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沙漠与绿洲气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沙漠与绿洲气象
沙漠与绿洲气象

魏文寿

双月刊

1002-0799

dom@idm.cn

0991-2635441,2612069

830002

新疆乌鲁木齐市建国路46号

沙漠与绿洲气象/Journal 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6年,是新疆气象局、新疆气象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期刊。该刊立足新疆、面向全国。主要介绍气象科研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现代化管理经验、气象服务效益、国内外气象信息动态等。该刊自办发行,主要面向气象部门广大业务技术人员,有关大专院校、民航、部队及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科技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源县复杂地形下风电场的风场结构特征分析

    艾力亚尔·艾海提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刘军建马玉芬...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新源县风电场周边气象站及测风塔观测资料、ERA5-Land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新源县风电场的风场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风电场周边气象站的逐小时 10m风速均呈现出早晚偏低、中午偏高的变化规律,且风向以东风和南风为主.测风塔的观测风向以南风和北风为主,随高度升高,南风呈现向西南偏转的趋势.(2)ERA5-Land资料与观测资料存在较大差异,不能很好地再现研究区域风场变化.(3)2022 年 7 月 23-24 日风场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风场有较好的一致性,且模拟风场呈现出显著的山谷风特征.其中,研究区域夜间的风向以东南风为主,白天以东北风为主,傍晚以西北风为主.

    复杂地形ERA5再分析资料风场数值模拟

    一次东南大风天气下近地面风场结构及航空影响分析

    陈阳权朱雯娜尹才虎张云惠...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 2023 年 4 月 7 日夜间乌鲁木齐机场一次东南大风过程中 13 架航班复飞事件,利用跑道自动观测、激光测风雷达等资料,对东南大风天气下近地面风场的细微结构进行分析,探究了大风时段飞机在低空复飞的气象原因,结果表明:此次东南大风为较典型的锋前减压型,期间在机场范围低空风速具有"西强东弱"及显著的不均匀性,在进港高峰期的R07 跑道五边下滑道上出现强侧风、中度及以上的风切变,使飞机在着陆过程中操纵困难,导致多架飞机复飞.激光雷达侧风及水平风的垂直分布,能细致反映跑道上低空侧风、风切变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特点,前 30 min风切变告警累积频次的迅速增多、维持和峰值时段,与航班复飞时段有较好的对应.

    乌鲁木齐机场东南大风飞机复飞激光测风雷达侧风及风切变

    新疆塔城区域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高婧井立红芮建文张青...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 1960-2022 年新疆塔城区域 9 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观测数据、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和海温指数,分析塔城区域暴雨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塔城区域年平均暴雨发生频数为 1.98 站日,呈西北部多、中东部少的分布特征;年平均暴雨量为6.83 mm,最大值出现在塔城站,最小值出现在炮台站.塔城区域暴雨频数和年暴雨量总体呈增多趋势;暴雨频数季节分布呈单峰型,主要集中在 5-8 月,7 月最多.暴雨事件年代际变化阶段性特征明显,20 世纪 60 年代—21 世纪 00 年代为偏少期,20 世纪 70 年代偏少幅度最大,21 世纪 10年代进入偏多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强度和北界位置指数与暴雨频数呈正相关,亚洲极涡面积(强度)指数、北半球极涡面积(强度)指数与暴雨频数呈负相关.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冷(暖)事件与塔城区域暴雨的少(多)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暴雨时空分布新疆塔城

    1971-2020年昌吉绿洲主汛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

    简咏梅李建刚方雯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昌吉回族自治州 7 个县、市气象观测站 1971-2020 年主汛期(6-8 月)逐日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各站雨日数、降水量及极端降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主汛期雨日数最多的是木垒,年平均为 24.26 d;玛纳斯次之,为 20.64 d;呼图壁最少,仅19.28 d.雨日数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北少南多特征,北部低海拔地区少于南部高海拔地区,时间分布上呈单峰型,7月最多.(2)除吉木萨尔雨日数增加外,其他各站雨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小雨到大暴雨各个量级雨日数占比呈减少趋势;除木垒外,其他各站的小雨对雨量影响最大,在 6 个降水量级中所占比率超过 30%.(3)主汛期微雨及小雨次数贡献率为 81.8%,降水量贡献率为33.9%,大雨以上级别的降水次数贡献率仅为 7.3%,降水量贡献率却达 40.4%,因此将极端降水的标准确定为 1d降水量≥12.1 mm.(4)主汛期极端降水平均强度为 20.1 mm,年平均频次为 1.5次.降水频次呈增加趋势,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处于高发时段.极端降水和暴雨事件主要集中在 7月中旬,其次为 6 月中旬,8 月上旬发生次数最少.

    绿洲主汛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昌吉

    新疆新源县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王妮崔彩霞张连成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新疆新源县 34 个气象站 2010-2019 年日降水量、地理信息及社会经济等数据,采用归一化及GIS等方法,结合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体易损性,得出新源县暴雨洪涝灾害 5 个等级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新源县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呈"东—北"分布的趋势,吐尔根乡、吐尔根农场、阿热勒托别镇、坎苏乡与那拉提镇属于洪涝高风险区;阿热勒托别镇、坎苏乡与那拉提镇的大部分区域及 71、72 团场属于次高风险区;新源县中东部区域为中等风险区;其余区域为次低风险区与低风险区.

