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BCoV纤突蛋白及其对小鼠的免疫原性

    喻琦胜朱庆周群宋鑫...
    640-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表达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的纤突蛋白(S蛋白),并评价其作为免疫原免疫小鼠后的免疫效果.本研究以BCoV/SWUN/HXD-4/2021株的全长S基因为模板,针对昆虫细胞进行密码子优化和合成,构建重组质粒pFastBac-Dual-S,与DH10Bac同源重组后转染昆虫细胞收获重组杆状病毒rpFastBac-S,利用基因组PCR、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其进行鉴定,测定杆状病毒滴度.优化和筛选感染剂量对蛋白表达的影响,超速离心纯化蛋白,免疫小鼠和评估其免疫效果.结果显示:优化后全长4 108 bp的BCoV S基因CAI(密码子适应指数)从0.39调整为0.87,平均GC含量从35.8%调整为50.6%.经双酶切、PCR验证,重组质粒与重组杆粒均构建成功.用5μg重组杆粒Bacmid-S转染Sf9细胞并传代至第四代后细胞病变趋于稳定,感染杆状病毒约20 h后产生典型病变,收获重组杆状病毒进行鉴定.PCR电泳结果显示重组杆粒携带S目的蛋白基因;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试验组观察到特异性绿色荧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重组杆状病毒rpFast-Bac-S所表达的蛋白为S目的蛋白,目的条带位于250 ku左右,感染剂量MOI=0.5时蛋白表达量最高.将50μg蛋白、20 μg CpG免疫增强剂与等体积MF59佐剂充分混合乳化后,肌肉注射免疫小鼠,间接ELISA试验结果显示,小鼠免疫蛋白后产生了 IgG特异性抗体,且抗体水平高于佐剂对照组(P<0.001),最高抗体效价达1∶12 800;微量中和试验结果显示,小鼠血清中和效价最高达1∶224,试验组中和效价平均值高于灭活病毒组,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了牛冠状病毒S蛋白,并对S蛋白免疫保护效果做了进一步评价,为后续牛冠状病毒疫苗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牛冠状病毒S蛋白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免疫原性

    河北省廊坊市牛主要病毒性腹泻病原感染状况检测及牛冠状病毒演化分析

    李思远付新成袁雪松毛立...
    649-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病毒性腹泻病原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BVDV、BoAstV、BCoV、MRV、BKoV、BoNeV、BNoV、BRV、BToV被认为是引起牛群腹泻的病原,不仅如此,BVDV、BCoV和BToV除了能引起消化道症状外还能引起呼吸道症状,BVDV不仅能引起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还会导致母牛生殖功能异常,这些疾病对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牛主要病毒性腹泻病原流行情况,本次试验通过PCR检测方法对我国河北地区323份腹泻牛粪样品进行常见9种病毒性牛腹泻病原进行检测.结果显示,BVDV阳性检出率1.85%(6/323)、BCoV阳性检出率14.24%(46/323)、BRV 阳性检出率 57.89%(187/323)、BoAstV 阳性检出率 0.31%(1/323)、BoNeV 阳性检出率10.84%(35/323)、BNoV 阳性检出率 4.33%(14/323)、MRV 阳性检出率 2.48%(8/323)、BToV 阳性检出率4.64%(15/323)、BKoV 阳性检出率 11.76%(38/323).混合感染共有 76 份,占比 23.53%(76/323).HBLF2302株的全基因序列、S、HE、N、M和E基因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发现,HBLF2302与BCoV/NMG1/2022基因同源性最高,为GⅡb亚型.基于氨基酸序列比对和HBLF2302的S蛋白三级结构预测发现,在S蛋白中157号位突变为157T,854号位点突变为854I.318V为独特突变,改变了与侧链残基的作用力,与631C形成氢键连接.并发现中国株区别于其它地区的GⅡb亚型,位于ORF1a区域有三个独特位点.本研究丰富了牛腹泻病原的流行病学数据,为牛腹泻病的防控奠定基础.

