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荷斯坦牛繁殖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师睿李珊珊张海亮路海博...
    3968-3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估计奶牛繁殖性状在不同地区的遗传参数,检测同一繁殖性状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本研究利用全国6个地区2 064个牧场2005至2022年的荷斯坦牛群繁殖记录,计算了 2个重要繁殖性状:初产日龄(AFC)和产犊间隔(CI),共包含1 787 590和2 476 422条表型数据.同时对该原始表型数据进行详细的质控和分组.随后,通过BLUPF90软件的airemlf90模块利用单性状动物模型和重复力模型对6个地区的2个繁殖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使用双性状动物和重复力模型估计同一性状不同地区之间的遗传相关,作为基因型与环境之间效应(G×E)的检测指标.结果表明,研究所设定的质控条件能够剔除分布异常的表型值;AFC的遗传力较高且在地区间差异较大(0.06~0.40),而CI的遗传力较低且各地区间差异较小(0.02~0.04);在大多数地区组合下,2个繁殖性状皆检测到了显著的G×E效应(P<0.05).综上,同一繁殖性状在不同地区的遗传表现存在差异,且部分区域之间存在显著的G×E效应.因此,对我国奶牛繁殖性状进行遗传改良时需考虑区域性差异及G×E效应对遗传进展的影响.

    奶牛繁殖性状遗传参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褪黑素通过改善线粒体动力学缓解棕榈酸诱导的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损伤

    王忆巩建飞衡诺胡樱凡...
    3978-3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褪黑素对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bovine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BEECs)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及机制.本试验以BEECs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对照组、PA组和褪黑素组,其中,对照组添加0.2 mmol·L-1 BSA溶剂,PA组添加0.2 mmol·L-1 PA,褪黑素组同时添加0.2 mmol·L-1 PA和100 nmol·L-1褪黑素.本研究通过CCK8法(n=4)和Annexin V-FITC/PI双染法(n=3)检测细胞活力和凋亡情况;利用细胞流式术检测细胞线粒体内的ROS水平(n=3);进一步使用Seahorse XFe96细胞代谢呼吸动态分析仪检测耗氧率、基础呼吸值、ATP合成能力等线粒体呼吸功能的相关指标(n=4);qRT-PCR法检测线粒体动力学相关基因MFN1、DRP1和PGC1-α的mRNA表达变化量(n=3);最后通过Western-Blot法检测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MFN1、p-DRP1、DRP1和PGC1-α的表达变化量(n=3).结果显示:与PA组相比,1)添加褪黑素能显著降低BEECs线粒体ROS水平(P<0.05),并显著提高BEECs活力和显著降低BEECs凋亡率(P<0.05);2)Seahorse结果提示,添加褪黑素能显著提高线粒体基础呼吸值、ATP产量和最大耗氧量(P<0.05),此结果表明褪黑素能改善线粒体功能,促进线粒体有氧呼吸,增加ATP产量;3)qRT-PCR结果表明,添加褪黑素能显著降低MFN1、DRP1的mRNA表达量,显著提高PGC1-α的mRNA表达量(P<0.05);4)Western-Blot检测发现褪黑素组中MFN1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p-DRP1/DRP1和PGC1-α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综上,本研究表明褪黑素可能通过改善BEECs线粒体动力学功能,从而缓解PA诱导下的线粒体氧化应激和提高线粒体呼吸功能,最终增强BEECs活力和降低BEECs凋亡;本研究初步探究了褪黑素对PA诱导BEECs损伤的作用机制,为提高严重NEB奶牛低繁殖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褪黑素棕榈酸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动力学凋亡