    暴雨洪涝ArcGIS风险区划新源县

    青海省东北部1980-2020年降雹持续时间及影响因子研究

    林春英周万福庞昕玮张莉燕...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青海省东北部 11 个地面观测站 1980-2020 年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降雹持续时间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 41 年青海省东北部降雹持续时间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站点平均单次降雹持续时间的最大值在化隆县,为 9 min,最小值在同仁县,仅4.89 min;降雹持续时间<9min的频率最高,占总观测次数的 73.55%;降雹持续时间月变化明显,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 16 时,占总降雹累计持续时间的 19.12%;年平均降雹持续时间以0.9 min/10 a趋势下降,降雹持续时间的减少与平均气温升高、0℃层和-20℃层高度升高、气温日较差及相对湿度减小相关.

    降雹时空分布影响因子

    鲁南一次暖区大暴雨触发与维持机制分析

    黄燕玲王亚兰袁月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区域自动站资料、ERA5 再分析资料、FY-2F云顶亮温资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 2019 年 8 月 5-6 日鲁南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环境场条件、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演变特征及其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弱天气强迫背景下,大尺度环流形势配置不是很有利;(2)深厚的湿层、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LCL)和自由对流高度(LFC)、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3)暖区强降水发生在鲁中山脉向苏北平原的过渡带上,呈狭长带状,5 日午后和夜间先后生成的准静止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共同导致大暴雨过程的发生,小时强降水中心主要出现在MβCS云团TBB梯度大值区附近;(4)5 日午后鲁南和 6 日凌晨枣庄中部强降水的触发机制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MCS沿着辐合线不断新生和发展,形成"列车效应",造成大暴雨.6日凌晨临沂西北部强降水由850 hPa露点锋触发,鲁中山脉峡谷风效应和迎风坡的动力抬升作用促使MCS增强发展;(5)强降水的持续与850 hPa露点锋、冷池和边界层暖湿气流增强引起的地面辐合线的长时间维持有关.

    暖区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地面辐合线地形作用

    东北冷涡分类及其对内蒙古东部降水的影响

    高晶陈金琪包福祥王慧敏...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 1981-2022 年 6-8 月内蒙古 119 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东北冷涡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东北冷涡分类对内蒙古东部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发生频次在 1992 年之前,较常年值显著偏多,之后显著偏少,2003 年以后有增多的趋势,近十年发生频次偏多.将东北冷涡分为 10 类,中涡东北移是致使东部降水偏多最异常的冷涡类型,中涡东移是次异常的冷涡类型.东亚地区呈现"北高南低"环流型,内蒙古东部位于负位势高度距平区,中心位于东部偏南地区,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偏强,副热带高压偏强,内蒙古东部地区受气旋性环流控制,低层水汽通量辐合,配合越赤道气流共同作用引导的西太平洋水汽输送到东部地区,是东部降水异常偏多的主要环流配置型.

    内蒙古东部东北冷涡路径分类降水环流

    2021年10月山西一次罕见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物理机制分析

    乔钰赵桂香王妍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以及GDAS等资料,对 2021 年 10 月2-7 日山西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稳定的乌拉尔山低槽后部冷空气扩散,中纬度短波槽东移,与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持续交汇,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强烈上升运动,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稳定维持,及低层水汽不断输送并形成辐合,为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强降水过程分为对流性降水和稳定性降水 2 个阶段,2 个阶段水汽输送通道的源地、路径、高度存在明显差异,但水汽输送贡献率均为对流层中低层山西南侧的水汽输送占主导地位.降水开始前,对流层中上层存在对称不稳定,大气可降水量明显跃增;对流性降水阶段,干空气不断入侵,对流不稳定快速建立与释放,对流层中低层水汽辐合区与强上升气流配合,导致山西出现强对流天气.地形的阻挡、抬升及地形收缩作用对局地极端强降水有增幅作用.

    阶段性降水环流形势水汽输送动力抬升

    潜热对江淮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影响

    邵立瑛郑淋淋朱红芳王悦...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地面加密观测和ERA5 再分析资料,采用潜热和垂直运动诊断技术,分析江淮地区 2020 年 7 月一次强降水维持时间长、小时雨强及累计雨量大的区域性强降水过程,研究其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强降水按影响系统可分为 2 个阶段,第一阶段受第一个低涡和暖式切变线影响,第二阶段受第二个低涡和冷式切变线影响,强降水均发生在低涡和切变线南部的低空急流中,为暖区强降水.两阶段强降水的维持机制存在异同点,相同点:在天气尺度系统上升运动中潜热的正反馈作用,加强了上升运动和低空急流;在"急流自激机制"作用下,导致边界层上升运动的发展,提供对流发展的动力条件;不同点:边界层上升运动与天气尺度上升运动在第一阶段有一定的距离,第二阶段二者的位置几乎一致,形成边界层到对流层中上层的深厚上升运动区,维持深对流发展.

    强降水潜热急流自激机制维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