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

郝国忱

月刊

1008-0007

5658783

130021

长春市建设街83-2号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戏剧刊物 ......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越哲学意义的喜剧——从《阿麦迪或逃脱术》论尤涅斯库的创作特质

    朱瑀晗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诞派戏剧家尤涅斯库开创性地将"个人"视作文学艺术的主体,而非整个"人类".他关注个人具体的生存体验,格外重视人的非理性的、感性的一面.在戏中,他强调感性的感受大过理性的理解,试图跨过语言而达到心灵的直接感应,证明人类不通过科技,戏剧艺术也可以达到脑电波般的交互,以传递其积极的存在主义生命观.《阿麦迪或逃脱术》是尤涅斯库从创作特质角度来看的集大成之作,旨在通过典型作品,探析一位时代性的、伟大的"医生"是用何种手段,试图拯救人类的精神危机,并以史为鉴,寻找当今社会精神空虚、内耗的可行性的出路.

    尤涅斯库荒诞派《阿麦迪或逃脱术》存在主义创作特质

    媒体融合视域下豫剧海外传播提升策略研究

    董召锋
    10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豫剧是我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以其优美的唱腔、生动的表演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而广受人民大众喜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18世纪中叶,法国文学家伏尔泰和德国作家歌德先后将豫剧经典曲目《程婴救孤》的故事改编为《中国孤儿》和《埃尔泊若》,并开始在欧洲传播.当前,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等信息技术促进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从媒体融合的新趋势出发,揭示豫剧的文化推介价值,有助于分析豫剧海外传播的难点和困境,探讨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向世界推介豫剧的策略,推动豫剧的海外传播走深走实,促进中华文化与全球文化互动交融.

    媒体融合豫剧海外传播文化交流

    数字中国背景下中国戏剧发展路径研究

    李艳娜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中国作为新的技术理念与产业理念,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在数字技术推动下,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了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这一趋势为中国戏剧发展提供了技术新突破、传播新途径,以及戏剧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结合近年来数字技术应用于戏剧产业的案例,能够总结出推动数字化戏剧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提升中国戏剧的影响力和国际声誉,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数字中国中国戏剧技术赋能文化强国建设

    陈西汀所作京剧《尤三姐》对原著人物形象的改编

    刘嘉伟周莹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剧《尤三姐》是著名剧作家陈西汀的首部红楼戏.在这部剧作中,尤三姐与柳湘莲的形象与原著相比均有所变化,陈西汀将尤三姐向更加痴情化的方向塑造,而柳湘莲则更加冷情化,相关改编使得戏曲这种艺术形式可以更好地传达原著的内涵与精神.从艾布拉姆斯的"作品、世界、作者、读者"四要素可以探究陈剧对原著人物形象重塑的原因与价值,为《红楼梦》及相关名著的舞台改编与大众普及提供借鉴.

    红楼梦京剧陈西汀尤三姐

    战火中的学府之光——评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宏大叙事下的共情搁浅

    张发荣
    120-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指出,要讲好"西南联大教育救国"和"闻一多舍生取义的故事",为此云南师范大学创作了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该剧意在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讲述了在战火中本着"刚毅、坚卓"之精神坚持办学的光辉历史;以及在艰难环境中培养科学大师的奋斗故事.西南联大精神不仅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培养更多有责任感、创新意识和社会担当的优秀人才.大学校园不仅是戏剧的舞台,更是培养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栋梁的摇篮.因此对于青年学子来说,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中,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更能够塑造他们正确的思想认知、人生观和价值观.

    西南联大赓续文化教育价值观塑造

    移植·重构·再生——中文版话剧《肖申克的救赎》的跨文化重构

    肖丰
    12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国立执导的中文版话剧《肖申克的救赎》,由来自8个国家的11位外国演员以全中文对白的方式,谱写了一曲由希望、自由、勇气、友谊、团结组成的人类精神的赞歌.该剧充分利用舞台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对经典加以阐释和本土化重构,使话剧成为文化交流的符号,是西方经典在异域文化语境中重构的艺术"实验".跨文化改编是在尊重原作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覆盖了中国文化的印记,突破了文化、语言和文体的界限,表现出儒雅温馨的中国式美学气质,西方文学经典携带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元素,也在艺术重构中与中国文化达成对话与交融.

    《肖申克的救赎》跨文化重构

    铸新淘旧——《吻我吧,凯特》

    131-132页

    青萍之末——《总统》

    邵雪萍
    132-133页

    爱恨纽约——《地狱食堂》

    132页

    失谐的复调——《立体声》

    1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