    仿生消化法估测生长猪饲料有效能的准确性及可加性研究

    任聪张虎王钰明解竞静...
    3988-40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讨仿生消化法估测生长猪饲料原料消化能(DE)、代谢能(ME)和净能(NE)的准确性和可加性,为快速获得生长猪饲料的有效能值提供参考.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以生长猪仿生消化法测定12个能量饲料、9个蛋白质饲料,以及由上述21个饲料原料配制的17个饲粮的酶水解物能值(EHGE),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根消化管.通过EHGE、粗蛋白(CP)和酸性洗涤纤维(ADF)估测DE、ME及NE值.比较饲料原料有效能(DE、ME、NE)估测值与GB/T 39235-2020中同本研究同名的17个饲料原料的能量利用率乘以总能(GE)实测值得出的体内有效能值的差异及相关性,以验证仿生消化法估测饲料有效能的准确性.根据饲料原料的有效能估测值计算饲粮有效能加权值,并根据饲粮EHGE估测有效能的数学模型获得饲粮的有效能值,比较两者的差异以验证仿生消化法估测饲料有效能值的可加性.结果表明,采用GB/T 39235-2020计算的17个饲料原料的DE、ME、NE对EHGE结合CP、ADF估测的有效能值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74,0.778和0.870.回归诊断分析发现,米糠、小麦麸和玉米胚芽粕偏离了其他14个饲料原料样品体内值与估测值的线性关系(DFFITS>2√p/n).剔除上述3个样品后,GB/T 39235-2020计算的体内有效能对估测值线性回归的决定系数高于0.93.17个试验饲粮的EHGE实测值对加权计算值,DE、ME和NE的估测值对加权计算值的线性回归与Y=X重叠(R2>0.95,P<0.01).上述结果表明,仿生消化法可以满意地估测14个饲料样品的有效能值,但低估了米糠和小麦麸的有效能值,却高估了玉米胚芽粕的DE和ME.仿生消化法测定的EHGE及通过EHGE估测的DE、ME、NE均具有良好的可加性.

    生长猪饲料原料仿生消化法有效能

    不同饲养模式下略阳乌鸡生长性能、免疫、肠道结构及盲肠菌群的对比分析

    张纪桥蔡瑛婕李雨笑曹敞...
    4001-4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三种饲养模式对略阳乌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肠道结构及盲肠菌群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同批次70日龄健康略阳乌鸡9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笼养组、网上平养组和散养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公母各半).预试验1周,所有试验鸡饲喂相同基础日粮,自由采食和饮水,饲养至119日龄.每隔7 d测定体重,试验期间记录耗料量,计算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样本收集包括血清、小肠和肠黏膜(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以及盲肠内容物.结果表明:网上平养组、笼养组公母鸡的体重均显著高于散养组(P<0.01),试验后期(105~119日龄)笼养组母鸡体重显著高于网上平养和散养组(P<0.01);网上平养和笼养组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均高于散养组(P<0.001、P=0.005),散养组料重比(F/G)显著高于笼养和平养组(P=0.002);采用ELISA试剂盒对血清免疫指标检测发现,网上平养组、笼养组和散养组公鸡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均无显著差异(P>0.05),网上平养母鸡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高于笼养和散养母鸡(P<0.05);肠道形态切片结果显示,网上平养组和笼养组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以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之比值均显著高于散养组(P<0.05);各组盲肠内容物16S测序结果表明,在门水平分析,散养组增加了变形菌门、e变形菌门和螺旋体的相对丰度,减少了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网上平养组放线菌、疣微菌和绿弯菌的相对丰度增加,笼养组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增加.在属水平上,散养组大肠杆菌、幽门螺杆菌、肠球菌和弯曲杆菌的相对丰度增加,粪杆菌、拟杆菌和阿克曼菌的相对丰度降低.笼养组中拟杆菌和理研菌科的相对丰度升高.综上所述,网上平养和笼养模式下的略阳乌鸡生长性能更优及肠道更加健康,网上平养模式可以改善母鸡免疫能力;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网上平养模式是更合适略阳乌鸡的饲养方式.

