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添加过瘤胃氨基酸低蛋白质饲粮对呼伦贝尔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肉品质的影响

    罗志斌欧慧敏李建中谭支良...
    2498-25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蛋氨酸(RPMet)和过瘤胃赖氨酸(RPLys)对呼伦贝尔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2.5月龄断奶健康羔羊16只,编号后随机等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饲喂低蛋白质日粮,粗蛋白质含量为7.84%)和试验组(Treatment group,在低蛋白质日粮基础上补充10 g·d-1 RPMet和15 g·d-1 RPLys).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结果显示:1)试验组的平均日采食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但其平均日增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料重比较对照组有降低的趋势.2)两组间的屠宰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3)试验组血清中的总蛋白(TP)、白蛋白(ALB)、肌酐(CREA)、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间背肌的肉色、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肌肉中苏氨酸(Thr)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酪氨酸(Tyr)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肌肉中风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DAA/TAA、EAA/TA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A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10 g·d-1 RPMet和15 g·d-1 RPLys对呼伦贝尔羊的生长发育有积极作用,且不会影响其养分消化率和屠宰性能,并能增加肌肉中的风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的占比,提升羊肉的风味和营养价值.

    低蛋白质饲粮过瘤胃氨基酸呼伦贝尔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肉品质

    红三叶草提取物对奶牛体外瘤胃发酵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尿素分解的影响

    刘思佳郑楠王加启赵圣国...
    2510-2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通过体外发酵研究红三叶草提取物对瘤胃微生物组成和尿素代谢的影响.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不添加红三叶草提取物)和添加红三叶草提取物处理组,采集3头健康奶牛瘤胃液混合均匀,进行体外发酵培养.分别在培养0、0.5、1、2、4、6、24 h收集发酵液样品,测定尿素、氨氮(NH3-N)、微生物蛋白、总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揭示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组成及功能的变化.本研究发现,红三叶草提取物处理组在发酵4 h内显著降低尿素分解速率,在发酵至2 h后显著降低氨氮含量,在发酵6 h后显著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含量,对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影响.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添加红三叶草提取物显著增加了体外发酵中微生物α多样性的Chao 1和Shannon指标,改变了体外发酵中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添加红三叶草提取物改变了瘤胃蛋白分解菌瘤胃杆菌属(Ruminobacter)、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中ASV 35和s_unidentified_rumen_bacterium_RF 18的丰度,降低了致病菌嗜胆菌属(Bilophila)的丰度.综上所述,添加红三叶草提取物可降低瘤胃微生物分解尿素的速率,提高瘤胃微生物利用氨氮转化为自身蛋白的能力.

    红三叶草提取物瘤胃尿素菌群多样性

    单宁酸对脂多糖应激仔猪肝组织的功能、抗氧化能力和炎症应答的影响

    周琦璐刘金松吴超杨彩梅...
    2519-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断奶仔猪饲粮添加单宁酸(tannic acid,T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应激断奶仔猪肝组织功能、抗氧化能力、炎症应答反应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72头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28日龄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基础饲粮饲喂组(饲喂基础饲粮)和单宁酸饲喂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额外添加1 000 mg·kg-1单宁酸的试验饲粮),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试验期为28 d.第二部分于第一部分试验结束时,分别从基础饲粮饲喂组和单宁酸饲喂组各选取12头体重接近平均体重、健康状况良好的56日龄仔猪,将其分为4组,每组6头仔猪.对照组(CON)和LPS应激组(LPS)的仔猪来自第一部分试验的基础饲粮饲喂组;单宁酸组(TA)和单宁酸+LPS组(TA+LPS)的仔猪来自第一部分试验的单宁酸饲喂组.在仔猪56日龄早上8:00,给LPS组和TA+LPS组仔猪腹腔注射1.5 mL浓度为1 mg·mL-1的LPS,给CON组和TA组仔猪腹腔注射1.5 mL生理盐水,注射1.5 h后屠宰采样.结果发现,LPS应激增加了仔猪的肝脏指数,提高了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性,降低了仔猪肝组织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水平,提高了仔猪肝组织基因 Kelch-1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1(Keap1)、Toll-like receptor 4(TLR4)、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Interleukin-6(IL-6)和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水平,降低了 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NADH 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和 Catalase(CAT)的表达水平(P<0.05).饲粮中添加TA可降低仔猪血清中AST和ALT水平,提高仔猪肝组织CAT和T-SOD水平,显著影响仔猪肝组织IL-6、IL-10和TNF-α含量,下调仔猪肝组织基因Keap1、TLR4、MyD88、NLRP3、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上调Nrf2、NQO1、Cu/Zn-SOD、Mn-SOD和CAT的表达水平(P<0.05).与CON组相比,TA+LPS组仔猪血清中AST的水平降低(P<0.05).与LPS组相比,TA+LPS组血清中AST和ALT水平降低,IL-6和TNF-α含量减少,基因Keap1、TLR4、IL-6和TNF-α表达水平降低,Mn-SOD和CAT的表达量增加(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单宁酸通过调节仔猪肝脏指数,改善肝抗氧化能力,抑制肝组织炎症因子的分泌,调控Nrf2信号、TLR4信号和NLRP3炎症小体信号相关基因表达,缓解LPS应激引起的仔猪肝应激损伤状态.

