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Label-free技术比较马和驴血清蛋白质组分差异

    张鏻兮韩雨薇李政廖清超...
    3099-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马和驴血清蛋白质生物学特征,为马属动物种间生理特征比较和健康保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辽宁省大连市某集约化养殖场的9匹蒙古马和9头辽西驴,雌性,年龄4~10岁,均处于正常发情周期的间情期,健康无病、精神状态及采食状况良好,分别提供相同的饲养条件.采集马和驴各9份血清样品分别随机分成3组,每组内的3份血清样品均匀混合成1个生物学重复,各获得3个生物学重复的血清样品.利用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马和驴的血清蛋白质组分进行比较研究,提取血清蛋白质,再对蛋白质进行酶解,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进行蛋白质组分分析,数据库检索分析马和驴血清样品中蛋白质表达情况,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马和驴血清差异关键调控蛋白质.结果显示,本研究共鉴定出361种蛋白质,其中,马血清中表达288种蛋白质,分子量范围为1.52~511.24 ku;驴血清中表达244种蛋白质,分子量范围为1.53~611.47 ku;共获得231种显著差异表达蛋白质(差异倍数≥1.5,P≤0.05).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参与蛋白质激活、补体激活、免疫应答、凝血和脂蛋白氧化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显著富集的KEGG通路为补体和凝血级联,吞噬体,内质网蛋白质加工,抗原加工递呈,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癌症蛋白多糖等.通过差异蛋白互作分析显示,差异表达蛋白质紧密相连富集最为显著的功能模块主要为代谢途径、补体和凝血级联、吞噬体,HSP90AA1、HSPA8、APOD、APOM、SERPING1、MASP1、CALR、TUBA1B、TUBB等处在关系互作网的重要节点.马和驴在生理条件下的血清蛋白质组成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马属动物种间生理特征差异和有效保障健康提供数据支撑.

    血清Label-free蛋白质组

    一种适用于单胎动物多品种选择的基因组关系矩阵

    张洪志任端阳安丽霞乔利英...
    3108-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提出一种新型基因组关系矩阵并验证其在多品种联合群体中的模拟应用效果.本研究利用QMsim软件模拟牛的表型数据和基因型数据;利用Gmatrix软件构建常规G阵;利用R语言构建新型G阵,新型G阵在常规G阵的基础上,将多品种联合群体的非哈代-温伯格平衡位点考虑在内;利用DMU软件使用"一步"法模型计算基因组估计育种值(estimated genomic breeding value,GEBV);比较不同情况下使用两种G阵的GEBV预测准确性.结果表明,在不同遗传力及QTL数下,不对新型G阵使用A22阵加权就能达到常规G阵使用A22阵加权时的GEBV预测准确性.在系谱部分缺失时,新型G阵不加权较常规G阵加权时GEBV预测准确性高.证明,在系谱有部分缺失时,新型G阵对多品种GEBV的预测有一定优势.

    基因组选择模拟研究一步法基因组关系矩阵多品种

    基于UHPLC-QTOF-MS代谢组学方法筛选奶牛不同妊娠状态时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罗芳陶金忠
    3118-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筛选人工授精后第17天奶牛在不同妊娠状态时的候选生物标志物.本研究以宁夏某奶牛场体重为(550±50)kg,体况评分相近的经产(2~3胎次)健康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对象.同期发情后,在人工授精后第17天晨饲前对奶牛进行尾静脉采血,后期采用计步器和B超仪诊断出奶牛的妊娠状态.根据诊断结果将奶牛分为妊娠组(A组,n= 12)和未妊娠返情组(B组,n= 24),将这两组血样进行代谢轮廓及代谢物变化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显示,A、B两组血浆代谢轮廓均发生了明显变化,A、B两组之间共检测出8种 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0.8的差异代谢物.丙氨酸-亮氨酸、甘氨酸、脯氨酸、L-正亮氨酸、DL-苯丙氨酸、肌氨酸、吡咯-2- 酸和缬氨酸-蛋氨酸有望成为识别妊娠组(A组)和未妊娠返情组(B组)的差异代谢物.综上表明,血浆中的这8种代谢物有望成为奶牛妊娠识别阶段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配种早期妊娠识别提供新思路.

