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甜菜碱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片慧芳杜旭彬李妍张雨辰...
    1085-1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甜菜碱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择108只500日龄的海兰褐壳蛋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 000、3 000 mg·kg-1甜菜碱,试验期42 d.试验结束时,采集鸡蛋、血清、卵巢和小黄卵泡颗粒细胞.结果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甜菜碱线性提高了产蛋后期蛋鸡的产蛋率和平均蛋重(PL<0.01),且线性提高了蛋白高度、蛋黄颜色、蛋黄重量(PL<0.05).2)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甜菜碱,血清中Prog水平呈显著线性升高(PL<0.01),FSH和LH水平呈线性和二次升高(PL<0.01;PQ<0.05).3)日粮中添加甜菜碱,线性提升了产蛋后期蛋鸡血清中SOD、GSH-Px活性和卵巢中T-AOC水平、SOD和CAT活性,线性降低了 MDA水平(PL<0.05),同时线性和二次曲线提升了血清中T-AOC水平和CAT活性,降低了 MDA含量(PL<0.01;PQ<0.01).此外,日粮中添加甜菜碱线性提高颗粒细胞中SOD、HO-1基因表达量(PL<0.01),二次曲线提高了 Nrf2基因的表达水平(PQ<0.01),线性和二次曲线提高了 NQO1基因的表达水平(PL<0.01;PQ<0.01),且显著提升了 CAT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综上,日粮中添加甜菜碱能够增加血清中的激素水平和血清、卵巢中抗氧化酶的活性,促进小黄卵泡颗粒细胞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其抗氧化能力,进而提高产蛋后期蛋鸡的生产性能,且高剂量的添加效果优于低剂量.

    甜菜碱产蛋后期蛋鸡小黄卵泡颗粒细胞抗氧化性能

    脂噬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脂滴大小的调控研究

    康方圆刘镇滔吴奎显倪晗...
    1095-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脂噬是一种新的自噬形式,可以选择性识别脂滴并将其降解,在维持细胞内脂质稳态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经饥饿诱导脂噬后对细胞脂滴大小的调控作用.试验用100 μmol·L-1的亚油酸处理细胞24 h,刺激细胞脂滴蓄积,然后分别饥饿诱导细胞0、6、12、24、48 h,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的尺寸和数量随饥饿时间的变化情况,随后饥饿诱导24 h通过免疫荧光观察脂滴和自噬蛋白LC3的共定位,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内自噬蛋白LC3和P62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脂滴自噬情况.结果发现:随着饥饿处理时间的延长,脂滴直径从1.57μm显著增加到2.12 μm,每个细胞的脂滴数量显著减少,从39个·cell-1减少到24个·cell-1,大脂滴比例显著增加,小脂滴比例显著减少(P<0.05),免疫荧光发现LC3与脂滴发生共定位,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自噬溶酶体包裹着脂滴,饥饿处理24 h后LC3 Ⅱ/LC3 Ⅰ蛋白的比值显著增加1倍,P6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以上结果表明,脂噬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脂滴的大小发挥调控作用.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脂滴脂噬

    过瘤胃蛋氨酸对牦牛半腱肌肉品质、挥发性风味物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左子珍王海波柴志欣符健慧...
    1102-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过瘤胃蛋氨酸对牦牛半腱肌肉品质、挥发性风味物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用4岁、体重为(252.79±15.95)kg的健康麦洼公牦牛24头,将其随机分为4组:基础日粮(CON)、基础日粮加5 g·d-1过瘤胃蛋氨酸(RPM1)、基础日粮加10g·d-1过瘤胃蛋氨酸(RPM2)和基础日粮加15 g·d-1过瘤胃蛋氨酸(RPM3),预饲10 d,舍饲70 d后屠宰.结果表明,RPM3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RPM1组与RPM2组(P<0.05);RPM1组、RPM2组、RPM3组的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牦牛半腱肌样品中共检验出4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计算发现,CON组、RPM1组、RPM2组和RPM3组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有9种、11种、9种和10种,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为牦牛半腱肌提供了独特的肉香与油脂香等;CON组、RPM1组与RPM2组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壬醛,而RPM3组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1-辛烯-3-醇;RPM1组的醛类物质含量最高,且具有独特的水果香味与坚果味,RPM2组的醇类与烃类物质的种类最多.四组半腱肌样品中共检测出16种脂肪酸.半腱肌CON组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RPM1组和RPM2组(P<0.05),其中RPM1组与RPM2组棕榈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RPM1组二十二碳酸含量显著高于CON组和RPM3组(P<0.05);RPM1组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著高于RPM2组与RPM3组(P<0.05),其中RPM1组肉豆蔻油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CON组十七碳烯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RPM1组二十四碳烯酸含量显著高于RPM2组(P<0.05);各组间半腱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无差异(P>0.05).综上所述,日粮添加10 g·d-1的过瘤胃蛋氨酸组牦牛半腱肌中风味丰富度与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最高;日粮添加5 g·d-1过瘤胃蛋氨酸组牦牛半腱肌中脂肪酸含量最高,且分布合理.

