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奶牛育种中关注的新性状

    张海亮常瑶娄文琦王凯...
    2687-2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国奶牛群体的选育目标建立之后,选育目标一直在不断发展,选择指数中性状的组成、定义和权重等都在不断变化.奶牛的选育是从关注产奶性能而开始,随后增加了体型外貌性状.由于奶牛的健康和繁殖问题的增加以及社会对动物福利的不断关注,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平衡育种理念在奶牛育种中逐渐形成,一些重要的功能性状加入各国的选择指数中;进入21世纪后,随着奶牛养殖业和社会的发展,育种家们开始关注和研究更多的性状,部分新性状已经开始在育种实践中选育应用.本文通过整理奶牛育种中有关新性状的研究并收集各国奶牛选育方案中的相关信息,综述了近十年奶业发达国家在奶牛遗传选育中正在研究或已经开始应用的新性状,并将这些新性状分为生产效率相关的新性状、应对环境挑战的新性状、健康福利相关的新性状、产品和加工相关的新性状及管理相关的新性状五大类,总结了这些性状的选育背景、定义方法、遗传基础和选育应用情况等,最后还总结了奶牛育种中新性状的研究应用过程,以期为我国奶牛遗传育种研究和育种目标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奶牛遗传选择新性状育种目标

    microRNA调控动物皮下脂肪组织和肌内脂肪沉积的研究进展

    岳永起华永琳熊燕林亚秋...
    2698-27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脂肪组织是动物机体重要的能量代谢及内分泌器官,选择性的脂肪沉积对动物肉类的感官品质、风味性和加工特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动物不同部位脂肪沉积的特异性调控因子及其作用分子机理备受研究者的关注.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2 nt左右的非编码小RNA,近年来采用组学技术对具有表型差异的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发现了许多差异表达的miRNAs,这些miRNAs可通过与靶基因mRNA相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对不同部位脂肪沉积调控具有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将从miRNA在动物皮下脂肪组织和肌内脂肪的调控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miRNA调控动物脂肪组织沉积的作用及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和新的思路.

    miRNA脂肪沉积皮下脂肪组织肌内脂肪

    丁酸介导下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

    梁开阳孙志洪谭支良刘勇...
    2710-2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菌群或其代谢产物在动物机体生长发育与功能完善方面起重要作用,当宿主与肠道菌群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可诱发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反应.丁酸不仅作为能源物质为机体提供能量,还能调控宿主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状态,促进机体免疫应答;影响宿主分泌抗菌肽(AMPs)等预防肠道病原菌易位,维持肠道菌群的稳态.本文将系统介绍丁酸介导下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间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并阐明其在肠道健康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丁酸宿主免疫互作机制

    胆汁酸肠肝循环转运蛋白及FXR对其的调控机制

    杜雪儿王菁姚军虎曹阳春...
    2721-2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胆汁酸作为胆汁的重要成分,由肝以胆固醇为原料进行合成,能在外源食物及相关激素的刺激下与胆汁一同被排入消化道内,具有脂肪乳化、促进肠道吸收脂质、调节肝肠功能、增加能量消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作用,一般可通过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两种方式进行合成.肠肝循环能将从头合成的胆汁酸重新回收约95%,仅剩余5%会流失,经替代途径进行再补充,从而保障了胆汁酸池的动态平衡,因此,肠肝循环在调节胆汁酸稳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胆汁酸的代谢与运输机制逐渐明确,参与肠肝循环的转运蛋白功能也更加清晰,其中,法尼酯X受体(FXR)作为重要的核因子能通过与小异二聚体受体(SHP)、视黄酸受体α(RARα)等,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19(FGF15/19)对胆汁酸转运蛋白的表达量进行调控,进而影响胆汁酸稳态.本文将对胆汁酸肠肝循环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转运蛋白及FXR对其的调节机制进行阐述,为今后进一步探究胆汁酸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胆汁酸转运蛋白肠肝循环FXR

    NF-κB信号通路调控奶牛乳腺炎的分子作用机制

    李宇航罗仍卓么王兴平杨箭...
    2740-2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腺炎通常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乳腺炎症反应,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导致牛奶产量及品质下降,奶牛利用年限减少,严重地影响着牧场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学者们在奶牛乳腺炎分子调节机制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发现NF-κB及其信号通路可参与调控多个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在细胞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等过程起关键性作用,也是奶牛乳腺炎研究的热点.本文阐述了奶牛乳腺炎的病因和病理变化,以及NF-κB信号通路与机体免疫的关系,并重点综述了 mRNA、非编码RNA(miRNA、lncRNA和circRNA)及生物活性物质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控奶牛乳腺炎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奶牛乳腺炎的分子调控网络解析、抗乳腺炎分子育种与生物活性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奶牛乳腺炎NF-κB信号通路非编码RNA生物活性物质

    牛环曲病毒研究进展

    赵龙李昊汤承岳华...
    2753-2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环曲病毒(bovine torovirus,BToV)是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托巴套氏病毒科(Tobaniviridae)环曲病毒属(Torovirus)的成员,是重要的牛腹泻病原.该病毒对呼吸道和消化道具有双重组织嗜性,也是一种可能的呼吸道致病因子.BToV已经在中国、美国、日本等17个国家检出,具有广泛的地域分布.该病毒在国内是新发病毒,本文就BTo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流行概况、所致疾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检测方法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BToV的研究提供参考.

