 号下部叶片SPAD值表现为化学打顶低于人工打顶;新陆中 70 号积累量大于新陆中82 号,但积累速率小于新陆中82 号;化学打顶处理的全铃干物质积累表现为前 2 个花期促进后期棉铃的物质积累,2 个品种分别是发育35 和28d后,而7 月21 日开花期促进是前期棉铃的物质积累,分别是发育28 和21d内;化学打顶处理的前2 个开花期的增长特征值时间较人工打顶处理的有所推迟或增加,而7 月21 日开花期表现为化学打顶处理较人工打顶均有前移和增加,最大增长速率均表现为化学打顶处理大于人工打顶处理。[结论]化学打顶可以提高棉花主茎功能叶的光合作用,加速棉铃物质积累速率,有利于棉铃集中吐絮。

    棉花化学打顶光合特性棉铃发育物质积累

    基于P-M模型的棉田智能灌溉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惠瑞晗林丽曹伟张梦珂...
    300-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基于P-M模型棉田智能灌溉系统的试验设计。[方法]基于P-M模型设计一套棉田智能灌溉系统,由数据采集节点、无线通信节点、云平台决策终端、灌溉应用节点四部分组成。数据采集节点的气象设备采集到数据后无线传输至云平台决策终端,终端基于P-M模型计算单次灌溉量,在指定的灌溉时间自动发出灌溉指令,灌溉应用节点接收指令开启阀门精确灌溉,土壤墒情变化由数据采集节点的墒情设备实时监测后无线传输到云平台展现;以当地传统灌溉模式作为对照(CK),灌溉系统设置 120%(W1)、100%(W2)和80%(W3)3 种灌溉模式,进行田间试验。[结果]3 个试验组灌溉工作在无人为干预的条件下实现全智能化,系统有效精准执行灌溉指令;在灌溉水充足的情况下可选用W2 模式,总耗水量较传统模式增加16。85%的情况下土壤含盐量下降13。65%,籽棉产量提高20。8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41%,能够大幅度提高产量的同时有效改善土壤环境;W3总耗水量较传统灌溉减少6。52%,土壤含盐量上升0。16%,盐渍化速度较传统灌溉模式变缓,籽棉产量提高 11。18%,水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可达到兼顾提高产量与节水的效果。[结论]验证了智能灌溉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增加了灌溉系统的可选参数范围。

    棉花灌溉系统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施氮量对春小麦灌浆速率和产量的影响

    高新汪烨霖朱泰武李剑峰...
    310-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灌浆进程的调控效应,分析滴灌条件下春小麦产量的提升潜力,为确定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适宜施氮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 11 个新疆审定的春小麦常规品种和 1个现阶段正在培育的品系为材料,设置4 个施氮水平处理,研究施氮量对不同春小麦品种(系)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籽粒灌浆趋势均呈现为"S"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高籽粒千粒重后,积累的有效籽粒干物质重不增反降,但下降程度有所减缓。新春6 号、新春37 号、核春137 表现为灌浆强势品种,新春11 号、新春21 号、新春29 号表现为灌浆弱势品种。100 kg/hm2低氮水平下,新春17 号和核春615 产量达最高水平;200 kg/hm2 中氮水平下,新春 6 号、新春 11 号、新春26 号、新春29 号、新春37 号、新春39 号、核春121 和核春514 共8 个春小麦品种产量达最高水平;300 kg/hm2高氮水平下,核春137 和新春21 号产量达最高水平。[结论]4 个施氮水平下,最大灌浆速率Vmax与平均灌浆速率Vs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灌浆速率Vs与灌浆总天数T均呈负相关。公顷产量Y与千粒重A、最大灌浆速率Vmax、平均灌浆速率Vs、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所用天数Tmax、灌浆总天数T均呈正相关。

    小麦氮肥灌浆速率产量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玉米杂交组合脱水性综合评价

    杨明花廖必勇刘强冯国瑞...
    318-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综合评价36 份玉米杂交组合产量性状与收获时籽粒脱水速率快慢,筛选出籽粒脱水性快的品种,为选育高代群体育种材料提供依据。[方法]以4 份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9 份玉米高代系为待测系,采用 NCII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设计,对其籽粒脱水速率及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主成分、隶属函数、聚类分析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玉米杂交组合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从小到大排序依次为生育期<株高<穗粗<穗行数<轴粗<百粒重<行粒数<穗长<穗高<穗轴含水率<单株粒重<籽粒脱水速率<收获时籽粒含水率<苞叶含水率<籽粒脱水含水率<秃尖长,秃尖长为64。63%、籽粒脱水含水率 27。31%,生育期仅为 1。39%。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与株高、穗粗、行粒数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脱水速率与株高、穗粗和行粒数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生育期和穗轴含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前 8 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值和贡献率达到了 86。39%。[结论]筛选出7 个脱水快利于机械收获的玉米杂交组合。