    略阳乌鸡饲养模式生长性能免疫盲肠微生物

    O型口蹄疫Cathay拓扑型病毒单抗制备及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廖焕程石正旺罗俊聪王婉莹...
    4012-4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纯化O型口蹄疫Cathay拓扑型病毒抗原,并制备单克隆抗体,为口蹄疫新型Cathay毒株的研究提供生物材料.PEG沉淀法纯化O型口蹄疫Cathay毒株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制备杂交瘤细胞,用间接ELISA方法筛选阳性细胞,有限稀释法进行亚克隆,获得2株能够稳定分泌特异性针对O型口蹄疫Cathay株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10E6与11C7.叠加试验表明,两株单抗的叠加率为49.45%,识别不同的抗原表位.间接ELISA和IFA试验显示,两株单抗与O型口蹄疫Cathay株病毒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单抗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2株单抗均能特异性识别Cathay株口蹄疫病毒,不与其他口蹄疫病毒毒株交叉反应.抗体亚型鉴定结果显示,10E6单抗的轻链为Kappa链,11C7单抗的轻链为Lamda链,两株单抗重链类型均为IgG2a.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两株特异性结合O型口蹄疫Cathay拓扑型病毒的单克隆抗体,两株单抗均具有良好的反应性与特异性.应用两株单抗建立O型口蹄疫Cathay病毒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该ELISA检测方法特异性、重复性和敏感性良好,为O型口蹄疫Cathay毒株的快速诊断防控与研究建立了基础.

    O型口蹄疫病毒Cathay拓扑型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抗体ELISA

    猪轮状病毒重组VP6*蛋白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高力国申翰钦陈诒全陈胜...
    4021-4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建立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的抗体检测方法.本研究以PoRV截短的VP6*(aa149-332)蛋白作为检测抗原,建立PoRV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截短的重组VP6*(aa149-332)以包涵体和可溶性两种形式存在,大小为22.5 ku.优化后的ELISA反应条件:VP6*(aa149-332)包被量为25 ng·孔-1,抗原4 ℃过夜包被,5%脱脂奶粉溶液37 ℃封闭2 h,待检血清1∶400稀释、37 ℃孵育30 min,酶标羊抗鼠IgG二抗1∶24 000稀释、37 ℃孵育30 min,显色15 min.试验确定阴阳性临界值O D450 nm=0.418,可检测到抗体的最大稀释度为1∶3 200,批内和批间重复变异系数均小于10%,并具有较好的特异性.28份血清与Western blot结果符合率为96.42%.ELISA OD450 nm值与中和抗体效价log2相关系数R2=0.878 5.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PoRV抗体间接ELIS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应用于PoRV的临床血清样本抗体检测.

    猪轮状病毒VP6*蛋白间接ELISA原核表达

    16株新型H3N3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变异分析

    赵康宁杨忠龙陈怡朱春成...
    4029-4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新出现的H3N3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遗传变异特征,对2022-2023年分离鉴定的H3亚型AIV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并对代表株进行了抗原差异分析.结果共分离鉴定出15株家禽源和1株野鸟源H3N3亚型AIV.全基因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16株分离株均属于欧亚分支,其HA基因均源自H3N8亚型AIV,与人源H3N8亚型AIV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7.3%~99.2%;NA基因均源自H10N3亚型AIV,与人源H10N3亚型毒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8.1%~98.4%;内部基因片段均来自H9N2亚型AIV.分离株HA基因裂解位点均符合低致病性AIV的分子特征.分离毒株存在多个能增强病毒对哺乳动物适应性及致病性的突变位点,如PB2蛋白的A588V和E627V突变、PB1蛋白的I368V和S375N突变等.抗原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与华东地区早期流行株的HI抗体滴度相差1 log2~3 log2.因此,本研究分离的16株H3N3亚型AIV均为三源重组病毒,由H9N2亚型AIV提供全部内部基因,毒株存在多个哺乳动物适应性及致病性增强的突变,并已传播给野禽.本研究揭示了新型H3N3亚型AIV的遗传特征、变异和多宿主分布情况,为禽流感的防控提供理论支持.

