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疆石油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疆石油地质
新疆石油地质

李兴训

双月刊

1001-3873

xjpg@petrochina.com.cn

0990-6230361

834000

新疆克拉玛依市准噶尔路32号

新疆石油地质/Journal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自1997年起成为全国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与全国各石油系统、科研院校有着广泛的交流和联系。主要介绍新疆各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开发研究成果,同时介绍各兄弟油气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油气地质方面的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生烃母质及其生烃机理

    王剑刘金潘晓慧张宝真...
    253-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上、下甜点段页岩油生烃母质差异和生烃机理,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实验,对芦草沟组烃源岩超微生物特征进行研究.上甜点段页岩油主要生烃生物为层状藻(微囊藻),母质以直链脂肪族为主;下甜点段以结构藻(塔斯马尼亚藻)为主,生烃母质富集富支链脂肪族、芳香族和亚砜官能团.由于长直链饱和烃断裂所需的活化能远高于分支链及碳硫和碳氮低键能,因此,下甜点段页岩油的生烃母质活化能低于上甜点段,发生早期生烃,在低成熟度下形成高非烃沥青质的高密度原油,是下甜点段原油性质偏重偏稠的主要原因.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藻类生物标志化合物活化能生烃机理

    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热演化史及油气地质意义

    蒋奇君李勇肖正录路俊刚...
    262-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为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开发的最有利层段,页岩油勘探潜力巨大,然而对该地层的热演化史缺乏系统研究.利用含油气盆地模拟系统,对比分析了川中地区北部与中部大安寨段页岩热演化及生烃差异,并探讨其对页岩油富集的影响.研究区大安寨段页岩现今热演化程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高,平面上可分为高成熟区和成熟区.高成熟区位于研究区北部,镜质体反射率为1.3%~1.7%,主要发育Ⅲ型有机质,在晚侏罗世早期进入早期生油阶段,晚侏罗世末达到生烃高峰,存在2期生烃作用;成熟区位于研究区中—南部,镜质体反射率为0.9%~1.3%,主要发育Ⅱ1型—Ⅱ2型有机质,侏罗系沉积厚度相对较小,有机质成熟时期较晚,晚侏罗世末进入早期生油阶段,早白垩世进入生烃高峰,仅有1期生烃过程.相较于北部地区,中部地区沉积了大套的富有机质页岩,是大安寨段页岩油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古近纪以来的构造抬升与地层剥蚀,对该区的油气保存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热演化史生烃能力保存条件页岩油气

    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

    李娜李卉刘鸿陈方文...
    271-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玛湖凹陷风城组属于具有物源多、岩性复杂、整体含油、甜点分散等特征的混积型碱湖沉积,为了对页岩油进行高效勘探和开发,需要对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以高压压汞、岩石热解等实验结果为基础,对玛页1井风城组储集层及其页岩油可动性等进行评价,构建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模型,评价页岩油地质甜点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和游离烃含量与100倍总有机碳含量之差分别是评价风城组储集层储集性能、含油性、脆性和页岩油可动性的参数;利用4个参数构建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模型,玛页1井风城组一类、二类和三类页岩油地质甜点的页岩油甜点因子分别为大于0.282 3、0.011 1~0.282 3和小于0.011 1;玛页1井风城组一类页岩油地质甜点主要分布在风二段上部和风三段,岩性以泥岩和白云质泥岩为主.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油地质甜点高压压汞

    玛西斜坡区风城组高含盐致密储集层流体识别

    毛锐白雨王盼黄志强...
    279-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噶尔盆地玛西斜坡区二叠系风城组发育碱湖沉积的高含盐致密储集层,其油水关系复杂,流体识别难度大.利用岩性扫描测井资料构建饱含盐水地层热中子宏观俘获截面,并利用测井热中子宏观俘获截面与饱含盐水地层热中子宏观俘获截面的差值构建含油性敏感因子,再利用氯元素相对产额与总孔隙度比值构建含盐度敏感因子,将含油性敏感因子与含盐度敏感因子交会形成流体识别图版.实例应用表明,利用该流体识别图版可以对储集层流体性质进行准确判断,为试油选层提供依据.

    准噶尔盆地玛西斜坡区风城组致密储集层热中子宏观俘获截面岩性扫描测井流体识别

    玛湖凹陷风城组储集层孔喉结构及流体赋存特征

    朱越伍顺伟邓玉森刘林...
    286-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和对比玛湖凹陷北部风城组砂岩和泥页岩2类岩性储集层微观结构及不同尺寸孔隙内流体赋存特征,基于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大视域拼接电镜扫描等实验,定量表征2类岩性储集层的孔喉尺寸和流体赋存特征,并对比原始样品和加压饱和原油样品的核磁共振以及抽提前后的高压压汞实验结果,揭示不同尺寸孔喉系统内束缚态流体和可动流体的分布.研究表明:2类岩性储集层孔隙和喉道尺寸差异均不明显,主要发育直径为0.01~10.00 μm的孔隙和半径小于10.00 nm的喉道,以中孔-细喉为主,其中,泥页岩孔隙直径略大于砂岩,喉道半径略小于砂岩.泥页岩多发育晶间孔、蜂窝状溶孔等导管状孔,砂岩导管状孔和球形孔各占一半,且随着孔径增大,粒间孔、粒间溶孔等球形孔占比增大.流体赋存及可动性受矿物组分、孔径等多种因素影响,有机质、白云石以及黄铁矿的偏油润湿性以及黏土矿物晶间孔的强毛细管束缚致使页岩油可动性降低,可动流体主要分布在直径大于300 nm的中—大孔隙内.综合储集层物性和可动流体分布特征,研究区页岩油有利区块为东部的玛51X井区,该井区泥页岩和砂岩均可作为有利的开发对象.

