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HC Ⅰ类分子BF2*0201递呈ALV-J表位结构和递呈机制解析

    贾玉生李易霖马露露廖明...
    3132-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MHC B2单倍型鸡对禽白血病病毒感染有较强抗性,这种抗病性可能与被MHC分子递呈的表位刺激活化的T细胞产生的免疫应答有关.本研究拟阐明MHC Ⅰ类分子BF2*0201递呈ALV-J表位结构和递呈机制.利用凝胶过滤层析筛选出能与MHC Ⅰ稳定结合的肽.利用晶体初筛试剂盒在体外培育肽和MHC Ⅰ的二元复合物晶体,并利用COOT、CCP4和PYMOL等软件对该晶体结构进行解析和分析.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发现二个与BF2*0201稳定结合的ALV-J CTL表位FVDFANRLI和SALQAFREV.得到一个优质晶体BF2*0201-SALQAFREV(SV9),其生长条件为 1.0 mol·L-1 丁二酸(pH 7.0),0.1 mol·L-1 HEPES(pH 7.0),1%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解析高分辨率(1.72 Å)的BF2*0201-SV9复合物结构后发现BF2*0201抗原结合槽整体呈现弱负电性.保守的残基多位于抗原结合槽的两端,特异性氨基酸赋予BF2*0201中等大小的抗原结合槽.B、C和F 口袋起着较重要的锚定作用,口袋残基和水分子与抗原多肽形成氢键作用,将其固定在抗原结合槽中.SV9表位构象中突出的P4-Gln和P7-Arg残基的构象特征表明该位点有被特异性TCR潜在识别的特性.BF2*0201-SV9复合物晶体结构特征有助于阐明B2单倍型MHC Ⅰ类分子BF2*0201递呈ALV-J表位的机制,有助于解释B2单倍型鸡对ALV存在抗性的原因,为抗病育种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MHCBF2*0201ALV-J递呈机制晶体结构

    层状双氢氧化物-rFel d 1-Can f 1融合变应原对小鼠模型过敏反应的预防效果分析

    彭美琪魏春洁郑安琪朱亦坤...
    3143-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预防猫、犬诱导的过敏反应,本研究将猫主要变应原Fel d 1与犬主要变应原Canf 1融合原核表达,纯化制备了 rFel d 1-Can f 1 融合变应原.将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与 rFel d 1-Can f 1混合,制备LDH-rFel d 1-Can f 1,皮下注射法免疫BALB/c小鼠,随后利用rFel d 1-Can f 1融合变应原诱导过敏小鼠模型,通过检测小鼠应激性过敏反应的体温变化、耳朵点刺试验、肺部组织切片HE染色、血清IgE水平等指标评价LDH-rFel d 1-Can f 1对猫犬诱发过敏反应的预防效果.研究表明,LDH与rFel d 1-Can f 1质量比为7∶1时,LDH可以完全吸附rFel d 1-Can f 1融合蛋白.LDH-rFel d 1-Can f 1可以有效缓解应激性过敏反应引起的小鼠体温下降,显著减少过敏导致的染料渗透面积.肺部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LDH-rFel d 1-Can f 1可以缓解过敏引起的炎症细胞浸润.此外,LDH-rFel d 1-Can f 1免疫后可以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IgG,这为开发抑制宠物猫犬诱发过敏反应的疫苗奠定基础.

    融合变应原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颗粒宠物过敏

    负载七叶苷的水凝胶制备及初步评价

    丁泽张耀锋马蓓刘盼...
    3155-3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制备一种可用于局部递送七叶苷的水凝胶.选择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与羧甲基壳聚糖(CMCS)为原料,向其中添加七叶苷(ESC),制备负载七叶苷的CMC-Na/CMCS水凝胶(CCE),并对其性质和功能进行研究.本试验成功制备了 CCE水凝胶,并以不同比例的CMC-Na/CMCS设计正交试验,依据载药量和包封率筛选,最终确定水凝胶的配方为2%CMC-Na、2%CMCS、200μL京尼平,转速为800 r·min-1,水凝胶外观为蓝色溶液,无析出、无杂质、透明度均匀;扫描电镜可见其具有三维结构和许多光滑小孔;粒径为0.841 5 nm,Zeta电位为-32.1 mV;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均表明七叶苷成功载入到CMC-Na/CMCS水凝胶中且未影响其原有的官能团;溶胀率为234%;体外释放时间比原料药明显延长;同浓度载药凝胶比原料药抗菌效果有所延长,效果较好.本试验成功将七叶苷载人到了 CMC-Na/CMCS水凝胶中,并通过系列试验证明其相较七叶苷原料药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为临床使用七叶苷治疗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给药方式.

