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江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江月
西江月

吴华

旬刊

1003-2819

0774-3839498,2822282;2825431;3861466

543000

广西梧州市和平路28号

西江月/Journal Xi Jiang Yu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会转型期云南摩梭人文化自信度的调查与研究

    付莉萍李敬
    468-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云南省的三个比较典型的摩梭聚居区为个案,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访谈法、参与观察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在社会转型期,摩梭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状况,主要涉及民族历史、民风民俗、民族语言和文化生态四个方面内容,初步了解摩梭人对其文化的心态,据此,科学考量摩梭人的文化自信程度,最后针对现状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和建议。

    摩梭人民族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韩非子“法、术、势”关系探析

    屠蕊芳
    470-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韩非子形成以“法、势、术”为核心的法治思想,这思想是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需要的理论体系。本文就从韩非子“法、势、术”的基本内涵入手进行解读,继而对韩非子“法、势、术”三者关系进行探讨,最终得出韩非子“法、势、术”是以维护君主专制为中心的循环互补这一密切关系。

    关系

    探究东北方言程度副词“贼”

    王乙米
    471-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东北方言中,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程度副词,“贼”就是其中较为普遍使用的一个。本文对程度副词“贼”进行了具体分析,具体包括:“贼”作为程度副词的语义、语法、句法以及语用功能。

    东北方言程度副词

    彼得大帝的文化政策及其影响

    尚亨
    473-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国的历史上彼得大帝的改革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他的改革被称为“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它对俄罗斯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上来看,彼得大帝的改革无疑开启了俄罗斯近代社会的大门,推动了俄罗斯的近代化,使俄国从一个几近被边缘化的国家一跃而成为欧洲强国,将落后的俄国带进了现代世界的门槛。彼得大帝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就文化政策而言,彼得大帝为了改变俄国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指定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种类型的学校,全俄各县普遍建立小学,对贵族子弟实行强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各国学习。同时,彼得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把西欧近代科学著作翻译介绍到俄国来。在语言政策方面,彼得大帝简化斯拉夫字母;此外,他鼓励创办报纸、建立科学院;邀请外国专家到俄国工作。在社会习俗方面,他提倡西欧的服饰礼仪和生活方式。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俄罗斯文化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俄罗斯本来是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但是经过彼得大帝改革之后,俄国就倒向了欧洲文化系统,而且学习欧洲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也成了以后俄国几个世纪的发展策略,俄罗斯文化因此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内部结构又具有“两极性”的特点,同时又兼有东西方文化的“中间性”和“兼容性”特点。

    彼得大帝文化政策影响

    从纪伯伦《先知》译本谈冰心的翻译理论

    罗雪
    474-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论文选择著名黎巴嫩美裔作家卡里·纪伯伦的《先知》诗选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其中的一些例子,从冰心女士的翻译理论角度分析了《先知》译本,同时也解释了翻译理论在这些翻译实例中的具体运用。

    卡里·纪伯伦《先知》冰心翻译理论顺真美

    社会人类学视域下的徽州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

    张媛
    475-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评述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徽州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主要内容,提出:关于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政府只是宏观的指导者、制度的设计与维护者、资金的筹措者;文化企业只是具体事务的执行者和被监督者;民众才是基本的、也是最为强大的文化遗产创造者、传承者、保护者及开发的利益主体。

    徽州民间文化文化保护文化开发

    丝绸之路上的甘肃

    罗琳娜
    476-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全方位、多用途的载体,是连接古代东西方及沿线诸国各族的纽带,是他们彼此不断增进了解的友谊之路;是民族迁徙之路,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融之路。甘肃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一段,亦是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丝绸之路甘肃文明经济

    浅议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熊华
    47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化成为国家综合实力评价标准之一,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文化安全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在文化战场交锋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要从我国文化建设的自身问题着手,抵御外来腐朽文化侵袭的同时,将本国文化传播出去。

    文化文化安全挑战

    论意象语境“再现”--以《花笺记》英译为例

    杨嘉仪
    480-480,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笺记》是用粤方言创作的木鱼书作品,又被称为“第八才子书”。它不仅有一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而且也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的七言韵文体的长篇叙事诗歌。英国人彼得·帕灵·汤姆斯(Peter Perring Thomas)的译本是最早并且最为西方熟知的版本。本文以托马斯的英译本为依托探讨《花笺记》意象语境的“再现”对其文学艺术价值的重要性,并突出译者在意象转换与语境重构的主体地位。

    《花笺记》意象语境再现

    基督新教影响下的中缅景颇族之宗教文化差异

    杨林
    481-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缅甸的克钦族与中国云南境内的景颇族属于同源民族,有着相同的传统文化习俗,但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受周边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生活在不同社会历史背景的国度里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区域差异。尤其缅甸曾沦为英国殖民地,受西方基督教文化影响较大进而使得这一同源民族的信仰文化呈现较大差异。

    跨境民族基督教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