    单宁酸脂多糖应激

    植物乳杆菌及其后生元对育成期母貂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李亚霖甄士博曹林孙逢雪...
    2530-2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植物乳杆菌及其后生元对育成期母貂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采用2×2试验设计,选取40只12周龄的灰色母貂分成4组,每组10个重复.4组分别为对照组、0.1%植物乳杆菌(活菌数>106 CFU·mL-1)添加组、0.3%植物乳杆菌后生元添加组、0.1%植物乳杆菌+0.3%植物乳杆菌后生元添加组.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试验期间记录体重和采食量用于测定生长性能,试验结束时采集血液、空肠组织和内容物检测血清免疫、黏膜免疫和肠道菌群等指标,结果发现:1)植物乳杆菌显著增加了水貂4周和8周的体重(P<0.05),提高了 0~4周和0~8周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P<0.05),降低了血清IgG、黏膜TNF-α的含量(P<0.05),增加空肠黏膜sIgA含量(P<0.05).2)植物乳杆菌后生元显著增加血清IgG、空肠黏膜IFN-γ的含量(P<0.05),降低了 IL-2、IL-12和TNF-α的含量(P<0.05).3)植物乳杆菌及其后生元对育成期母貂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在属水平上,植物乳杆菌组的Sporosarcina、Aminobacter、Agathobact-er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未添加植物乳杆菌组(P<0.05),Fastidiosipil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未添加植物乳杆菌组(P<0.05);植物乳杆菌后生元组 Kocuria、Plesiomonas、unclassi fied_f_Lachnos piraceae、Sanguibacter、Mi-crobacterium、Glutamicibacter和Paracoccus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未添加后生元组(P<0.05),Staphylococcus、Weissella、Brevibacterium、Dietzia、Brachybacterium、Carnobacterium、Aerococcus 和 Sphingomonas 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未添加后生元组(P<0.05).4)植物乳杆菌益生菌及后生元对育成期母貂血清中IgA、IgM含量和黏膜中IL-2、IL-10、IL-8、TNF-α含量影响互作效应显著(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植物乳杆菌益生菌可提高母貂的生长性能.植物乳杆菌益生菌及后生元均能够改善水貂的免疫功能,提高肠道有益菌属的相对丰度.

    植物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后生元水貂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肠道健康

    热休克蛋白27对水泡性口炎病毒体外增殖的调控作用

    李殿玉莫荣纤赵旭高铭...
    2540-2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对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体外增殖及VSV感染介导的维甲酸诱导基因Ⅰ样受体家族(retinoid acid-inducible gene-Ⅰ-like receptor,RLR)信号通路的作用及机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免疫共沉淀、病毒滴度测定及免疫荧光等方法,首先检测VSV感染对HSP27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进而验证过表达和干扰HSP27对VSV增殖的影响,进一步探究HSP27对VSV感染介导的RLR信号通路的影响,最后分析HSP27与RLR信号通路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共定位情况.结果表明,VSV感染可促使HSP27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上调,稳定过表达和瞬时过表达HSP27均能显著抑制VSV的体外增殖;干扰宿主细胞中HSP27表达可促进VSV增殖.HSP27能够增强VSV及维甲酸诱导基因Ⅰ蛋白(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Ⅰ protein,RIG-Ⅰ)介导的IFN-β的产生及RIG-Ⅰ的蛋白表达,而且HSP27与RIG-Ⅰ相互作用并共定位于细胞质中.本研究揭示了 HSP27靶向RIG-Ⅰ上调其表达,增强RLR信号通路的转导,进而负调控VSV体外增殖,为深入揭示宿主因子HSP27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热休克蛋白27水泡性口炎病毒RLR信号通路维甲酸诱导基因Ⅰ蛋白

