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建筑
新建筑

袁培煌

双月刊

1000-3959

newarch@mail.hust.edu.cn

027-87543856 87544492

430074

武汉珞瑜路1037号

新建筑/Journal New Architectur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作品以及建筑教育改革的新尝试。多次荣获省级国家奖项。作为一份建筑科学类的学术期刊,新建筑带给读者的是新鲜学术空气的广角视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日型社区老年人照料设施用房特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吴艳珊程晓青李世熠李佳楠...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市于2014年起开始推广建设全日型社区老年人照料设施——养老照料中心.根据2020年对北京市养老照料中心的全面调查数据及大量实地走访调研所获取的案例资料,采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从总体发展现状、用房规模、功能与空间配置3个方面对北京市195家中心的用房特征进行总结.针对中心在各区域分布差异大、既改类数量多、空间不足等问题,提出发展策略:依据人口分布与地域特点进行规划布局;加强康复功能与对外服务功能,以灵活设置空间和输出服务等方式弥补空间的不足;加强对既改类中心适老化技术的探索和应用.

    社区养老设施全日型老年人照料设施养老照料中心用房特征北京

    建筑学的演变及新时代挑战

    叶飞刘加平何文芳
    12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学科与专业的关系,通过回溯国内外建筑学专业与学科的发展历程,指出建筑学学科的属性、范畴、知识基础与研究目标,提出当前建筑学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跟随社会进步制定、修订或提升建筑设计标准与规范.针对当前城乡建设发展新需求,解析建筑学面临的挑战,并探讨新时代建筑学人才培养改革方向,提出缩短本科学制、取消重复专业学位、设置专业型博士学位等建议.

    新时代建筑学学科与专业学科属性培养体系

    探索·前行

    丁沃沃
    12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型"已成为我国各个行业持续了近10年的热词,但转型的方向与目标并不非常清楚.过去3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世界的发展模式必须"转型"的切身体验,而且也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转型"的方向和目标所在.这场灾难深刻揭示了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对维系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建筑学作为构建人类居住环境的重要学科,其任务因此变得尤为明确.文章从历史和科学两个认知角度出发,试图探索建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行路径.

    建成环境可持续可再生可循环

    励新致远,力行育人——从重庆大学在《新建筑》的近年发文谈"演变中的建筑学"

    陈科杜春兰
    12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梳理近年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师在《新建筑》杂志发表的若干文章,从科研、实践和教学3个层面就"演变中的建筑学"展开探讨.在科研方面,学院教师敏锐捕捉热点议题,多次主持学术专栏,从跨学科的多元视角探讨复杂议题;在实践领域,学院教师积极探索基于特殊结构技术的建筑设计创新和社会转型背景下城乡空间营造实践;对于教育教学,学院教师在回溯重庆大学建筑教育发展源流的同时,持续探索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建筑教育新理念、新方法.

    建筑学重庆大学建筑研究设计实践教育教学

    建筑教育的意义——天津大学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

    孔宇航刘健琨
    130-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现代中国建筑教育长期移植西方范式,导致传统基因系统性缺失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当代建筑教育的批判性反思.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基于建筑教育规律,提出了厚植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以融通历史、设计与建造的教学体系为载体,以新工科创新实践平台为支撑的建筑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未来,开设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课教学专题.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成功构建了具有挑战性的建筑教育本土新范式,为中国建筑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建筑教育培养模式价值观设计专题教学研究

    基于MXI测度的街区功能混合类型及分布特征解析——以南京老城区为例

    王正黄宜文
    136-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功能混合是城市集约发展和活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街区是功能混合的关键尺度层级,其混合测度有助于存量空间功能布局的认知和评估.选用功能混合指数(MXI)来测度南京老城街区单元的功能构成,通过测度结果的GIS地图映射和类型分析,呈现不同功能混合街区单元的空间分布,解析街区功能混合类型的分布与老城区位及空间结构的关联性,归纳街区混合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并提示低混合度街区可能存在的问题.

    街区功能混合指数测度功能混合类型分布存量发展

    街道界面与街道网络的形态关联性研究——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

    周钰卢曼唐诗
    142-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街道是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章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分析其街道界面与街道网络的形态关联性.街道界面形态的测度参数为界面密度与近线率,街道网络形态的测度参数为整合度与选择度.结果显示:界面密度与整合度、选择度在全局尺度下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在分区尺度下仅与整合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而近线率与整合度、选择度在全局尺度下均未呈现出相关性,但在分区尺度下与整合度呈现正相关关系.总体而言,街道可达性越高,则对应的街道界面也越密集;但街道界面是否也越整齐则因不同的城市肌理类型而呈现出差异性.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城市形态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项形态要素在不同城市尺度上与城市空间活力的关联性,可为我国建设充满活力的街道空间提供助力.

    街道界面街道网络界面密度近线率空间句法城市更新

    构建日常生活网的城市微更新——以三明市沙溪滨水绿地微游乐场所更新为例

    吴抒玲
    147-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福建省三明市区微游乐场所更新设计案例的介绍与分析,探索构建日常生活网的城市微更新模式.文章首先对三明市区老年儿童活动场地的现状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接着梳理以日常生活为导向的城市微更新理论体系及实践案例,然后从系统性、日常性、场所性及可持续性4个方面阐述了该项目的实践策略,并对实践成果进行观察、反思与总结,提出未来可提升的方向,最后指出,城市微更新的关键在于发现和理解城市生活.

    微更新游乐场口袋公园日常生活

    社区建成环境与邻里健康——集体效能作为潜在影响介质的实证探索

    何琪潇
    15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揭示社区建成环境对邻里健康的影响机制,正成为探索人居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科学规律的重要突破领域和难点.文章在"邻里效应"既有研究基础上,植入"集体效能"理论,建构空间特征和结构特征双重叙事的环境描述,探索社区建成环境与集体效能水平的作用机理,健全"社区建成环境—集体效能—个体健康行为—邻里健康水平"的影响机制理论.选取重庆市48个典型社区作为调查样本,量化土地利用、商业业态和交通容量3类参数关联的18个环境因子指标反映社区建成环境的空间特征,集中劣势、居所流动、移民集聚关联的17个环境因子指标反映社区建成环境的结构特征;运用里克特量表问卷调查704名本地居民,测算所在社区集体效能水平;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测算环境因子对集体效能水平的正负相关关系,揭示社区建成环境对集体效能的影响程度;以当前我国社区建设的政策工具为基础,提出"空间调控、空间培育、空间干预、空间绩效、空间引导"的邻里健康主动式规划干预方法.

    社区建成环境人群健康集体效能中介效应

    数字

    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