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艺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

荣广润

双月刊

0257-943X

200040

中国上海华山路630号

戏剧艺术/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理论刊物。刊登戏剧理论和戏曲研究成果,介绍外国戏剧理论与作品,发表舞美、戏剧导演与表演艺术、戏曲教学、影视艺术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互文与超越——论鲁迅作品的戏剧改编

    杨扬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作品的戏剧改编,不仅是鲁迅文学世界的重要现象,从戏剧改编的角度讲,也触及戏剧改编的理论与实践.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鲁迅作品戏剧改编可以分三个阶段,即1980年代之前的初创阶段、1980年代现实主义改编阶段和1990年代以来的先锋实验阶段.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品.审视这些戏剧改编,会注意到所有戏剧改编的作品,都没有达到鲁迅原作的影响程度,无论艺术和思想内容,乃至戏剧探索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新世纪以来,鲁迅作品改编的戏剧激发了人们对戏剧变革的思考.

    鲁迅作品戏剧改编互文后现代

    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克里斯蒂安·陆帕的舞台呈现——兼谈中国话剧的现代性追求

    彭涛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帕以心理现实主义的路径解析了《狂人日记》的内在结构,将演出进程转化为对鲁迅文本的"再阅读",剖析了"狂人"及其家族的"心灵史".导演将鲁迅的小说当作一个具有普遍性价值的文本,以充满现代色彩的舞台语汇,挖掘了作品的当代价值,批判了现代家庭与威权制度对于个体生命的暴力戕害.陆帕导演的《狂人日记》为中国话剧的现代性追求提供了一种美学的方向和可能性.

    狂人日记克里斯蒂安·陆帕中国话剧的现代性追求

    叙事、意象与替罪羊的献祭——克里斯蒂安·陆帕导演作品《狂人日记》的跨文化阐释

    胡志毅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里斯蒂安·陆帕(Krystian Lupa)新近导演的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狂人日记》,继承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狂人日记》中,陆帕采用了《风筝》《阿Q正传》等表现被父权压迫的兄弟及忏悔和阿Q被虐杀的叙事方式,如重复和互文;在剧中找到了《故乡》中的意象,《野草》中的存在意识;通过替罪羊的献祭来显示了"灵魂的深",以及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揭示.该剧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戏剧实验,非常值得研究.

    陆帕鲁迅狂人日记跨文化阐释

    阐释、重构与偏离——浅谈《阿Q正传》的三部话剧改编

    毛夫国
    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的经典著作《阿Q正传》发表后,1949年前陈梦韶改编的《阿Q剧本》、许幸之改编的《阿Q正传》和田汉改编的《阿Q正传》都曾搬上舞台.通过对《阿Q正传》的三部话剧的改编过程、演出情况等相关史料的梳理和辨析,从而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三部话剧的改编策略,可以看出,三部改编话剧在阐释和重构《阿Q正传》中,均偏离了小说的创作主旨.

    阿Q正传话剧改编阐释重构偏离

    跨学科视域下的戏剧学——兼论符号学对建构戏剧演出研究方法的积极影响

    魏梅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洲小剧场戏剧运动和现代科学观对戏剧及其理论发展的影响,加速了戏剧从文学研究范畴转向其剧场艺术本身.20世纪初,从文学系中走出来的现代戏剧学,即戏剧科学,虽然在其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实现了从"以文本为中心"向"以演出为中心"的转变,但在研究方法上,则是通过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分析技术以充实和完善其学科研究体系.尤其是吸收现代符号学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戏剧符号学,不仅实现了戏剧研究方法的突破,帮助学者把握稍纵即逝的舞台演出,而且也证明了跨学科发展之于戏剧科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戏剧戏剧科学戏剧符号学

    罗伯特·布鲁斯坦的戏剧经典论

    夏纪雪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戏剧家罗伯特·布鲁斯坦重视对经典作品的归纳与总结,其戏剧经典论见解独到,蕴含革新思想.布鲁斯坦立足现代戏剧,探讨它们与传统戏剧的联系,同时将目光聚焦于"反叛"之上.其名为"反叛",其实为反思与革新.布鲁斯坦认为戏剧经典离不开反思他人与反思自身,同时提出新的观点.这一思想贯穿于布鲁斯坦戏剧生涯的始终,因此其戏剧经典论的论述也主要围绕此主题展开.布鲁斯坦的戏剧经典论,对戏剧创作与批评实践有重要意义.

    反叛布鲁斯坦现代戏剧经典

    历史剧发展中的边缘"身份-记忆"书写

    孔繁尘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剧阐释历史,其建构基于社会身份的群体认同.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历史剧的创作肩负着不同的群体作用.创作于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社会时期的历史剧,对边缘"身份-记忆"作用经历了重述过去、建构当下和书写未来的三个阶段.历史剧的创作方式和社会形态一同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建构起适应社会需要的历史视角.

    历史记忆边缘身份千忠戮建构历史汉密尔顿

    武宗南巡与明代正嘉之际南曲戏文的兴起

    陈志勇王良慧
    7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正德末、嘉靖初的十几年时间内,在环太湖流域涌现一拨老生员创作南曲戏文的潮流,它是晚明文人传奇高潮的序曲.这波南曲戏文编创的浪潮,与武宗朱厚照密切相关.武宗对俗乐的追求在佞臣内宦的助推下不断扩张,打破了明初以来"崇雅黜俗""尊北鄙南"的礼乐规制,客观上为南曲戏文的上升打开了通道;而南巡期间对江南伶人和曲家表现出亲近和恩赏的姿态,则刺激更多文人加入南曲戏文的编创队伍,改变了南方的戏曲生态.武宗南巡刺激戏文兴起一案,启示我们应重视偶发性重大事件对戏曲生态产生的深刻影响,关注戏曲与政治、内廷演剧与民间戏曲的互动关系.

    武宗南巡礼乐制度南曲戏文明传奇

    论明代后期戏曲中的佛教"觉悟"主题

    黄意明李海艳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戏曲发展与佛教思想存在异常密切的关系.佛教主题是佛教思想影响戏曲的重要表现.明代戏曲中的佛教主题甚多,其中"觉悟"主题涉及个体在生命流变中对自我、生命、世相的觉悟,也是佛教核心义理和观念的体现."觉悟"主题通过人物的定位、情节的安排、冲突的设置将佛教思想与戏曲故事有机融合.通过分析戏曲中的"觉悟"主题,不仅能了解佛教思想在中国民间和文学中的展开,更可以考察佛教思想影响戏曲的途径与方式.

    戏曲佛教觉悟主题

    论私寓对京剧"名角制"形成的作用——以伶人名角化为中心

    路露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名角"是"名角制"的核心,在"名角制"尚未形成的晚清,北京戏曲市场对"名角"的需求与塑造便已存在.私寓的经营模式破坏了徽班"脚色制"的组织管理功能,使伶人脱离戏班组织,直接以个体身份面对城市娱乐、演出市场.同时,作为戏曲职业教育机构的私寓又通过提升伶人文化素养、营造伶人个人形象魅力、使伶人舞台演出精致化塑造了伶人的名角形象.上述三种措施使得私寓伶人在城市公共表演空间占据长久而耀眼的位置.私寓的经营、教育方式为京剧"名角制"的形成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私寓京剧名角制脚色制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