    病毒性腹泻牛冠状病毒流行病学调查腹泻病原

    新的犬ANP32A的克隆及其在流感病毒跨物种感染中的作用

    毕振威王文杰刘雅坤彭大新...
    660-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种特异的酸性核磷蛋白32A(acidic nuclear phosphoprotein 32A,ANP32A)调节不同宿主A型流感病毒RNA聚合酶活性.为分析犬ANP32A(canine ANP32A,caANP32A)的物种特异性及其在流感病毒跨物种感染中的作用,利用RT-PCR方法从MDCK细胞以及犬肺、脾、肠不同组织中扩增和克隆caANP32A;激光共聚焦试验分析caANP32A与A型流感病毒RNA聚合酶的相互作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检测过表达caANP32A对A型流感病毒RNA聚合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MDCK细胞中扩增到新的caANP32A,比已报道的caANP32A多出4个氨基酸插入,从犬肺、脾和肠组织中均扩增到该新的caANP32A;对caANP32A的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发现该新的caANP32A不是由mRNA选择性剪接形成的;激光共聚焦试验发现,新caANP32A与H3N2 CIV的RNA聚合酶在细胞核中共定位;聚合酶活性试验显示,在哺乳动物细胞过表达新caANP32A不能促进H9N2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和 H3N2 犬流感病毒(canine influenza virus,CIV)的 RNA 聚合酶活性,而鸡ANP32A(chANP32A)能够促进.本研究克隆的新caANP32A较以往报道,在176至179位存在四个氨基酸LSLV的插入,但新caANP32A对AIV的RNA聚合酶活性仍然有物种限制性且该新的caANP32A也未增强CIV的RNA聚合酶活性.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犬在流感病毒跨物种感染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A型流感病毒(IAV)犬酸性核磷蛋白32A(caANP32A)RNA聚合酶活性哺乳动物适应性

    脂磷壁酸合成酶ltaS基因缺失对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致病性的影响

    秦祎胡文洁方小伟郭骞...
    670-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构建脂磷壁酸合成酶ltaS基因缺失株,探讨lteS基因对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致病力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taS基因缺失株,通过生物学特性试验探究ltaS基因缺失株对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生长能力和菌体形态的影响,Western blot试验探究亲本株EGDe-prfA*、缺失株ΔltaS对InlA和InlB在细菌表面的锚定情况;使用鸡胚成纤维DF-1细胞进行细胞黏附侵袭试验、小鼠RAW264.7细胞进行吞噬试验与巨噬细胞内增殖试验测定ltaS基因对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侵染能力的影响;小鼠脏器细菌载量和小鼠存活试验评估ltaS基因缺失对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taS基因缺失株,生长曲线试验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ltaS基因不影响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在BHI中正常生长和细菌形态,通过Western blot试验验证ltaS基因缺失导致细菌表面毒力的InlA和InlB锚定量降低.细胞黏附侵袭试验结果表明,ΔltaS对DF-1的黏附率极显著低于亲本株EGDe-prfA*(P<0.01)并且侵袭率也极显著低于亲本株EGDe-prfA*(P<0.01);吞噬试验结果显示,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对ΔltaS的吞噬率与亲本株EGDe-prfA*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增殖试验中,ΔltaS在RAW264.7中增殖量与亲本株EGDe-prfA*存在显著差异(P<0.05).小鼠致病力试验结果显示,经ΔltaS感染的小鼠的肝、脾内细菌载量均显著低于EGDe-prfA*(P<0.01)并且EGDe-prfA*感染后的小鼠96 h内全部死亡,而缺失株ΔltaS感染的小鼠存活率为80%,测定出亲本株EGDe-prfA*半数致死量LD50为1.7×104 CFU,缺失株ΔltaS半数致死量LD5.为7.49× 106 CFU.综上所述,ltaS基因缺失显著减少表面InlA和InlB的锚定量,减弱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对DF-1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与RAW264.7内细菌增殖能力,并且降低对小鼠的致病性.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磷壁酸脂磷壁酸合成酶基因缺失致病性

