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艺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

荣广润

双月刊

0257-943X

200040

中国上海华山路630号

戏剧艺术/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理论刊物。刊登戏剧理论和戏曲研究成果,介绍外国戏剧理论与作品,发表舞美、戏剧导演与表演艺术、戏曲教学、影视艺术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沉浸性:表演在后现代语境的另一种探讨

    沈嘉熠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戏剧范式从文本到事件的转向,表演从以叙事为核心中跳脱出来,游走于戏剧与生活的边界,生发出观众与演员互为主体的沉浸性.这是一种过程的表演,是由观众与演员共同完成的、幻与戏的结合.沉浸性表演中观众的身体感知引发深刻的体验,使他们成为主体而参与,但戏剧时空又给观众提供弥散的场景,使他们迷失其中.在身体感知与弥散幻境之间,观众与场景(包含演员)产生"看"与"被看"的关系,身体的核心与场景的松散因"凝视"而共生,沉浸由此发生.

    沉浸性身体感知戏剧事件凝视

    观演行动矫形术:沉浸式剧场观演权利差异化现象研究

    王嘉嘉
    10-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沉浸式剧场"观演行动矫形术"的操控下,沉浸式戏剧创作者赋予观众的差异化观演权利与观众观演行动本体论意义上的"否定性"形成既相互对峙又彼此依附的辩证关系.沉浸式剧场观众在接受差异化观演权利机制的同时,也在应允相应的权利让渡,在否定创作者设立的选择边界时,也在改写创作者植入的干预边界.沉浸式剧场"观演行动矫形术"始终处于不断自我调试的弹性生长空间.沉浸式剧场观众差异化观演行动背后的主体建构力既是沉浸式剧场价值的独特生产方式,亦是其生产价值本身.

    沉浸式剧场演出技术工程观演权利差异化观演行动矫形术

    具身感的临界与断裂——"观演性"视域下戏剧演出与电子游戏"表演性"的比较研究

    高洋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演性"不仅是传统戏剧演出的本质属性,而且也是作为"赛博戏剧"的电子游戏在"演出"实践中重要的本体论问题."表演性"的生成与展开在现象学层面上受到"观演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具身感的建构与接受机制的深刻制约.如果说传统戏剧中基于"观演分离"的"扮演"带来了"具身"与"非具身"之间的临界转换,那么电子游戏中以"观演融合"为基础的"操演(作)"则切断了"具身"与"非具身"的联结.相较于电子游戏的"表演性"造成的无"思"状态,传统戏剧演出的"表演性"在主体间触发的"思"与"思"的融合所具有的社会变革潜力在数字时代仍然应该得到我们的珍视.

    表演性观演性具身电子游戏赛博戏剧

    当代欧美戏剧与表演研究的非人类表演理论建构

    陈畅
    3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欧美戏剧与表演研究存在一个突出趋势,即认为非人类在剧场内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演员",却是可以表演的,不论是动物、机器、数字媒介等可以自发行动的非人类,还是自然物质、植物、物件等相对静态的非人类,都拥有表演的能力.当代欧美戏剧与表演理论关注非人类表演的机制与影响,"表演"概念的内涵因非人类经历了充实与变化.同时,仅仅关注非人类表演的机制是不够的,人类与非人类的联结共生是当今全球生态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戏剧与表演研究必须重视的话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非人类与人类合作表演的可能模式,以及非人类表演对人类观众产生的作用与意义.

    非人类表演动物机器数字技术

    后戏剧剧场中的《哈姆雷特》

    陈恬
    5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戏剧剧场取消了文本在剧场权力结构中的统领地位,但并不排斥文本本身.当戏剧剧场的经典文本进入后戏剧剧场,它就不再呈现为一个封闭的戏剧性世界,而是为自我反思性的符号使用敞开了空间.罗伯特·威尔逊的《哈姆雷特:一场独白》、波兰山羊之歌剧团的《哈姆雷特评论》、丹麦共和剧团与英国老虎百合乐队合作的《老虎百合演出〈哈姆雷特〉》、爱尔兰盼盼剧团的《排练,扮演丹麦人》、英国强制娱乐剧团的《全集:桌上莎士比亚》等案例显示,后戏剧剧场在打破戏剧性框架之后,强调了莎士比亚文本中的独白和声音,彰显了演出的现场性和作为事件的意义,这些都是在戏剧剧场中曾经被遮蔽的维度.