    禽流感病毒新型H3N3亚型基因变异抗原变异

    Rab32对禽偏肺病毒C型复制的影响

    冯旭飞亓宇翔于瀚哲张正洲...
    4041-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Rab32对禽偏肺病毒C型(aMPV/C)复制的影响,将A549细胞接种aMPV/C后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用Image J软件对所采集图像的共定位系数进行分析;将pCMV-Flag-Rab32、pCMV-Flag、siRab32以及siNC分别转染A549细胞后接种aMPV/C,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Western blot和TCID5.检测收集样品中 aMPV/C N基因转录水平、aMPV/C N和Rab32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病毒效价;将pCMV-mcherry-Rab32分别与可融合表达GFP的aMPV/C结构蛋白的重组载体共转染A549细胞,24 h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将pCMV-Flag-Rab32分别与可融合表达GFP的aMPV/C结构蛋白的重组载体共转染HEK293T细胞,36 h后收集细胞样进行免疫共沉淀试验.结果显示,Rab32与aMPV/C在细胞质中存在明显的共定位;Rab32与aMPV/C的共定位系数极显著高于未接毒组(P<0.01);过表达Rab32后aMPV/C N基因转录水平,Rab32和N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病毒效价均极显著升高(P<0.01);而干扰Rab32表达后,N基因的转录水平,Rab32和N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病毒效价均极显著降低(P<0.01);Rab32可与多个aMPV/C蛋白(N、F、M、G、SH、P、M2-1、M2-2、L1、L2、L4)在细胞质中存在共定位,而与L3蛋白无明显共定位;IP样品中表达N和M2-2蛋白的样品出现特异性条带,其他蛋白无特异性条带.综上表明Rab32可能通过与aMPV/C N和M2-2蛋白之间的互作从而调控病毒的复制.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深入阐明Rab32调控aMPV/C复制的分子机理提供研究基础.

    Rab32禽偏肺病毒C型复制表达水平互作

    一株鸽副黏病毒Ⅰ型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张姗刘大虎刘宝京梁琳...
    4051-4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天津的病死鸽病料中分离鉴定鸽副黏病毒Ⅰ型(pigeon paramyxovirus-1,PPMV-1),并对其进行遗传演化、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分析,为鸽副黏病毒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原检测,在SPF鸡胚上分离纯化病毒;经遗传演化分析、致病性分析及动物回归试验对病毒分离株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显示:病死鸽的脏器样品经RT-PCR鉴定为NDV核酸阳性;鸡胚分离纯化后得到1株鸽副黏病毒Ⅰ型毒株,命名为Pigeon/TJ/CH/020/2020(TJ20).通过对病毒F基因测序及进化树分析,确定该分离毒株属于Class Ⅱ类Ⅵ.2.1.1.2.2(原Ⅵk)基因亚型,裂解位点的氨基酸残基为112R-R-Q-K-R-F117,符合NDV强毒株的分子特征.交叉血凝抑制试验显示TJ20株与LaSota疫苗株存在明显的抗原性差异.TJ20株的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为10-8.38·0.1mL-1、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为10-8.64·0.1 mL-1、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为62 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19.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1月龄鸽人工感染TJ20株后第4天开始出现嗜睡、垂翅、腹泻、瘫痪、斜颈扭头等新城疫典型临床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00%.本研究从病死鸽组织中成功分离出一株具有高致病性的Ⅵ.2.1.1.2.2(原Ⅵk)基因亚型的TJ20毒株,为后续鸽副黏病毒Ⅰ型疫苗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材料.

    鸽副黏病毒Ⅰ型分离鉴定Ⅵ.2.1.1.2.2(原Ⅵk)基因亚型致病性

    一株广谱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刘炜马嘉怡耿浩宇谢添...
    4061-4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噬菌体能够特异性裂解靶向细菌,被认为是抗生素有效替代者.为了筛选到有效裂解沙门菌的噬菌体,为探索新的沙门菌防控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研究用丝裂霉素C诱导并分离纯化沙门菌噬菌体,通过噬菌斑与电子显微镜观察、宿主谱测定、生物学特性测定以及对该噬菌体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评估该噬菌体.结果显示:成功诱导出1株广谱的长尾沙门菌噬菌体,命名为SP18-108,该噬菌体能够裂解至少14种不同血清型沙门菌;在30~40 ℃及pH 4~12条件下活性稳定;全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该噬菌体全长为43 250 bp,GC%含量为49.96%,已知功能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s,CDS)占比为52%.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噬菌体属于长尾病毒科(Siphoviridae).本研究诱导过程中分离出1株不具有溶源基因的广谱沙门菌噬菌体,为进一步研究沙门菌抗菌剂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沙门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全基因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