    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

    宋艳袁永丰钱虹宇李鑫灿...
    680-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重庆和贵州部分羊场发生体表淋巴结脓肿病料中伪结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culosis,Cp)感染情况及其生物学特征,对山羊体表脓肿样本进行Cp分离鉴定、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毒力/耐药基因检测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从40份样本中分离到23株Cp,分离率达57.5%.毒力基因检测显示,所有Cp分离菌均携带 pld、FagA、FagB、OppB、OppD、OppF、SodC、SpaC、pknG、NanH、sigE 和 cp40 基因.药敏试验显示,所分离Cp对头孢拉定、丁胺卡那和多西环素敏感率最高,达95.65%(22/23),其次为青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万古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率为91.30%(21/23),但对呋喃唑酮100%耐药,对新霉素和卡那霉素耐药率为82.61%(19/23).Cp分离菌中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3')-Ⅱa和广谱A类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blaTEM-116的检出率分别为0和4.35%.对所有Cp的fusA进行测序并获得GenBank登录号ON969140-ON969162,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所分离的Cp均聚类到羊生物型(biotype ovis).本研究证实Cp是引起重庆和贵州部分羊场发生体表淋巴结脓肿的主要病原,并明确其部分生物学特性,为防控该病原提供了参考资料.

    伪结核棒状杆菌山羊毒力基因药物敏感性系统进化分析

    原核表达的褐黄血蜱唾液腺蛋白和铁蛋白1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陈玲陈浩岳婵娟马锐...
    688-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获得褐黄血蜱重组蛋白(rHfFer1和rHfAV422)并评价其作为抗蜱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通过原核表达获得rHfFer1和rHfAV422,然后将2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皂素对照组和两个免疫组),其中皂素对照组6只,两个免疫组各8只,所有兔均免疫两次,首免14 d后同等剂量进行二免,二免后一周感染幼蜱,根据蜱的饱血率和蜕皮率为指标评估抗蜱效果.结果显示,rHfFer1和rHfAV422免疫组的饱血率和蜕皮率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计算得出rHfFer1和rHfAV422的抗蜱效果分别为68.06%和50.00%.研究结果表明,rH-fFer1 和rHfAV422可以作为抗蜱疫苗研发的候选抗原.

    褐黄血蜱铁蛋白1Fer1唾液腺蛋白AV422重组蛋白抗蜱效果

    猪瘟病毒C株表位突变毒株的构建及拯救

    刘元杰徐璐朱元源徐嫄...
    698-7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突变猪瘟病毒C株WH303位点,构建感染性克隆,为猪瘟病毒C株标记疫苗的研究提供候选毒株.本试验以猪瘟病毒C株为研究材料,经重叠PCR方法突变WH303位点,再分别连接至C株和C-flag株全长感染性克隆.体外转录RNA,转染PK15细胞,细胞连续传代完成病毒的拯救和增殖.结果显示,经特异性限制内切酶酶切反应验证,感染性克隆构建成功.经RT-PCR、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检测,表明病毒成功拯救.病毒细胞传代至17代,检测到病毒,表明病毒可以稳定传代.综上,本研究成功构建了 C株WH303突变感染性克隆MC和MC-flag,并成功拯救MC株,得到可以稳定传代的病毒株.

