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江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江月
西江月

吴华

旬刊

1003-2819

0774-3839498,2822282;2825431;3861466

543000

广西梧州市和平路28号

西江月/Journal Xi Jiang Yu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析中日五色文化

    尉旭航
    37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色彩文化给日中两国带来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其显示出日中文化的一种亲缘,同时也反映出两国历史文化与生活习俗的差异。可以讲不同颜色在日中两国人的心理上有着不同的作用,色彩是认识日中文化的一个侧面。通过中日色彩文化的对比更好的了解日本语言文化。

    色彩文化共性差异语言文化

    解读广告文化中的意识形态

    张羽葛继威
    379-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代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费文化日益进入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其中广告对消资者现实的购买行为和隐性的意识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作为独特的文化传播方式传达了另一种的世界观,培植了新的价值观和生活哲学,建构了我们的文化环境。这足以证明广告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威力,已经波及到了这个时代每一个人,塑造着我们的文化生活。

    广告消费意识形态

    浅谈游仙文化中的游仙诗--李白诗中的仙风道骨

    吴玉婷
    380-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游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现象,因而产生了文学主题上的游仙诗。唐代李白诗歌中的游仙体秉承了“仙”文化精神,呈现出两类思想形态:求仙、访道生活的景仰和追求;关切现实,忧国忧民,寻求内心的超脱。

    游仙文化李白超脱

    试论宋朝与高丽出嫁女的财产继承制度

    刘方
    381-381,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朝与高丽女性就是在不同环境下在财产继承方面呈现出各自的特色。首先在嫁妆方面,宋丽出嫁女受不同婚俗的影响获取嫁妆的形式不同。其次,对娘家财产的继承上,两国女性社会家庭地位不同在继承中也明显存在差异。

    出嫁女财产继承权

    从效果论角度探讨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

    姚敏
    382-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从斯坦纳的《语言与翻译面面观》出版之后,备受翻译学界的其他学者的关注,其中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其翻译四步骤理论,这给翻译理论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从效果论角度探讨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包括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试图去探讨由于采取不同的翻译态度而造成的翻译结果的差异。

    效果论信任侵入吸收补偿

    论庄子道家思想对沈从文作品的影响

    刘雨荷
    384-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逍遥无所待”的自由思想影响了一辈又一辈的后人,而沈从文先生的诗性湘西所传递出的空灵静寂的生命体验无疑是对于庄子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在对于底层民众的人性关怀,对于生死同一的态度,对于生存状态的抉择等方面沈从文先生有着自己独特的态度,文章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庄子与沈从文思想在现代背景下的演绎做了分析。

    庄子道家沈从文小说影响

    从功能对等观看TVB港剧名的英文翻译

    朱云霞
    385-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体现,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电视剧一般有中英两个剧名。本文依据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从信息对等、文化对等、审美对等三个方面对TVB港剧名进行例证分析,并指出其翻译过程中的两种方法。

    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TVB港剧剧名

    母语与外语阅读的关系:回顾与展望

    陈姚洋子
    386-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二语阅读研究中,语言相互依赖假设和语言阈限假设都认为母语阅读能力会迁移到二语阅读。区别在于,前者认为母语阅读能力的迁移与二语水平的高低没有关系;后者强调只有当二语水平达到阈值以上时,母语阅读能力才能向二语阅读迁移。两种假设均得到了一定的证实,但仍然存在缺陷。作者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母语与外语阅读关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该研究发展予以展望。

    迁移母语阅读二语水平二语阅读

    简论先秦时期“狗”字的褒贬地位

    汪华萍
    387-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先秦时期“狗”一词的社会地位与情感色彩的考察,指出与“狗”相关的词汇在先秦时期主要为褒义与中性,基本未见贬义,在情感色彩系统中地位较高,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恰恰相反,证明了汉语词汇在历时发展中,除了音形义,情感色彩与地位也存在着显著变化。

    先秦情感色彩变化

    “微”传播对佛教文化发展的影响

    李统亚
    38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微博、微信再到微电影、微电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微”传播得到了快速发展与积极利用。这同时也为中国当代佛教文化发展提供了崭新的传播方式和弘法途径,并使之呈现出与“微”传播相适应的一些新特性,但是,“微”传播的快节奏和高信息量也使得人们无暇细参佛教教义的深刻意蕴,在佛教文化发展中,“微”传播的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微传播微佛教佛教文化发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