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心理学探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心理学探新
心理学探新

胡竹菁

双月刊

1003-5184

tanxin0791@sina.com

0791-88120281

330027

江西省南昌市北京西路437号

心理学探新/Journal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原则。开展各应用领域的探索、创新和开发,推动我国心理学的繁荣和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乐之真:庄子之乐的独特意蕴

    张桂超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乐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议题.庄子之乐分为个体与社会二重维度:在个体层面,他批评了"遁天倍情"的"俗之所乐",追求"至乐"与"天乐";在社会层面,他认为"至德之世"的共乐局面通过世德的完满回归实现每一个体自然化.庄子继承了老子之乐的内容,彰明了乐的价值取向,丰富了其内在意蕴,并奠定性真的人性基础;与孟子之乐的差别为"自然"与"道德"之间的对峙,体现在乐之根基、应对乐之限囿、境界内涵方面.总之,庄子之乐是真乐,他始终坚持自然主义的立场,以性真为内在基础,追求"真美合一"的审美境界,并将个体之真乐群体化.庄子之乐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在"乐感文化"的文化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

    庄子至乐天乐至德之世自然主义

    儒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资源探析

    吴晶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形塑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资源.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不能回避儒家思想,解决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必须深入研究儒家文化.本文尝试从心理咨询的视角对儒学蕴含的心理咨询资源进行提取与梳理,从心理咨询理念、心理咨询关系、心理咨询方法以及心理咨询目标四个方面解析儒学思想中蕴含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资源.

    儒家心理咨询资源本土化

    我国老年人群中的"积极效应"的元分析

    崔雨亭文学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年人的"积极效应"现象指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倾向于注意和记忆积极信息、回避消极信息.近年来对该现象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为从宏观视角对其进行剖析,进而推动老年人积极心理研究,采用元分析探究我国老年人积极效应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积极效应的总体效应量显著,达到中等水平;研究领域和评估方式的调节效应量均显著.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老年人群中存在积极效应,研究领域和评估方式可能是影响积极效应的调节因素.

    老年人积极效应元分析调节效应

    价值对老年人联结再认双加工过程的影响

    王宝玺王雪静李伟
    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价值对青年人项目再认的促进作用是基于回想而非熟悉性过程.鉴于老年人的回想受损而熟悉性保留,价值对老年人联结再认的影响是基于熟悉性还是回想过程有待探究.本研究采用高生态效度的材料,结合修正后的记得/知道范式探究了价值对老年人联结再认提取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老年人在记得反应上对高价值材料的再认成绩要高于低价值和无价值材料,而在知道反应上对高价值材料的再认成绩要低于低价值和无价值材料.这表明价值对老年人联结再认的促进作用是基于回想过程而非熟悉性过程.

    联结记忆价值老年人回想熟悉性

    多子是否多福?——子女数量对中国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

    张亚蕊陈天勇韩布新
    12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采用IV-Probit模型定量分析子女数量与老年人抑郁情绪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子女情感支持对两者关系的中介作用.基准Probit回归结果表明,子女数量显著正向预测老年人的抑郁情绪;运用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后,这一影响不存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子女情感支持可完全中介子女数量与老年人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抑郁情绪受子女关系质量(情感支持)而非子女数量的影响,子女数量增多可能导致责任分散效应;在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时代背景下,应发扬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给予老年人更多的陪伴和情感支持.

    子女数量情感支持老年人抑郁情绪

    中老年人社交媒体使用与正/负向情绪:上行和下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

    王雷萍赵怡霖张镇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中老年人社交媒体使用与正/负向情绪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者采用社交媒体使用量表、上行和下行社会比较分量表、正/负向情绪量表对662名45岁以上中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老年人社交媒体使用正向预测了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且上行社会比较、下行社会比较中介了上述关系.具体为,中老年人社交媒体使用通过增加上行社会比较提升了正向情绪;通过增加下行社会比较提升了负向情绪.研究表明,中老年人社交媒体使用对个体情绪健康具有双刃剑作用,并支持了社会比较的同化效应.

    中老年人社交媒体使用上行社会比较下行社会比较正向与负向情绪

    农村初中生道德自我知觉对亲社会意愿和欺骗行为的影响

    马燕王振宏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探讨了农村初中生道德自我知觉对其亲社会意愿和欺骗行为的影响.实验1选取375名农村初中生,考察农村初中生道德自我知觉对亲社会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道德自我知觉提升组和道德自我知觉降低组的亲社会意愿均显著高于控制组;实验2选取与实验1不同的333名农村初中生,考察农村初中生道德自我知觉对欺骗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道德自我知觉提升组的欺骗行为显著高于道德自我知觉降低组和控制组,道德自我知觉降低组的欺骗行为显著低于控制组.研究表明,道德自我知觉提升的农村初中生在亲社会行为中出现了道德一致性效应,在欺骗行为中出现了道德心理许可效应;而道德自我知觉降低的农村初中生无论在亲社会行为还是欺骗行为中,都出现了道德净化效应.

    农村初中生道德自我知觉亲社会意愿欺骗行为道德一致性效应道德心理许可效应道德净化效应

    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基于CNI模型的研究

    过琳云祥
    150-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道德困境判断的CNI(Consequence,Norm,Inaction)模型,通过两个研究考察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对道德困境判断影响.研究1考察个体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倾向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显示集体主义倾向的个体在道德困境判断中表现出更强的对道德规范的敏感性和总体的不行动偏好,因而作出更少的功利主义道德判断.研究2探讨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自我构念的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启动个人主义自我构念的个体相比,启动集体主义自我构念的个体对道德规范更敏感,因而作出更少的功利主义道德判断.整个研究表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主要通过影响个体对道德规范的敏感性和自身的行动偏好来影响道德困境判断,但在对自身行动偏好的影响上,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倾向与启动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自我构念存在差异.

    CNI模型道德困境判断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内外部发展资源促进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发展:链式中介与调节效应

    赵悦皎丁玉婷张畅姜刻文...
    158-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意向性自我调节问卷、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儿童及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和自编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层面)问卷,对137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社会支持、心理资本、意向性自我调节和青少年核心价值观两两显著正相关;(2)社会支持(外部资源)分别通过心理资本和意向性自我调节(内部资源)间接影响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呈现链式中介效应;(3)性别起调节作用,与女性相比,男性青少年的心理资本对核心价值观的预测作用更大.研究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心理学视角的积极启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资源社会支持心理资本意向性自我调节

    依恋焦虑个体知觉他人疼痛的行为特征

    张兴陈旭
    168-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特质和状态两个研究视角出发,以他人疼/不疼图片为实验材料开展研究,旨在探究依恋焦虑个体知觉他人疼痛的行为特征.结果发现:(1)相比特质依恋安全组,特质依恋焦虑组对他人疼痛情境报告出更大的疼痛强度和自我难受程度评分,而在非疼痛情境的评分差异不显著;此外,相比启动依恋安全组,启动依恋焦虑组对他人疼痛情境报告出更大的自我难受程度评分,而在非疼痛情境的评分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特质和状态条件下,依恋焦虑个体知觉他人疼痛都感知到更消极的体验,将他人疼痛识别为威胁信息,符合疼痛的威胁价值学说.更消极的体验可能对依恋焦虑个体的照料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照料系统特质依恋焦虑启动依恋焦虑他人疼痛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