    三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重组毒株的致病性研究

    杨坤马静文周新瑞罗烈柱...
    2550-2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雏鸡发病的一种高致病性免疫抑制性疾病,目前IBDV重组变异株性对鸡养殖业有严重危害.本研究对三株IBDV重组毒株进行全基因序列分析并测定其致病性差异.通过鸡胚分离鉴定并增殖三株IBDV毒株,利用Mega 11、MegAlign软件与参考毒株进行核苷酸同源性比对和氨基酸进化树绘制,将病原感染SPF鸡测定致病性,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脏器病毒拷贝量,结果显示:GD-1株属于A2dB3型,呈现新型变异A超强B特点,GD-2株和GD-3株同属于A3B1型,分别呈现超强A新型变异B和超强A早期变异B特点;三株病毒均未引起雏鸡死亡,GD-1株无明显临床症状,GD-2株和GD-3株在攻毒后7 d出现精神沉郁,卧地不起;引起其法氏囊显著萎缩、脾肿大,法氏囊载毒量要高于脾载毒量,在攻毒后第14天时GD-1株的法氏囊载毒量显著高于GD-2株和GD-3株;三组试验鸡法氏囊滤泡均发生萎缩,且GD-2组和GD-3组病变更严重,脾则是GD-1组病变更严重.本研究测定三株IBDV的序列、绘制进化树,测定致病性,显示三株病毒都有新型变异株的变异趋势,为研究IBDV致病机理和防控IBD提供参考.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序列分析重组病毒致病性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A91S变异株对猫的致病性及基因组特征研究

    周宁汤承许佳岳华...
    2560-2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eline panleukopenia virus,FPV)是一种对猫危害严重的病原.近年来,一种VP2 91位氨基酸残基由A突变为S的FPV变异株(FPV A91S变异株)已经在国内广泛流行,但目前还未见该变异株对猫致病性的报道,本试验旨在探究FPV A91S变异株对猫的感染特性及其分子特征.利用F81细胞分离FPV A91S变异株,并研究其血凝特性、对猫的致病性及其基因组特征.成功分离到一株FPV A91S变异株,纯化后病毒滴度为104,6 TCID50·mL-1;该毒株能在pH 6.0~6.5、4和37 ℃条件下有效凝集猪红细胞;分离株经口服成功感染幼猫,引起呕吐、腹泻、白细胞急剧降低、眼睑脓性分泌物等症状,并在5 d内导致猫死亡;大体和组织病理变化发现严重的肠道和肺出血.获得该毒株近乎全长的基因组序列,其VP2蛋白的关键位点氨基酸符合典型FPV特征.除了 VP2 A91S的突变外,其NS1蛋白也有3个独特的氨基酸突变(D23N、I443V和H596Q),这些特征导致FPV A91S毒株在进化树中单独聚为一支,具有独特的遗传进化趋势.本研究首次探究了 FPV A91S变异株的血凝性和对猫的致病性,为进一步了解FPV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变异提供参考.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VP2A91S变异体血凝性致病性遗传进化

    宏基因组技术诊断亲内皮疱疹病毒感染致濒危亚洲象死亡病例

    沈青春仉伟刘青刘一朵...
    2569-2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借助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技术快速发现引起濒危亚洲象死亡的可能病原,再结合常规诊断技术,对大象病因进行分析和确诊,为大象相关疫病的快速诊断和预防提供参考.对死亡大象进行尸检,取心、肝、脾、肺、肾、淋巴结、肌肉、胃、十二指肠、空肠、结肠、盲肠、胰腺等器官制备切片,进行HE染色和病理分析;取腹股沟淋巴结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使用特异性PCR方法对特征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经序列比对绘制进化树,分析其与其他毒株的进化关系.结果显示,死亡大象的剖检和病例切片结果符合象亲内皮疱疹病毒感染的特征,宏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大象的腹股沟淋巴结中含有大量的象β疱疹病毒1型(即亲内皮疱疹病毒).该大象死亡的原因可能是象亲内皮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宏基因组技术对大象亲内皮疱疹病毒感染以及其他濒危动物病例的快速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亚洲象亲内皮疱疹病毒宏基因组分析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m4b_02325/26双基因缺失株构建及部分生物学特性试验