    荷斯坦奶牛妊娠识别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

    犏牛和牦牛ESCO2基因的序列特征及其在睾丸中的表达对比分析

    闵星宇杨丽雪杨满珍胡宇磊...
    3126-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克隆犏牛和牦牛姐妹染色单体内聚建立蛋白2(establishment of sister chromatid cohesion N-acetyl-transferase 2,ESCO2)基因,并分析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的表达与定位,为进一步解析ESCO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健康雄性犏牛及牦牛为试验动物,根据年龄分为胎牛组(5~6月龄)、幼年组(1~2岁)和成年组(3~4岁),每组各3头.通过RT-PCR技术克隆犏牛和牦牛ESCO2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ESCO2基因在犏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比较分析ESCO2在犏牛和牦牛不同时期睾丸中的表达规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检测ESCO2蛋白的细胞定位和表达差异.结果显示,犏牛ESCO2基因(GenBank登录号:MW198470)CDS区为1 833 bp,编码610个氨基酸,与牦牛相比,犏牛ESCO2序列第301~319位多19个氨基酸,另有3个氨基酸突变;犏牛ESCO2蛋白序列与黄牛的同源性高于其他哺乳动物;ESCO2可能与SMC3、SMC1A、PDS5A、PDS5B、STAG2等蛋白相互作用,互作蛋白功能与姐妹染色单体凝聚、减数分裂细胞周期、DNA修复、细胞分裂和染色体重构等生物学过程相关.ESCO2在犏牛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睾丸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0.05);在犏牛睾丸中的表达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幼年和成年时期犏牛睾丸中ESCO2的表达显著低于同时期牦牛(P<0.05);IHC染色结果发现,雄性犏牛减数分裂阻滞于初级精母细胞,ESCO2蛋白在犏牛初级精母细胞中无表达并与牦牛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犏牛与牦牛的ESCO2基因、蛋白序列差异较大,且在睾丸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引起雄性犏牛减数分裂阻滞及不育的原因之一,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犏牛ESCO2睾丸减数分裂基因表达

    奶牛分娩前后瘤胃代谢物变化规律及其代谢通路研究

    张瑞雪刘欣徐晓锋张博...
    3137-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阐明奶牛分娩前后瘤胃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的变化规律.选取10头体况和胎次相近的健康待产荷斯坦奶牛,分别于分娩前后晨饲前采集瘤胃液,采用UPLC-MS/MS代谢组学技术和MetaboAnanlyst 5.0中的通路分析方法研究奶牛分娩前后瘤胃发酵产物及其代谢通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奶牛分娩后瘤胃中57种代谢物含量较分娩前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34种代谢物含量显著降低,23种代谢物含量显著升高,9个代谢通路(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精氨酸的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嘌呤代谢和维生素B6代谢)发生了显著变化.本研究表明,奶牛在分娩前7~10 d与氨基酸、糖、核苷酸和维生素相关的瘤胃微生物菌群组成发生了应答性改变.

    奶牛分娩瘤胃代谢物代谢组学通路分析瘤胃微生物

    鸭甲型肝炎病毒1型与3型双重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林梦舟吴双徐建生谢军...
    3149-3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建立一种针对鸭甲肝病毒1型(DHAV-1)和鸭甲肝病毒3型(DHAV-3)的高效快速、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双重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疑似样品检测.根据DHAV-1和DHAV-3的VP1基因保守区域,分别设计合成了2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在此基础上建立并优化了双重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优化后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均在0.999以上,扩增效率(E)在105%~110%,其组内变异系数(i-CV)与组间变异系数(c-CV)均在0.77%以下.运用双重q-PCR方法对不同稀释度的混合质粒与病毒核酸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双重TaqMan q-PCR特异性高;同时检测DHAV-1和DHAV-3的灵敏度均可达10个拷贝,分别是常规PCR方法的1 000倍和100倍.对40份来自苏中、苏北地区的疑似鸭肝炎病毒感染的鸭组织病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q-PCR方法检出36份阳性病料,阳性率为90%;而常规PCR方法未能检出高Ct值的样品,阳性率为72.5%(29份阳性病料).建立的双重TaqManq-PCR检测方法为DHAV-1与DHAV-3的临床样品检测提供了高效、灵敏、特异的工具,推动了临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定量分析等研究.