    羧甲基纤维素钠羧甲基壳聚糖七叶苷水凝胶药物递送

    我国猪链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Meta分析

    田思瑾赵佳琪王晓明王丽平...
    3163-3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系统分析近年来我国猪链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地区差异及变化规律,为我国猪链球菌耐药性的监测、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新药开发等提供科学指导.搜集和整理现有文献,进行Meta分析,包括设立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相关文献进行纳入和排除筛选,然后建立我国猪链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状况的数据库,并对数据库内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异质性检验、发表偏倚检验、亚组分析等步骤并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显示:我国猪链球菌对20种常用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的耐药情况:对四环素类和林可胺类的耐药率最高(>80%),分别是四环素91%、林可霉素84%、多西环素81%、克林霉素81%;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磺胺类的耐药率为50%~80%,分别是红霉素76%、卡那霉素75%、阿奇霉素74%、链霉素70%、复方新诺明65%、庆大霉素64%、阿米卡星55%;耐药率为10%~40%的有β-内酰胺类、酰胺醇类、氟喹诺酮类,分别是恩诺沙星37%、氟苯尼考31%、环丙沙星30%、青霉素24%、氯霉素24%、氨苄西林13%、头孢噻呋12%;耐药率低于10%的有万古霉素,耐药率为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全国猪链球菌的耐药率呈现明显的地区和时间差异.猪链球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猪链球菌的耐药情况日趋严重,需要加强对我国猪链球菌耐药性的监测.

    猪链球菌抗菌药物耐药性Meta分析

    119例犬原发性睾丸肿瘤的回顾性病理学分析

    涂颖欣周向梅赵德明杨利峰...
    3177-3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宠物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犬猫的平均寿命得以延长,同时也导致了各类型肿瘤的检测和诊断率的显著提高.为了了解不同肿瘤的特点,更好地诊治犬猫肿瘤,通过调查扩充其流行病学数据库是十分必要的.犬原发性睾丸肿瘤是雄犬临床常见的肿瘤之一,其来源可以是睾丸性索/性腺间质、生殖细胞等.本研究对2013-2021年多家宠物医院送检本实验室的2 803例犬各器官肿物进行了分类,对其中的119例犬原发性睾丸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病理学分析,列举所诊断出的其中四类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并统计病例背景信息,探讨犬原发性睾丸肿瘤的风险因素.对于HE染色诊断较为困难的混合性生殖细胞-性索间质瘤,联合应用三种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进行精准诊断,以便进行各类睾丸肿瘤的组织病理学鉴别诊断.结果显示,雄犬的原发性睾丸肿瘤检出率为10.8%,占所有送检病例的4.25%.其中,支持细胞瘤28例(23.5%),间质细胞瘤37例(31.1%),精原细胞瘤42例(35.3%),混合性生殖细胞-性索间质瘤12例(10.1%).本研究提供了我国犬原发性睾丸肿瘤流行病学的最新资料,并通过统计分析患犬背景信息证实了隐睾是支持细胞瘤和精原细胞瘤的重要风险因素,初步探讨了品种、隐睾位置与不同类型睾丸肿瘤检出率之间的可能相关性.