    任慧杰马勋王静刘彩霞...
    2578-2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构建食源性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毒力岛4(LIPI-4)中的抗转录终止子(Lm4b_02325)和未知蛋白(Lm4b_02326)基因的双缺失株,研究Lm4b_02325/26基因对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LM928△Lm4b_02325/26双缺失株,测定LM928和LM928△Lm4b_02325/26双缺失株在脑心浸出液肉汤(brain heart infusion broth,BHI)、不同EtOH浓度、不同NaCl浓度、不同pH、不同温度下的D600nm,绘制生长曲线;RT-qPCR检测双基因缺失前后体外BHI培养环境下部分毒力因子转录水平;平板计数测定其对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黏附、侵袭与胞内增殖情况;感染C57BL/6小鼠后检测肝、脾、脑组织中的细菌数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具有遗传稳定性的双缺失株LM928△Lm4b_02325/26.在含0.5%~10%NaCl或3%~4.5%EtOH的培养基中,双缺失株与野毒株生长没有明显差异,在pH=5条件下,双缺失株的生长率显著高于野毒株,pH=9条件下双缺失株的生长率显著低于野毒株.在不同温度(4 ℃、37 ℃、42 ℃)BHI培养基中,双缺失株与野毒株生长没有明显差异.Lm4b_02325/26基因双缺失株在BHI培养基中毒力因子 hly、inlC和PlcA 极显著上调(P<0.01),mpl、inlB、actA、inlP、PlcB、prfA、SigB、iap 和inlA极显著下调(P<0.01);双缺失株对RAW264.7细胞的黏附率(14.86%)和侵袭率(2.23%)明显低于野毒株的黏附率(22.93%)和侵袭率(4.28%)(P<0.01);3、6、12 h时胞内增殖数量极显著低于野毒株(P<0.01);双缺失株与野毒株感染小鼠后,载菌量在肝、脾中没有显著差异,在脑组织中双缺失株载菌量为104,高于野毒株的103.07,差异极显著(P<0.01).综上认为,LIPI-4的Lm4b_02325和Lm4b_02326基因参与LM毒力因子的表达和脑组织的定植能力,与弱酸强碱条件下适应力及对RAW264.7细胞的黏附、侵袭和胞内增殖有关.本研究为LIPI-4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双缺失株黏附侵袭胞内增殖载菌量生长曲线

    肠艾美耳球虫重组微线蛋白2对家兔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陈浩郝哥蒲家艳肖洁...
    2588-2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价肠艾美耳球虫重组微线蛋白2(rEiMIC2)对兔的免疫保护效果,为肠艾美耳球虫重组亚单位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在肠艾美耳球虫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EiMIC2基因,进行克隆、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并采用免疫印迹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将35日龄无球虫新西兰幼兔32只随机分为4组(未免疫未攻虫组、未免疫攻虫组、pET-32a(+)载体组和rEiMIC2免疫组),每组8只,未免疫未攻虫组和未免疫攻虫组每只颈部皮下注射1 mL无菌PBS,pET-32a(+)载体组和rEiMIC2免疫组每只分别接种100μgpET-32a(+)载体蛋白、rEiMIC2,首免后2周进行二免.二免14 d后,除去未免疫未攻虫组,其余3组每只新西兰兔口服接种5×104个肠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攻虫14 d后安乐死所有新西兰兔.重组蛋白免疫兔后通过观察临床症状、肠道病变、测定兔的相对增重率、卵囊减少率、抗球虫指数(ACI)值和料肉比以及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IL-2、IL-4、IL-10、IFN-γ综合评价rEiMIC2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EiMIC2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605 bp,编码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57.68 ku.免疫印迹显示rEiMIC2能够被阳性血清所识别,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免疫保护试验显示:攻虫后各组幼兔陆续出现精神沉郁和腹泻的症状,未免疫攻虫组和rEiMIC2免疫组各有1只兔死亡;rEiMIC2免疫组相对增重率为73.97%,卵囊减少率为69.98%,ACI值为136.97,料肉比为3.98∶1,与未免疫攻虫组差异显著(P<0.05);rEiMIC2免疫组肠道病变与未免疫攻虫组相比较轻,血清中特异性IgG水平显著高于未免疫攻虫组(P<0.05).综上,rEiMIC2免疫兔后,能有效减少卵囊排出和增重损失,减轻肠道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肠艾美耳球虫微线蛋白2免疫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