    1型鸭肝炎病毒3型鸭肝炎病毒鸭病毒性肝炎实时荧光定量PCR

    甘肃、青海和宁夏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rns基因的变异分析

    高闪电王锦明田占成独军政...
    3157-3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2013-2019年中国西北部分省区不同基因亚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原基因Erns的分子特征,了解其遗传演化规律.从甘肃、青海、宁夏规模化牛场送检的疑似牛病毒性腹泻发病牛150份EDTA抗凝血提取总RNA,利用RT-PCR扩增病毒基因组Ens-E1区,克隆测序后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遗传演化关系分析.利用牛肾细胞MDBK对检出的不同基因亚型BVDV进行分离,并鉴定其生物型.RT-PCR扩增结果表明,BVDV总体阳性率为37.33%,其中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BVDV阳性率分别为37.68%、35.71%、40.00%.获得56份Erns-E1DNA,克隆测序获得33条不同的Erns序列,长度均为681 bp,分析表明流行株分属10个BVDV基因亚型:BVDV-1a(2株)、BVDV-1b(5株)、BVDV-1c(1 株)、BVDV-1d(3株)、BVDV-1m(11 株)、BVDV-1o(1 株)、BVDV-1p(4株)、BVDV-1q(4株)、BVDV-1v(1 株)、BVDV-2a(1 株).分离获得BVDV-1a亚型、BVDV-1b亚型、BVDV-1v亚型、BVDV-2a亚型分离株各1株,BVDV-1 d亚型分离株2株,均为非致细胞病变型.各亚型株间Erns基因核苷酸相似性以BVDV-1a~1d经典亚型株(79.8%~85.9%)或1m~1q及1v新亚型株(81.0%~87.3%)较高,以 BVDV-1 m和BVDV-1p流行株亚型间相似性最高(87.3%).各亚型株Erns基因编码蛋白的RNA酶活性位点以及双链RNA作用基序(139KKGK142)保守,但Erns第26位糖基化位点(26 NRSL)在1m~1q、1v亚型株移位(24 NVSR).首次以Erns核苷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1m~1q及1v等亚型BVDV株在进化上关系较为密切.本研究首次选用Erns靶标基因对甘肃、青海、宁夏部分省区牛源BVDV株进行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发现10个基因亚型流行株,以1m亚型株最为普遍,1m~1q及1v等亚型株亲缘关系密切.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rns基因遗传演化

    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gag基因促肿瘤发生的机制研究

    潘启东曾显成杨彬偲刘庆华...
    3165-3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获得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enzootic nasal tumor virus 2,ENTV-2)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分析.从福建某羊场的山羊鼻内肿瘤组织取样,针对ENTV-2设计引物,通过RT-PCR方法从肿瘤组织中分段扩增出6个特异性产物,测序后利用生物学软件DNAStar进行拼接,获得长度为7 443 bp全基因组序列,将其命名为ENTV-2-FJ.ENTV-2-FJ基因组结构与其他逆转录病毒类似,具有5'-U5-gag-pro-pol-env-U3-3'典型结构,包含4个开放阅读框和侧翼非编码区以及末端重复序列.为制备兔抗ENTV-2 gag蛋白多克隆抗体,将特异性扩增的gag基因克隆至pET-21a(+)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21a-gag,鉴定后转化至BL21(DE3)细胞并经IPTG诱导成功表达分子量约为70 ku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制备的兔抗gag蛋白抗体能在患病山羊肿瘤组织和表达gag基因的细胞中特异性地检测出gag蛋白.为了深入研究ENTV-2-FJ致瘤机制,作者构建了过表达gag基因的K562细胞系,并进行裸鼠致瘤试验.结果显示,gag蛋白通过激活JAK2-STAT5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的生长.综上,本研究获得了ENTV-2-FJ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分析,制备并验证了gag蛋白的多克隆抗体,揭示了gag蛋白的作用机制,这些结果为阐明ENTV-2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全基因组序列gag多克隆抗体制备致病性研究