    犬原发性睾丸肿瘤组织病理学鉴别诊断

    胰淀素作用于背外侧被盖核胆碱乙酰转移酶神经元调节小鼠体重

    曹晓娟刘昊东李鹏辉李嘉成...
    3185-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胰淀素(amylin)作用于背外侧被盖核(lateral dorsal tegmental nucleus,LDT),诱导减肥和抑食效应,并激活背肩胛棕色脂肪组织(interscapular brown adipose tissue,IBAT)产热.多种食欲激素受体与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神经元共同定位于LDT中,以调节饱腹感和能量消耗.然而,LDT的ChAT神经元是否参与胰淀素介导的体重调节作用尚待探索.作者拟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小鼠LDT中原癌基因蛋白(c-Fos)和ChAT神经元的表达,逆行示踪技术确认LDT的下游神经核团,神经元损伤试验分析胰淀素作用的神经机制.结果显示:腹腔注射胰淀素显著降低小鼠体重,并显著促进LDT和臂旁核(PBN)中c-Fos和ChAT神经元表达.ChAT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神经元在LDT、PBN和迷走神经背侧核(DMV)中共表达.逆行示踪试验证明LDT向PBN神经元发送神经投射.此外,损伤LDT和PBN神经元可降低胰淀素的减肥效果.LDT是连接PBN的能量平衡调节中枢,ChAT神经元参与介导胰淀素的体重调节过程.

    肥胖胆碱乙酰转移酶胰淀素下丘脑背外侧被盖核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巴马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愈合过程的影响

    吕英光焦广明桑金芳寇志鹏...
    3193-3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拟应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干预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其对自体皮肤移植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对9头小型猪建立自体皮肤移植动物模型,将小型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Model)、磷酸盐缓冲液组(PB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ADSCs).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7、14、21和28 d,采集血液和皮肤组织样本,并观察、拍照、记录移植皮片和周围组织临床变化情况.通过对移植皮片表观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测,血常规以及血清生化检测,移植皮片组织氧化应激、炎症、再生相关指标检测及血流恢复情况,综合评价ADSCs对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创口愈合的影响.临床观察发现,术后ADSCs组皮片恢复速度优于其他两组,在术后28 d,ADSCs组基本恢复正常皮肤状态.在氧化应激方面,ADSCs组SOD、GSH含量显著升高(0.01<P<0.05),MDA显著下降(0.01<P<0.05).在炎症方面,ADSCs组显著降低TNF-α、IL-1β含量,IL-10在术后7、14 d极显著升高(P<0.01).在皮肤组织再生方面,ADSCs组VEGF、bFGF、TGFβ3和CD31的表达量显著上升(0.01<P<0.05).在血流恢复方面,ADSCs在愈合过程中血流灌注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两组(0.01<P<0.05).综上表明,在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动物模型中,ADSCs能够加速皮肤组织病理损伤的恢复,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促进皮肤组织再生,血管新生.表明ADSCs具有抗氧化、抗炎和促进组织再生的功能对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试验为干细胞在自体皮肤移植和异体皮肤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支撑和科学依据.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皮肤移植创伤愈合

    重编程诱导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

    朱明德陈奕静戴鹏秀张翊华...
    3205-3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利用转基因技术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MSCs)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insulin producing cells,IPCs),通过干细胞疗法达到临床治疗糖尿病的目的.本试验首先验证了 Hnf1b基因在体外诱导犬AMSCs向IPCs分化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联合胰岛细胞发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级联调控因子Pdx1、Ngn3、Pax4、Nkx6.1,组成三种不同的多基因共表达腺病毒感染犬AMSCs,重编程其向IPCs分化,通过检测筛选出最佳诱导组合.结果表明,Hnf1b基因对体外诱导犬AMSCs向IPCs分化具有促进作用.pAdEasy-Hnf1b-Pdx1-Ngn3(A)、pAdEasy-Hnf1b-Pdx1-Ngn3-Pax4(B)、pAdEasy-Hnf1b-Pdx1-Ngn3-Nkx6.1(C)三种组合的多基因共表达腺病毒载体,在感染犬AMSCs 25 d后,A、B、C三组均形成胰岛样细胞团,且B组数量最多,双硫腙染色着色最深;高糖刺激下B组的胰岛素分泌量极显著高于A组和C组.A、B、C三组的胰岛细胞发育相关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B组Pdx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A组和C组,Pcsk1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C组;Ins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A组.综上所述,Hnf1b基因对体外诱导犬AMSCs向IPCs分化具有促进作用,Hnf1b、Pdx1、Ngn3和Pax4基因联合诱导效率最佳.该研究结果为探究干细胞向IPCs分化的更高效方法提供新参考,也为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糖尿病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胰岛素分泌细胞Hnf1b基因多基因共表达