    哈姆雷特后戏剧剧场独白声音现场性

    缪斯精神的传承——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作与改编

    乔雪瑛杨林贵
    61-7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的舞台和银幕上,改编自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品层出不穷.该剧也是莎士比亚利用当时的流行素材改编而成的杰作.它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剖析:探究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故事的衍变以及莎士比亚在该剧上的创新,梳理近一个世纪的莎剧改编并分析几部代表作品体现的时代性和创造性,从经典与流行的辩证存在角度探讨莎剧改编中的创新问题.当代莎剧改编应发扬莎士比亚在创作时秉持的缪斯精神,将莎剧置于不断创新的改编过程中,在充分体验莎翁作品的创造性、多元性、兼容性和永恒性的同时,展示当下时代的特点以及人们对时代的理解和认识.

    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创造性改编流行文化

    论《哈姆雷特机器》的非自然叙事

    张汝杰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当代著名剧作家海纳·米勒的《哈姆雷特机器》通过对经典戏剧的反叛,探索新的戏剧形式.剧中的哈姆雷特和奥菲丽雅是由拼贴角色构成的非自然的叙述者.这部戏通过自我暴露表演过程、违反自然规律的行动以及反叙述等异于常规戏剧的方式,构成叙述进程.从叙述者、叙述进程、叙述结局三方面剖析《哈姆雷特机器》的非自然叙事表征,同时结合对罗伯特·威尔逊执导的舞台演出的阐释,有助于理解这部剧的价值内涵.该剧用混乱的形式表达了摧毁的主题,把读者从对社会历史不假思索的接受、对被损害者习以为常的漠视中唤醒.

    海纳·米勒哈姆雷特机器非自然叙事

    "被一头熊追下":《冬天的故事》中熊的书写

    胡鹏
    8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冬天的故事》是莎士比亚后期创作的传奇剧,其中有"被一头熊追下"的舞台指示,这也是莎士比亚所有作品中最有名的舞台指示."熊"这一动物好像出现得非常突兀,在全剧中仅出现几次,似乎无关紧要,实则大有深意.这句舞台指示与同时代颇受欢迎的逗熊活动及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剧作家选择熊一方面是因为它代表着残暴和无情,另一方面是因为其意象在改变戏剧氛围和悲喜剧文类上起到重要作用.

    冬天的故事逗熊象征意象

    参军服色与参军戏的起源及流变

    孟祥笑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参军戏是唐宋时期盛行的戏剧样式,服色是参军戏研究的重要问题.王国维提出参军服色有白、黄、绿三种,学者多因之而有所辨析.纵观参军戏的发展历程,白色非参军之职的服色,亦非参军戏中角色之服色,而是参军戏本事中犯官的服色.参军服色经历了黄、绿到诸色的变化,反映了参军戏的发展过程.黄色是参军戏形成之初所扮官员的服色.绿衣是参军戏定型时,参军这一脚色的标志性装扮.后期的参军戏其搬演内容不限于弄假官,参军脚色因扮演不同戏剧角色而服色各异,可称之诸色.北宋时期出现参军色之名,参军色在节庆乐事中承担指挥、调度职责,其服色为红色.戏剧服饰是舞台构成之一,是戏剧程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军服色的变化伴随着参军戏及参军脚色的形成与演变.这一现象在中国戏剧进程和戏剧脚色的演化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

    参军戏参军服色参军色

    北宋相国寺演剧考

    贾战伟
    104-11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时期的相国寺,是一个集宗教、贸易、游乐、演剧诸种属性于一身的城市公共空间.从五代后唐到北宋真宗祥符元年(1009年),它一直是皇家斋会演剧的首选之地.在北宋时期以三元节日为主的节令演出期间,相国寺大殿前百戏杂陈,昼夜不停.因为诞节演剧、节令演剧、僧侣俗讲和"以谑丐钱"的倡优演剧等演剧形态的存在,相国寺可谓中国戏剧史上一座独特的"瓦舍".这座集官方、民间演出于一身的特殊剧场,是中国戏剧剧场形态进化史上的重要一环.

    北宋相国寺演剧诞节三元节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