    猪瘟病毒C株WH303位点突变感染性克隆

    中国2012-2022年羊群中蓝舌病毒流行的Meta分析

    高辉方敏姜玲玲马耀玉...
    706-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系统评价和分析我国2012-2022年羊群中蓝舌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感染状况,为我国羊群BTV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检索2012-2022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PubMed和ScienceDirect 5个数据库中对中国羊群BTV流行情况研究的文献并进行Meta分析.检索并筛选后共纳入Meta分析的有28篇文献,涉及样本总数为38 226头羊,其中9 109头羊为BTV阳性.分析显示,我国羊群中BTV的整体流行率为23.8%(95%CI:23.4,24.3),其中绵羊流行率为 29.4%(95%CI:14.7,44.1),山羊流行率为 25.1%(95%CI:18.6,31.7).我国各省/市间比较发现,重庆市流行率最高,为34.6%(95%CI:32.0,37.1),其次为云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亚组分析发现,我国5大区域BTV流行率存在显著地区差异(P=0.011),中国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及中部地区流行率分别为 6.1%(95%CI:4.3,7.9)、33.8%(95%CI:29.5,38.1)、21.7%(95%CI:17.1,26.2)、21.0%(95%CI:8.3,33.6)及26.6%(95%CI:24.3,28.8).同时,检测方式和气候类型也是我国羊群中BTV流行的风险因子(P<0.05).上述分析结果提示,我国羊群中BTV流行率较高并且分布广泛,有必要持续对我国BTV的感染状况进行监测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蓝舌病毒蓝舌病流行率Meta分析

    1株马乳源PVL+ST22型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分析

    吴自豪蔡依龙陀海欣陈伟...
    718-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鲜有马乳源PVL+ST22型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相关报道,本研究对1株新疆马乳源PVL+ST22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进行评估,以期为马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使用选择性培养基从新疆健康马乳中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然后通过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鉴定.对所获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spa分型、药物敏感性检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溶血活性、毒力基因检测、小鼠皮肤脓肿和致病性试验.再对分离株进行小鼠细胞的黏附、侵袭和胞内增殖试验,以评估其致病性.结果显示,从马乳中分离得到1株PVL+ST22型金黄色葡萄球菌(1/65,1.5%),spa分型为t304.仅对青霉素耐药,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但携带9种毒力基因(sec、seg、seh、tsst-1、hla、hlb、clfA、clfB和cna),并且具有溶血活性.小鼠皮肤脓肿和致病性试验表明,其可导致小鼠形成皮肤脓肿,并且在高剂量感染时可导致小鼠死亡.ST22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小鼠巨噬细胞中黏附(4.26%)、侵袭(6.45%)和胞内增殖,并可造成细胞凋亡.综上,马乳源PVL+ST22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可能在宿主致病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存在隐患.

    马乳PVL+ST22型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

    一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全基因组分析及与抗生素体外联合应用效果

    王晋宇张凯川王芮杰高铎...
    727-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解决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不同方法.以鸡源铜绿假单胞菌为宿主菌,从医院污水中分离纯化出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与基因组学分析,同时采用棋盘法与三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测试其效果.结果显示:从医院污水中分离到一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VOB,TEM显示病毒颗粒具有一个平均直径为73.02 nm的二十面体头部和一个平均长度为155.57 nm的长尾部,属于有尾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具有双链DNA基因组,宿主谱较窄,耐低温(-20 ℃)并且在37 ℃达到最适温度,有良好的酸碱耐受性,在pH为3~12时保持活性,最佳MOI为0.001,一步生长曲线显示潜伏期为10 min,爆发量为50 PFU·cell-1,吸附性试验表明PaVOB在10 min的吸附率为99.1%.PaVOB基因组全长为72 179 bp,(G+C)%含量为54.81%,与VB PaeP FBPa1亲缘关系小于0.1,ORF预测显示,PaVOB包括74个ORF,软件预测均未发现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tRNA存在.此外,抗生素联合应用结果显示,PaVOB与头孢曲松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在效价为107 PFU·mL-1时与恩诺沙星产生协同作用,与庆大霉素产生无关作用.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VOB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且基因组信息清晰,能够选择性地与不同抗生素联合应用发挥协同作用,具有治疗临床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可能性.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基因组学抗生素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