    玉米主成分杂交组合脱水性综合评价

    氮肥不同追施方式对甜高粱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再吐尼古丽·库尔班吐尔逊·吐尔洪伊斯拉依·达吾提王卉...
    326-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氮肥不同追施处理下甜高粱不同生育期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及最佳氮肥追施方式。[方法]设置大田试验,分析空白不施肥(CK)、B1(2 次沟施追氮肥)、B2(2 次滴施追氮肥)、B3(4 次滴施追氮肥)等4 种氮肥不同追施处理对6 种甜高粱品种不同生育阶段叶片的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WUE)动态规律及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甜高粱叶片的Pn、Tr、Ci、WUE在不同生育期不同氮肥追施处理下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品种和处理间存在变化规律差异的现象。同一品种在同一生育阶段氮肥不同追施处理的光合特性有差异,叶片光合特性受氮肥追施处理的影响。Pn的变化范围在 5。50~28。52 μmol CO2/(m2·s),大力士在B3处理处于最高值,比CK显著提高39。91%。全部品种在B2 处理的Tr值与CK处理的Tr值差异均不显著。拔节和乳熟期B3 处理所有品种的Gs值与CK处理的Gs值差异均不显著。WUE的变化范围在 3。05~16。86 μmol/mmol,拔节期只有B2 处理晋甜杂3 号WUE值比CK显著提高71。28%,其他所有处理所有品种均与CK差异不显著。开花期B1 处理所有品种的WUE值均与CK不显著。生物产量变化范围在 47。51~85。85 t/hm2,氮肥追施处理比CK增产幅度为 7。66%~53。67%。大力士在所有处理的产量均高于其他品种,且B1、B2、B3 处理产量最高的品种顺序均一致,大力士>晋甜杂3 号>辽甜3 号。[结论]大力士、晋甜杂3 号、辽甜3 号在当地的适应性较好,B2 处理能够改善光合条件,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该处理是促进干旱区高粱生长发育的最佳氮肥滴管追施模式。

    甜高粱氮肥追施光合参数变化规律

    NaCl胁迫下外源亚精胺对马铃薯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

    刘易李江涛江应红杨茹薇...
    336-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NaCl胁迫下外源亚精胺(Spd)对马铃薯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为新疆盐渍化区域马铃薯种植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晋薯16 号马铃薯幼苗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NaCl模拟盐胁迫处理,研究外源亚精胺Spd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盐胁迫抑制了马铃薯植株生长,使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酶促类抗氧化酶活性表现为低盐胁迫促进,高盐胁迫抑制;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DSH)等非酶促类抗氧化酶含量均降低;脯氨酸、可溶性糖、氨基酸含量升高;外源亚精胺(Spd)通过提高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调节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等方式维持植物体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结论]外源亚精胺(Spd)可提升马铃薯耐盐性,缓解盐胁迫对马铃薯植株的抑制作用,其中 0。9 mmol/L Spd(S3)浓度缓解效果最明显。

    马铃薯NaCl胁迫亚精胺幼苗生长生理生化特征

    温度对绿色葡萄干色泽及干燥特性的影响

    马云龙谢辉张雯朱学慧...
    345-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热风干燥对葡萄干色泽相关指标、水分扩散系数的影响,为绿色葡萄干的工业化生产加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不同温度(30、32。5、35、37。5 和 40℃)对无核白葡萄进行干燥,分析温度对葡萄色泽、水分扩散系数及制干品质的影响,拟合干燥动力学模型。[结果]干燥温度为35℃时绿色葡萄干比率最高达到64%,色泽与原料的差异最小,色差ΔE仅为 6。99,C、h0、L、a、b等色泽指标分别为18。23、1。4、14。57、2。99、17。95。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总酚含量分别为0。56、0。19、0。36、0。32、0。18 mg/g。35℃更适宜绿色葡萄干加工。最符合葡萄干燥的模型,决定系数R2值最大,误差平方和、SSE和均方根误差RMSE均值最小,分别为 0。998 1、0。005 4 和 0。007 7。绿色葡萄干最适宜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为5。334 8×10-9。[结论]热风干燥温度为35℃时最有利于无核白绿色葡萄制干,35℃时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分别为30、32。5、37。5 和40℃的114。13%、110。58%、95。17%和 76。58%,Logarithmic 模型可以有效的描述热风干燥工艺条件下葡萄果实水分的变化规律。

    无核白葡萄温度绿色葡萄干热风干燥动力学模型有效水分扩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