    硒代蛋氨酸通过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缓解氟诱导的抑郁样行为

    李媛媛王天玉李梦张文慧...
    3213-3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探究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硒代蛋氨酸(selenomethionine,Se-Met)缓解氟致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选取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C组)、氟组(NaF 150 mg·L-1,F组)、氟+低硒组(NaF 150 mg·L-1+1.5 mg·L-1,F+LSe 组)、氟+中硒组(NaF 150 mg·L-1+3.0 mg·L-1,F+MSe 组)、氟+高硒组(NaF 150 mg·L-1+6.0 mg·L-1,F+HSe组).氟化钠暴露90 d后,通过高架O型迷宫和悬尾试验观察小鼠的行为学表现,运用HE染色观察小鼠大脑皮质的损伤情况,采用生化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含量,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动物行为学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F组小鼠在悬尾试验中的"静止"时间显著增加(P<0.05),在高架O型迷宫中进入闭合臂的时间有明显升高趋势(P<0.05).在补充Se-Met后小鼠"静止"时间显著减少(P<0.05),F+LSe和F+MSe小鼠进入闭合臂的时间相比于F组显著减少(P<0.05).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F组小鼠大脑皮质细胞排列紊乱,细胞体积缩小,且椎体细胞数量减少.经Se-Met改善后,F+LSe组的大脑皮质组织核仁清晰,细胞质更加均匀,改善效果更显著.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F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显著升高(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含量显著减少(P<0.05).与 F 组相比,F+LSe、F+HSe 和 F+MSe 组ROS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含量依次表现为F+LSe<F+HSe<F+MSe;F+LSe和F+HSe组GSH-PX含量相比于F组显著升高(P<0.05).自噬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F组自噬相关基因 Parkin、PINK1、LC3、OPTN、NBR1、Drp1、Fis1 的 mRNA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OPA1、Mfn1、Mfn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F组相比,F+LSe和F+HSe组显著降低Parkin、OPTN、PINK1、P62、NBR1 和 Fis1 的 mRNA 表达水平(P<0.05),F+LSe 和 F+MSe 组显著降低 Parkin、LC3、Drp1和P62的mRNA表达水平(P<0.05),显著增加OPA1的mRNA表达水平(P<0.05),F+LSe组显著增加Mfn2的mRNA表达水平(P<0.05).综上所述,1.5 mg·L-1 Se-Met可通过影响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恢复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动态平衡状态,缓解大脑皮质氧化应激,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组织损伤和抑郁样行为的出现.

    硒代蛋氨酸线粒体自噬大脑皮质

    黄连防治鸭病毒性肠炎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动物试验验证

    文安林杨芸芸罗永荣杨颖...
    3225-3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讨黄连防治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al enteritis,DVE)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首先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 Pharmacology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黄连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GeneCards数据库分析DVE相关靶点,Venny和Cytoscape3.7.2软件绘制黄连与DVE交集靶点及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建立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借助DAVID数据库进行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然后分正常对照组、病毒感染组和黄连防治组进行动物干预试验,采集组织样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相关细胞因子测定,结果表明:筛选出黄连14个活性成分和212个作用靶点,其中,与DVE交集的靶点25个,涉及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富集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炎症性肠病、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信号通路,核心靶点是IL-6、IL-10和STAT1;病毒感染组鸭肝、脾和十二指肠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且这些组织中IL-6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鸭显著提升(P≤0.05),IL-10和STAT1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黄连防治组鸭肝、脾和十二指肠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IL-6、IL-10和SYAT1含量趋于正常水平.由此可见,黄连能有效缓解鸭病毒性肠炎所致的鸭机体组织病理损伤,其作用机制涉及到多种炎症反应信号通路.

    黄连网络药理学鸭病毒性肠炎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