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之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之家
戏剧之家

田跃鸣

月刊

1007-0125

hbxjzhjchina@163.com82976010@qq.com

027-87927022

430223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华师园北路12-1号

戏剧之家/Journal XIJUZHIJIA
查看更多>>《戏剧之家》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大型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戏剧艺术类专业理论期刊。其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兴民族地方戏曲。刊物集理论性、学术性、指导性于一体立足湖北,面向全国,以关注当代戏剧发展,宣传新人佳作,培育青年观众(读者)为己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曲600年梨园芬芳——民勤曲子戏发展述略

    杨立中杨帆
    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勤曲子戏是集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诸多元素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戏曲艺术.民勤曲子戏有 600 多年的传承历史,兼具北风南韵,被誉为中国西北地方戏曲的"活化石".2021 年5月,民勤曲子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它的起源、发展、成熟以及衰微、复兴,是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探究民勤曲子戏的渊源及发展过程,不仅对于研究南北地方戏曲的融合和完善中国戏剧体系有着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而且对于深入研究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的人文交流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民勤曲子戏发展

    寻找回家的路——话剧《寻味》的文化意蕴

    王津京
    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剧《寻味》讲述了赴台老兵李金标终其一生,只为寻回母亲做的那碗牛肉面的味道的故事.该剧以一碗正宗的川味牛肉面为中心,一方面诉说了李金标与王桂英的母子情深,另一方面展现了四代人在分歧与合作中对于继承传统的态度和做法.最终,以李金标的儿子李光启和李金标的表妹小茹的合作成就了正宗味道,象征了两岸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依存关系.

    两岸关系亲情文化传承

    合浦县山口杖头木偶戏的困境与发展

    石燕萍张艳玲唐锦媛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浦县山口杖头木偶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几百年历史,近年来,山口杖头木偶戏的发展陷入困境.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山口杖头木偶戏在传承人、观众两方面的困境,并结合当地现有资源,从传承人、学校两个主体出发,提出可行的发展建议,以推动山口杖头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

    山口杖头木偶戏发展困境对策

    比较视野下聊城八角鼓的传承与创新现状研究

    朱页怡胡慧慧韩林彤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八角鼓起源于清代时期,清代的满族是半游牧民族,他们在打猎结束后,为了庆祝会把动物的骨头、毛皮制作成鼓,因鼓身有八个角,这种鼓被命名为"八角鼓",这是最初的八角鼓.聊城八角鼓是流传于山东省聊城市独具特色的说唱艺术之一,清代中叶,随着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人口流动,北京八角鼓传入聊城、临清等地,并融入当地民间特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深受大众的喜爱.但随着时代的更替和经济的发展,聊城八角鼓的传统演出形式已经难以与当今社会相适应,2007 年,聊城八角鼓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人们渐渐认识到传承和保护八角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笔者通过走访两位八角鼓传承人,从对比的视角总结了聊城八角鼓的传承与创新现状.

    聊城八角鼓传承与创新非遗现状

    汉秀版歌剧《洪湖赤卫队》:守正创新的科技艺术融合

    周彦
    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是湖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之一.它是一部标志性的歌剧作品,承载着 60 多年来国人的记忆,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歌剧的美学特征.自 1959 年首演以来,它历经了三次复排和几代演员的不断传承与创新,使其成为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的经典代表作,促使新一代创作者沿着文旅融合的路径探索民族歌剧的新形式,不断拓展其艺术边界.从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到汉秀版歌剧《洪湖赤卫队》,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作品尝试以经典的艺术传承和独特的科技融合,守正创新,大胆突破,探索民族歌剧艺术与当代剧场艺术的时代之美.

    《洪湖赤卫队》经典民族歌剧科技与艺术文旅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坻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王梓怡李厚本毛华霖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天津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坻皮影戏具有唱腔独特、制作精美、剧目丰富等特点.目前,其面临着演出市场不景气、技艺传承缺失的发展困境.本文经过调研分析,指出应发挥政府职能,一方面将非遗传承人和艺人纳入乡村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传承人培养选拔机制,另一方面将非遗保护传承纳入乡村振兴工作,通过建设非遗主题博物馆、组织实施剧目整理和开发、开展皮影戏推广活动、支持和扶持文旅企业运营非遗项目等方式,做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坻皮影戏传承和发展

    果戈里戏剧《婚事》中现实主义的荒诞性分析

    刘颖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果戈里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被誉为俄国讽刺艺术大师.其戏剧创作的成就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其自身戏剧风格的独特以及戏剧角色的成功塑造等方面.他的戏剧对后世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果戈里的喜剧《婚事》在文学史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剧通过喜剧化的表达将现实主义的荒诞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从人物、情节等角度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果戈里《婚事》现实主义荒诞性婚事

    离形得似的荒诞诠释:论日奈戏剧中的东方写意性——以戏剧《女仆》为例

    李迪慧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东西方戏剧融合发展的语境下,笔者聚焦于让·日奈的荒诞派作品《女仆》中"离形得似"的东方写意性,以其戏剧形式的虚拟写法、内容的诗情意韵入手,分析戏剧表现方法的虚拟性、表达内涵的哲理性和情感体验,探索以"写意"为东西方戏剧交流枢纽的新途径,以期给戏剧跨文化交流领域提供新视角.

    荒诞派戏剧东方戏曲写意日奈《女仆》

    现代舞台技术在戏曲演出中的应用与影响分析

    吴卫平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持续演进,舞台艺术已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释放途径.观察各类戏剧表演,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那些源自生活、深深扎根于生活本质的中国传统戏剧作品始终保持着持久的魅力.中国古典舞作为一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展的崭新舞蹈形式,其特色在于手、眼、身、法、步的和谐统一,同时强调动作中内含的呼吸韵律和精神底蕴.本文的核心任务在于探索如何在两大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经典戏曲和舞台之间构建桥梁,通过现代舞台技术的应用,激发这两者的创新融合,从而使戏曲在舞台上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现代舞台技术戏曲演出应用

    "互联网+"背景下的表演观及衡派艺术训练体系

    洪彬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表演"的相关概念,表演观的嬗变在技术的碰撞中进行,也在技术的融合中沉淀.表演不再为艺术院校少数精英所独享,而成为每个人创造力和潜能的发掘方式,是人人必不可少的能力素养.因此,表演训练的方法也应随着表演观的变化而改进.本文不仅面向未来讨论表演观念的拓展,还提出与之相匹配的基础训练方法——"衡派艺术训练体系",其采用"体系化、标准化"的模式,在追求高效训练的目标下进行"前训练"表演元素教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理念,通过全面唤醒感知的训练文本和情境,结合VR、AR等新兴科学技术,尝试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表演教学新生态.

    互联网+衡派艺术训练体系前训练表演教学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