    PRRSV-VR2332减毒活疫苗不影响猪瘟疫苗和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诱导的抗体产生

    李洋高胜焦点杜兴乾...
    3175-3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拟评估仔猪接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减毒活疫苗对猪圆环病毒病疫苗、猪瘟疫苗免疫的干扰情况,并分析不同免疫方式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以期为探究PRRSV减毒活疫苗与PCV2、CSF疫苗的联合免疫提供数据参考.本研究先以100头仔猪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C、D 4组.其中A组仔猪免疫PRRSV减毒活疫苗7 d后免疫PCV2疫苗;B组仔猪同期分点注射PRRSV减毒活疫苗和PCV2疫苗;C组仔猪仅免疫PCV2疫苗;D组仔猪仅免疫PRRSV减毒活疫苗.另外再筛选100头仔猪,随机分为E、F、G、H 4组.E组仔猪于免疫PRRSV减毒活疫苗12 d后免疫CSF疫苗;F组仔猪同期分点注射PRRSV减毒活疫苗和CSF疫苗;G组仔猪仅免疫CSF疫苗;H组仔猪仅免疫PRRSV减毒活疫苗.免疫4周后,测定仔猪血清中相关抗体水平.同时,称量免疫前后各组仔猪的体重,计算不同免疫方案仔猪的平均日增重.结果表明:A~D组中,A组和B组仔猪在免疫4周后均产生了较高水平的PRRSV及PCV2抗体,且A组抗体水平略高于B组.C组仔猪仅产生了PCV2抗体,D组仔猪产生了较高水平的PRRSV抗体.E~H 4组中,E组和F组仔猪均产生了较高水平的PRRSV及CSFV抗体.G组仔猪仅产生了高水平的CSFV抗体,H组仔猪仅产生了高水平的PRRSV抗体.A、B、C、D 4组中B组仔猪的平均日增重最高;而E、F、G、H 4组中E组仔猪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3组.PRRSV减毒活疫苗与PCV2疫苗或CSF疫苗同期分点免疫、免疫PRRSV减毒活疫苗一段时间后再免疫PCV2或CSF疫苗均能诱导仔猪产生高水平的抗体;在体液免疫方面,PRRSV减毒活疫苗免疫与否均未对另外二种疫苗表现出明显的干扰作用.在仔猪28日龄时同期分点免疫PRRSV减毒活疫苗与PCV2疫苗,12 d后再免疫CSF疫苗的免疫方案不仅能诱导仔猪产生高水平抗体,还可以使仔猪具备较高的平均日增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减毒活疫苗猪圆环病毒疫苗猪瘟疫苗免疫干扰疫苗联合免疫

    1株猪鼻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

    王佳华利忠刘蓓蓓张磊...
    3185-3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猪鼻支原体是猪场感染率极高的一种支原体,可引起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等症状.目前尚未建立标准的猪鼻支原体发病模型,也缺乏标准强毒株.本研究从某猪场发病猪的关节液中分离得到一株支原体,通过PCR检测、菌落形态观察、菌体形态电镜分析、菌株MLST分型等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确认其为猪鼻支原体.为评价菌株致病性,将该分离株接种1月龄自然分娩不吃初乳猪(SF-pCD猪),试验猪在感染后出现关节肿胀、跛行等临床症状,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出现部分死亡.剖检结果显示感染组出现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及关节炎,肺部组织病理分析显示为间质增宽,无虾肉样病变.从发病猪的扁桃体、肺、心及关节积液中可再次分离到攻毒株.综上,本研究分离获得一株猪鼻支原体,人工感染猪后可出现典型的发病症状,猪鼻支原体发病模型的建立为致病机制及疫苗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猪鼻支原体分离鉴定致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