    牛环曲病毒牛腹泻病原学流行病学检测

    动物源产气荚膜梭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张仕泓王少林
    2762-2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菌耐药性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之一.产气荚膜梭菌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能引起人和动物食物中毒、气性坏疽、坏死性肠炎等多种疾病.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其耐药性也在不断发展,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安全和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从产气荚膜梭菌近十年来的耐药性流行情况、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传播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产气荚膜梭菌耐药性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产气荚膜梭菌抗生素耐药性公共卫生健康

    不同来源大白猪总产仔数近交衰退评估

    史良玉王立刚张鹏飞莫家远...
    2772-2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评估两个不同来源大白猪群体经过近8个世代的选育后总产仔数(total number of piglets born,TNB)近交衰退的程度.本研究对1 937头大白猪使用GeneSeek GGP Porcine HD芯片进行分型,其中1 039头来自加系大白猪和898头来自法系大白猪,且两品系均有表型记录和系谱记录,系谱共由3 086头大白猪组成.分别使用系谱、SNP和ROH进行个体近交系数估计,并将近交系数作为协变量利用动物模型对总产仔数进行近交衰退评估.为了精准定位导致总产仔数衰退的基因组片段,又进一步对每条染色体以及显著染色体分段计算近交系数并估计其效应,检测是否能引起总产仔数发生近交衰退现象.对于加系群体,FROH、FGRM和FPED估计的近交系数均值分别为0.124、0.042和0.013,其中FROH和FPED相关最高,相关系数为0.358;对于法系群体,FROH、FGRM和FPED均值分别为0.123、0.052和0.007,其中FROH和FGRM相关最高,相关系数为0.371.利用3种不同计算方法所得近交系数用于估计近交衰退时,加系群体的总产仔数均检测到显著的近交衰退,而且当FROH、FGRM和FPED每增加10%时,总产仔数分别减少0.571、0.341和0.823头;但法系群体仅有FRO H估计的总产仔数检测到显著近交衰退,FROH每增加10%时,总产仔数减少0.690头.为了锁定相关的染色体和基因组区段,首先利用ROH估计每条染色体近交系数并进行近交衰退分析发现,加系群体中检测到第6、7、8和13号染色体产生了显著近的总产仔数交衰退,而法系群体未检测到与近交衰退相关的染色体.然后,又将与加系总产仔数近交衰退显著相关的4条染色体平均分为2、4、6、8个片段进行近交衰退检测,其中平均分成8段后的染色片段的长度范围为15.1~25.8 Mb.在第6、7和8号染色体分别检测到1、2和3个与总产仔数相关的近交衰退染色体片段.这些区域注释到了CUL7、MAPK14和PPARD基因与胎盘发育相关,AREG和EREG基因与卵母细胞成熟有关.本研究利用3种近交系数计算方法对两个不同来源的大白猪总产仔数进行近交衰退评估,在加系大白猪中3种估计方法都能检测到近交衰退的现象,而法系群体中只有FROH才能检测到.而且通过ROH方法进一步确定了能引起加系大白猪总产仔数衰退的4条染色体和6个特定的染色体区段,还注释到了与繁殖相关的候选基因.这为揭示近交衰退的遗传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也为基因组选种选配提供了参考依据.

    大白猪总产仔数连续纯合片段近交系数近交衰退

    猪RNA聚合酶Ⅱ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田小欢刘茹孙艳任瑞敏...
    2783-2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制备猪RNA聚合酶Ⅱ的单克隆抗体并进行初步应用.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方法预测免疫原,将其化学合成后免疫5只4~8周龄Bal b/c雌性小鼠,对免疫后呈现阳性的小鼠进行细胞融合试验,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并获得能稳定分泌抗RNA PolⅡ的杂交瘤细胞.鉴定结果显示,RNA PolⅡ单克隆抗体的重链为IgG 2A型,轻链为Kappa型.利用间接ELISA方法对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和亚克隆,获得了 8株稳定分泌RNA PolⅡ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将其初步应用到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seq)技术,并与商业化抗体的富集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研究得到的单克隆抗体富集性更强.本研究获得的猪RNA PolⅡ单克隆抗体可为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且提供重要的生物学材料.

    RNAPolⅡ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

    牛亚科物种TRs分布特点及着丝粒区卫星DNA进化研究

    张瑞马钧陈燕张天留...
    2792-28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牛亚科物种间串联重复序列(tandem repeats sequence,TRs)的分布特点及着丝粒区卫星DNA的进化关系.本研究基于普通牛、瘤牛、牦牛、水牛、野牛、独龙牛6个牛亚科物种的基因组序列,研究了不同物种间TRs的组成、分布及结构特点,并分析了 6个牛亚科物种染色体着丝粒区卫星DNA的进化关系.结果表明:1)TRs在牛亚科物种中平均占比为2.03%,平均长度54.93 Mb,其中普通牛的占比最高3.42%(93.00 Mb),瘤牛最低1.42%(37.88 Mb).2)微卫星DNA在3类TRs中位点数最多,为483 405,占TRs总位点数85.64%,高于小卫星DNA(43 026,7.62%)和卫星DNA(38 180,6.75%).3)通过对微卫星DNA丰度和平均长度分析发现,二碱基微卫星DNA在牛亚科物种中丰度最高,为70.93 loci/Mb,且以AC拷贝类别为主.4)通过构建着丝粒区1.715和1.723卫星DNA的系统发育树发现,1.715卫星DNA普遍存在于牛亚科物种的基因组中,而1.723卫星DNA在牦牛中不存在,两类卫星DNA在不同物种间或不同染色体上存在不同程度分化,具有较明显的种间特异性.TRs在牛亚科6个物种中平均占比为2.03%,微卫星DNA为TRs主要序列,且二碱基微卫星丰度最高,并以AC拷贝类别为主;1.715卫星DNA普遍存在于6个牛亚科物种的基因组中,但在物种间或染色体间存在不同程度分化.本研究结果为牛亚科物种间TRs分布特征及进化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牛亚科串联重复序列卫星DNA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