    过瘤胃蛋氨酸牦牛半腱肌肉品质挥发性风味物质脂肪酸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血液核酸筛查技术的建立

    董欣怡李锦群陈钦玺廖明...
    1115-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缩短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avian leukosis virus,ALV-J)检测周期,进一步加快禽白血病净化进程,本研究结合SYBR Green I qPCR和混样检测,建立了一种适用于低ALV-J流行率场景下的快速筛检ALV-J 的血液核酸筛查技术(ALV-J blood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LV-J-B-qPCR).根据 GenBank 中ALV-J pol及env基因序列,设计ALV-J的特异性引物,并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 ALV-J SYBR Green I qPCR检测方法.以ALV-J病毒分离为阳性的鸡抗凝血为实验材料,分别制备抗凝血 DNA、血细胞DNA、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外周血淋巴细胞cDNA和血浆cDNA 5类血液检测模板进行ALV-J的PCR检测,筛选最佳检测模板;进一步比较蒸馏水破裂红细胞法提取混合血液DNA的混样方法,血液混样总体积为200 μL的混样方法,血液混样总体积为10μL的混样方法共3种混样方法的检测准确性,筛选最佳混样方法.综合上述qPCR方法、检测模板与混样方法,成功建立了 ALV-J-B-qPCR.运用ALV-J-B-qPCR分别进行预期流行率为1%~2%、4%~5%场景下的模拟筛查试验,并与病毒分离法比较.qPCR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试验显示,该方法仅特异性扩增ALV-J,对标准质粒的最低检测限度为1×102 copies·μL-1,批内与批间变异系数均<1%.对90份临床送检血液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该qPCR方法对ALV-J的检出率(15.6%)高于p27抗原ELISA和普通PCR的检出率(12.2%).检测模板筛选试验中,抗凝血DNA最符合检测准确度高、操作复杂度和成本低的要求,为最佳检测模板.混样方法摸索试验中,混样总体积为10 μL(混样规模<12份)的混样方法检测准确性最高,为最佳混样方法.在样本数为400份,预期流行率为4%~5%场景的模拟筛查中,ALV-J-B-qPCR检出率为6.25%,比病毒分离法高2.00%;在样本数为400份,预期流行率为1%~2%场景的模拟筛查中,ALV-J-B-qPCR检出率为2.25%,比病毒分离法高0.75%.本研究建立的ALV-J-B-qPCR技术具有灵敏性高、检测快速和节约成本的优势,为种禽场加快ALV净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混样检测筛查技术

    与鸡内皮血管瘤病例相关的禽白血病病毒K亚群分离及其gp85基因演化分析

    梁灿新郑小雪舒雪利周婉怡...
    1127-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在华南地区某规模化种禽场调查中发现其部分花鸡品系头部鸡冠下缘及眼睑上缘部位出现白色、质地坚硬且形状不规则的肿块,为了解患病鸡的发病特征及致病因子而开展了实验室诊断及相关病原研究.结果表明该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发病鸡群为父母代花鸡,发病率约为2%,剖检无其他肉眼表观病变,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内皮血管瘤.RT-PCR检测肿瘤组织表明为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K)感染,无其他禽肿瘤性病毒感染.对患病鸡的血浆样品(32份)、肿瘤组织匀浆(6份)及脑组织匀浆(6份)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成功从脑组织样品中分离到4个ALV-K毒株(GXJL01~GXJL04).使用特异性引物扩增GXJL01~GXJL04的env基因并测序,在与华南地区其他5个规模化种禽场中分离获得的7个ALV-K流行株的gp85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中表明,GXJL01~GXJL04与日本的Km5844、Sp53等神经胶质瘤毒株(fowl glioma-inducing virus,FGV)及具有神经组织嗜性的ALV-K毒株JS15SG01同一进化分支上,与本研究其他7个ALV-K分离株的遗传进化关系较远.同时在针对ALV-K的gp85蛋白氨基酸位点突变分析中发现,GXJL01~GXJL04存在多个与FGV和JS15SG01参考株相似的氨基酸位点突变.本研究首次把地方黄羽鸡品种花鸡头部的肿块诊断为内皮血管瘤,且ALV-K为内皮血管瘤的主要相关病原,分离株GXJL01~GXJL04区别于现行华南地区ALV-K流行株且与FGV、JS15SG01等神经组织嗜性的毒株高度同源.

