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之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之家
戏剧之家

田跃鸣

月刊

1007-0125

hbxjzhjchina@163.com82976010@qq.com

027-87927022

430223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华师园北路12-1号

戏剧之家/Journal XIJUZHIJIA
查看更多>>《戏剧之家》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大型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戏剧艺术类专业理论期刊。其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兴民族地方戏曲。刊物集理论性、学术性、指导性于一体立足湖北,面向全国,以关注当代戏剧发展,宣传新人佳作,培育青年观众(读者)为己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汉前泛戏剧形态的"戏衣"

    张辉
    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泛戏剧形态的"戏衣"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戏剧服饰,但戏剧服饰的特性已经初见端倪,在戏剧形态的演变中,其对表演技艺、角色塑造以及戏剧服饰体系的建立有重要推动作用.泛戏剧形态的"戏衣"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拟态表演服饰,其特点是客观上有扮演的性质,并表现出较强的宗教仪式性;二是以生活常服为原型的服饰,其特点是初步形成了戏剧服饰的服饰特性.泛戏剧形态的"戏衣"在汉代之前发生了重要变革,原始宗教崇拜向理性崇拜的过渡、表演群体和表演形态的变化是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究其根本,是因为出现了社会变革和新的社会形态.

    宗教仪式戏剧服饰早期戏剧形态

    红色革命题材剧目的创作之路探析——以昆剧《瞿秋白》为例

    杨宏霞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剧《瞿秋白》作为一部自 2020 年以来在行业内外广受好评的红色革命题材剧目,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为主角,讲述其被困于长汀却坚守信念,最终从容就义的故事.本文旨在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舞台设计和演绎三个方面探讨昆剧《瞿秋白》的艺术特色,以期为红色革命题材剧目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瞿秋白》情节结构人物塑造

    浅谈意大利即兴喜剧舞台美术的风格特征

    李佳敏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试图以意大利即兴喜剧的诞生背景、组成结构、演剧特征为引,聚焦于演剧舞台、布景及服装、面具等,还原即兴喜剧舞台美术在演出中的鲜活风貌,研究其风格形成的原因,以便更加深刻地把握舞台美术在戏剧演出中的意义与价值.

    即兴喜剧意大利舞台美术风格

    歌剧《伤逝》子君唱段《欣喜的等待》演唱分析

    贾睿佳王佳乐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剧《伤逝》是"人民作曲家"施光南先生于 1981 年所创作,也是施光南所创作的第一部歌剧作品.作曲家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伤逝》有感而发,音乐不仅延续了原著中体现的精神内核,还在施光南创作风格的基础上着重了音乐的情绪的表现与音乐形象的刻画,歌剧作品中大量经典动听的咏叹调至今广为传唱.本文拟对歌剧中女主人公子君的唱段《欣喜的等待》进行分析,并根据演唱实践总结演唱技巧,以期对歌剧《伤逝》演唱技术的提升与音乐形象的塑造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歌剧精神内核咏叹调演唱技巧

    《随想曲》——理查·施特劳斯歌剧的封笔之作

    吕悦豪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作品作为欧洲艺术音乐转型的象征,描绘了从浪漫主义末期向20 世纪音乐新领域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施特劳斯表现出对传统音乐形式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精神的融合,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浪漫主义情感的深刻表达,也有对新音乐语言的大胆探索.这种跨越时代的音乐风格不仅体现出他艺术追求的演变,也反映了欧洲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施特劳斯在音乐结构、和声技巧和乐器运用上的创新也对后世影响颇深,尤其是他对乐队编制的扩展和对声乐与管弦乐结合的独到见解,开创了音乐表现力的新境界.基于此,本文以《随想曲》为例,探讨理查·施特劳斯歌剧的封笔之作,并分析其艺术价值.

    《随想曲》理查·施特劳斯歌剧封笔之作音乐分析

    从京剧《群·借·华》看京剧艺术对三国人物形象的重塑

    岑昊卿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国戏"作为三国故事传播史上的重要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群·借·华》作为京剧的重要剧目,其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创造性的重塑,这与京剧这门舞台艺术与民间文化心理的特殊性密切相关.

    《群·借·华》《三国演义》人物形象

    书评——李修生《元杂剧史》

    郑珏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杂剧是中国元代戏曲艺术,其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唐宋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元素而形成,由于用北方曲调演唱,又称"北曲"或"北杂剧".李修生《元杂剧史》一书是在整理《全元文》的基础上写作的作品,也是介绍元杂剧基本知识的著作,其详细梳理了元杂剧的发展、作者及剧目.作者从实际出发,重新对元杂剧进行考查和认识,客观地向读者全面地展示了元杂剧的艺术成就.本书评主要从"文献资料""剧本情节""戏曲理论"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元杂剧史》.

    元杂剧戏曲剧本文献资料

    基于ELM的吕剧传播与发展的路径研究

    董少晨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吕剧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代社会,吕剧面临着观众基础日渐萎缩、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脱节等问题,亟需寻找新的传播路径和发展模式.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ELM(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详尽可能性模型)来分析和优化吕剧的传播策略,实现吕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ELM模型提出了两条说服路径:中央路径和周边路径,分别对应于个体的深度处理和表面处理.通过中央路径,力图探究如何通过高质量的吕剧内容和深度的文化解读,激发观众的兴趣和认同,实现深层次的文化传播和价值共鸣.通过周边路径,力图探究如何利用新媒体的表面特征,如视觉效果、互动性等,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实现吕剧文化的快速传播和广泛接触.

    详尽可能性模型(ELM)吕剧新媒体非遗

    晋剧及其传承保护研究

    郭晓菲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晋剧在清代兴起,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晋剧有过黄金时期,也有过衰落时期.进入新时代以来,晋剧的发展面临着危机,对其进行传承保护存在一定困难.发展晋剧的当务之急是探索晋剧传承和保护的路径,坚持传承和保护相结合,让晋剧再次焕发夺目光彩.

    晋剧传统戏曲传承保护晋剧创作人才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高安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汪彬彬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安采茶戏已于 2011 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发展仍受到人才缺失、市场低迷、资金拮据、创新不足、宣传落后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本文在充分调研高安采茶戏历史与现状,从源头分析高安采茶戏面临的困难和机遇的同时,充分结合新时代文化传媒、观众兴趣、人才培养等特征,研究高安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策略,为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高安采茶戏戏曲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