    玛湖凹陷风城组储集层页岩油孔喉结构流体赋存

    玛湖凹陷及周缘白碱滩组勘探突破与新认识

    卞保力苏东旭蒋文龙王学勇...
    296-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玛湖凹陷白碱滩组砂体分布规律和油气成藏模式,评价其油气勘探前景,综合钻井、测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梳理白碱滩组二段沉积规律和成藏特征.白碱滩组二段为辫状河三角洲—滩坝—浊积扇沉积序列,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滩坝砂和浊积砂3种不同类型的砂体,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以河道砂为主,滨—浅湖发育滩坝砂,半深湖—深湖受坡折带控制发育多个浊积扇体,浊积砂呈朵叶状分布,建立了水下分流河道—滩坝—浊积扇的沉积控砂模式.研究区发育9大走滑断裂体系,其中,走滑断裂直通型、走滑断裂伴生型和走滑断裂接力型3种断裂组合能够有效沟通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作为油气垂向高效运移通道,白碱滩组二段整体具有走滑断裂通源、断裂砂体配置控藏和优质储集层富集的成藏模式.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白碱滩组沉积模式成藏主控因素

    塔北地区鹰山组下段—蓬莱坝组白云岩成因及控储意义

    田家奇李国蓉刘永立李肖肖...
    306-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定塔北地区中—下奥陶统鹰山组下段—蓬莱坝组白云岩成因,通过岩心及岩石薄片观察,利用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有序度、碳氧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组成及配分模式分析,并将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开展了塔北地区鹰山组下段—蓬莱坝组白云石化作用研究.粉—微晶白云石和粉—细晶他形脏白云石由同生期高盐度海水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流体主要源自地表低温蒸发条件下的高盐度海水;粉—细晶自形白云石由早成岩期浅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流体主要源自奥陶纪海水,流体温度因埋藏加深而升高;鞍形白云石由早成岩期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流体主要源自奥陶纪海水,且有后期深部岩浆热液加入.同生期高盐度海水白云石化作用不产生储集空间,但由于区域局限,蒸发强烈,可伴随石膏沉淀,石膏溶蚀后形成储集空间;早成岩期浅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可形成自形白云石,促进晶间孔的发育,成岩后期溶蚀流体易进入,溶蚀形成晶间溶孔和溶蚀孔隙;早成岩期热液白云石化作用不利于储集空间的形成.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奥陶系鹰山组蓬莱坝组白云岩白云石化作用储集空间

    基于核磁共振测井的页岩油产能分析及甜点评价

    覃建华李映艳杜戈峰周阳...
    317-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水平井产能差异大,各井产水率区别明显,其主控因素尚不清楚,现有甜点分类标准无法满足该区页岩油精细开发的需要,基于核磁共振测井截止值的含油性及可动性解释难以精细识别页岩油甜点.以核磁共振测井和实验室核磁共振测试为基础,基于分频处理、分流体核磁共振测井孔隙结构表征、弹性能排油模拟等技术,精细表征页岩油层中不同类型流体分布;分别刻画油水赋存孔径,建立可动油量评价模型,对流体赋存、孔径分布、可动油量等进行定量表征;结合单井试油和生产数据,明确水平井产能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大孔轻质组分占比、可动油孔隙度与水平井产能的相关性明显优于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和核磁可动油孔隙度;水影响指数则反映地层水对页岩油流动的影响程度,该值越小,相同可动油孔隙度下水平井产能越高、含水率越低.以大孔轻质组分占比、水影响指数和可动油孔隙度为指标,将页岩油油层划分为3类,由Ⅰ类至Ⅲ类油层,日产油量快速减小,含水率明显升高,可作为芦草沟组页岩油甜点精细评价的依据.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核磁共振产能甜点评价

    玛湖凹陷致密砾岩油藏不同开发方式下原油微观可动性

    万涛张景董岩
    327-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油藏原油可动性,通过渗吸、离心以及吞吐试验,对比了Ⅰ类和Ⅱ类储集层的典型岩心样品可动油分布特征.玛湖凹陷低渗透砾岩储集层渗吸出油量与孔隙结构有关,小孔隙体积占比越高,渗吸效果越好,经过144 h渗吸驱油,采收率可达30.9%,但是驱油进程缓慢,对大孔隙原油动用程度不高.在地层温度和40 MPa压力下,在3轮次CO2吞吐过程中,每轮次的采出程度均增加,第1轮次采出程度增幅相对较高,换油率达27%,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采出程度增幅逐渐降低,而N2吞吐开发第1轮次换油率为15%,因此,CO2吞吐开发效果较好.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致密砾岩油藏可动油饱和度核磁共振驱油效率

    玉果油田果8区块减氧空气驱低温氧化对采收率的影响

    肖志朋张彦斌李启航李宜强...
    334-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减氧空气是低渗透油藏有效的开发手段,减氧空气可在地层条件下与原油发生低温氧化反应,提高采收率.针对玉果油田果8区块目前减氧空气驱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不完善的问题,采用等温氧化实验和长岩心驱替实验探究原油氧化过程和生成物质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等温氧化实验结果表明,稀油的低温氧化过程产生了沉积物质,随着温度升高,氧化程度明显提高,89℃时原油氧化生成重质组分沉积量为1.25×10-3 g/g,100℃时为3.43×10-3 g/g,120℃时为5.02×10-3 g/g.长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氧化温度下重质组分沉降对采收率存在影响,随着温度升高,气窜时机变晚,波及效果变好,最终采收率有所提高,温度为89℃、100℃和120℃时的最终采收率分别为52.77%、58.89%和65.23%.

    玉果油田果8区块减氧空气驱低温氧化轻质原油提高采收率气相色谱长岩心驱替实验组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