    黄羽肉鸡鸡内皮血管瘤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遗传进化分析

    H3亚型禽流感病毒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毛秋艳周淑宁刘朔彭程...
    1137-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H3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感染宿主广泛,具备跨物种传播的能力,不但造成了家禽的发病,还导致了多起人感染病例,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H3亚型AIV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参考了 GenBank近年来公开的H3亚型AIV HA基因序列,在保守区域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分别以cRNA阳性标准品和病毒核酸标准品为模板绘制标准曲线,建立了针对H3亚型AIV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进行评估.进一步使用实验室攻毒鸡组织样品和临床拭子样品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强,与其他亚型AIV和常见禽类病原体均无交叉反应;检测下限分别为1.0×102 copies·µL-1和102 EID50·0.1 mL-1,灵敏度与常规RT-PCR相比提高了 10倍;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重复性较好.动物攻毒临床试验样品和临床拭子样品检测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敏感性高于普通RT-PCR方法,与病毒分离鉴定结果一致,符合率为100%,可用于临床检测.综上,本研究建立的H3亚型AIV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具备特异、快速、灵敏等特点,为H3亚型AIV的快速诊断和监测及防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禽流感病毒H3亚型荧光定量监测

    健康安格斯犊牛与IBRV感染犊牛鼻腔菌群变化比较

    易鹏飞孙磊马亚楠马雪连...
    1147-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是一种对全球养牛业造成严重影响的牛呼吸系统病毒.对新疆南疆地区4个规模化安格斯肉牛繁育场1月龄安格斯犊牛进行IBRV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探讨IBRV感染犊牛的鼻腔菌群变化.临床调查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的1月龄安格斯犊牛,采集犊牛鼻拭子,进行IBRV PCR检测,依据PCR检测结果,随机选取单纯IBRV阳性犊牛(P组)和IBRV阴性且无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健康犊牛(N组)各10头,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选择V3和V4可变区使用Illumina平台对鼻腔菌群DNA片段进行双端(Paired-end)测序,分析两组犊牛鼻腔菌群组成结构和功能预测.结果显示,该牛场犊牛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共计922头,犊牛呼吸道疾病临床症状发生率为8.2%(922/11 215);其中死亡98头,病死率为10.6%(98/922).样品IBRV检出率为22.0%(50/227).与N组犊牛鼻腔菌群分类单元数相比,P组犊牛在门、纲、目、科水平上呈极显著增加(P<0.01),且属水平也呈增加趋势(P=0.056).Alpha多样性显示,P组犊牛鼻腔菌群均匀度(Pielou_e)和覆盖度(Goods_coverage)指数显著高于N组犊牛(P<0.05),Beta多样性中P组犊牛鼻腔菌群结构与N组犊牛有显著差异(P<0.05).菌门和菌属差异性显示,P组犊牛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极显著低于N组犊牛(P<0.01),绿弯菌门、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蓝菌门(Cya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丰度极显著高于N组犊牛(P<0.01);P组犊牛的动性球菌属(Planococcus)、盐水球菌属(Salinicoccus)丰度显著低于N组犊牛(P<0.05),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显著高于N组犊牛(P<0.05).P组犊牛在MetaCyc代谢通路中存在9条代谢通路变化,在KEGG代谢通路丰度预测中存在7条代谢通路变化,主要和参与合成,炎性反应标志物和影响机体生长发育相关.此外,两组间鼻腔菌群在细胞功能、物质运输、分解和合成代谢以及疾病发生等预测功能方面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呼吸道症状病牛群中IBRV感染和鼻腔菌群组成结构及功能变化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探明犊牛感染IBRV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安格斯肉牛犊牛鼻腔菌群代谢通路

    稳定表达PRRSV M蛋白的MARC-145ORF6细胞系的构建及其对PRRSV增殖的影响

    荆扬王玉淼李洋常辉...
    1159-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给深入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ORF6基因编码的M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提供重要试验材料,本研究首先利用慢病毒包装系统构建了过表达PRRSV ORF6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质粒,将该质粒连同辅助质粒共同转染至HEK293T细胞获得重组慢病毒;之后将重组慢病毒感染MARC-145细胞,利用嘌呤霉素结合有限稀释法进行筛选,连续筛选3轮后建立了稳定表达PRRSV M蛋白的MARC-145ORF6细胞系;并使用CCK-8试验评估过表达PRRSV M蛋白对MARC-145细胞生长的影响.利用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IFA)评估MARC-145ORF6细胞系的传代稳定性并鉴定M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进一步利用RT-qPCR评估过表达M蛋白对MARC-145细胞的干扰素及相关调节基因的影响;此外,还测定了 PRRSV在MARC-145ORF6细胞系、MARC-145Flag细胞系和MARC-145细胞中的病毒滴度并绘制多步生长曲线以比较其差异.CCK-8试验结果表明,过表达PRRSV M蛋白对MARC-145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RT-qPCR、Western blot和IFA等试验结果表明,MARC-145ORF6细胞系能够表达PRRSV的M蛋白且在传代过程中稳定.此外,稳定表达PRRSV M蛋白显著下调了细胞系的Ⅰ型干扰素及其相关调节基因;多步生长曲线表明,MARC-145ORF6细胞系促进PRRSV增殖,提高其病毒滴度.综上,本研究构建了可以稳定表达PRRSV M蛋白的MARC-145ORF6细胞系,发现其Ⅰ型干扰素水平显著下调且促进PRRSV复制.本研究构建的MARC-145ORF6细胞系将为M蛋白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生物材料.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过表达细胞系ORF6基因M蛋白MARC-145细胞

    猪圆环病毒3型Cap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阻断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张宝戈黄雅琴蔡金双朱晨光...
    1170-1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建立检测猪圆环病毒3型(PCV3)抗体的阻断ELISA方法,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的PCV3 Cap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获得了一株分泌阻断效果良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2E6.以重组Cap蛋白作为包被抗原,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2E6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经条件优化后建立了一种检测PCV3抗体的阻断ELISA方法.用建立的阻断ELISA方法检测50份临床阴性血清,计算阻断率(PI)的临界值,以此来确定该方法的判定标准:当PI≤28.30%时,判定结果为阴性;当PI≥35.05%时,判定结果为阳性;当28.30%<PI<35.05%时,判定为可疑,重复一次试验后如果结果仍为可疑,则判定为阳性.特异性试验表明该方法与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以及猪瘟病毒(CSFV)的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表明其检测效价可达到1∶128;重复性试验表明批内与批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符合性检验表明该方法与PCV检测金标准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比对的Kappa值达0.9,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阻断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较高的符合率,可用于后期进行PCV3抗体的检测,为PCV3的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猪圆环病毒3型Cap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阻断ELISA

    副猪革拉瑟菌影递送猪圆环病毒2型DNA二联疫苗的制备及小鼠免疫效果评价

    王康刘格言王宇杨振...
    1179-1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研制猪圆环病毒2型(PCV2)-副猪革拉瑟菌(GPS)二联菌影疫苗,并评价其在小鼠上的免疫保护效果.选择GPS5型菌株SH0165作为疫苗株,利用氢氧化钠最低抑菌浓度法将其制备成菌影,再将PCV2的ORF2基因克隆至pEGFP-N1真核表达质粒,将GPS菌影作为PCV2 DNA疫苗的载体,构建PCV2-GPS二联菌影疫苗,设计了商品化疫苗组、PCV2-GPS二联菌影疫苗组、菌影组、质粒组、PBS组、空白组,对4周龄BALB/c小鼠进行免疫,测定免疫后PCV2和GPS的IgG抗体效价、PCV2中和抗体、脏器中PCV2病毒载量、血清杀菌率、GPS攻毒保护率以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12)水平.结果显示:二联菌影疫苗组小鼠血清中PCV2和GPS的IgG抗体水平显著增高,PCV2中和抗体滴度提高,PCV2攻毒后的小鼠淋巴结和肺脏中病毒载量下降,血清杀菌率显著提高,GPS攻毒后免疫保护率达70%(7/10),小鼠血清中IFN-γ含量显著上调.综上表明,PCV2-GPS二联菌影疫苗显著激活了小鼠对PCV2和GPS的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且能够抑制PCV2在小鼠体内的增殖,对感染GPS的小鼠达到较好的保护效果,为新型安全高效的PCV2、GPS联合疫苗的研制提供了生物材料和实验数据.

    猪圆环病毒2型ORF2基因副猪革拉瑟菌菌影小鼠免疫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