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季刊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Journal Xinan Bianjiang Minzu Yanjiu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国滇南游记中的瘴疠研究

    卢中阳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瘴疠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心理影响长期成为束缚滇南开发的桎梏,然而这一切在民国时期出现了拐点.民国滇南游记作品,不但认识到瘴疠主要为虫媒传播的恶性疟疾,而且提出了以改善卫生条件为核心的防控措施.游记作品对瘴疠认知回归科学和理性的过程,既是民国开发滇南成果的写照,又对当地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滇南瘴疠民国游记

    国家转型下的边疆整合困境——以民国时期解决土司问题的实践与论争为中心

    李沛容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边疆土司旧制因与民主共和政体格格不入,被国民政府视为封建专制遗孽,亟应改土归流,统一事权.近代国家政体转型后,废除边疆土司已不只是统一行政、固守疆圉的行政问题,还是关乎民族平等的前提和保障.围绕废除残留土司问题,国民政府、社会舆论和地方精英展开了一系列的论争、实践和博弈.但是民国时期终因种种现实困境,未能根本解决土司问题.解决土司问题的论争与实践,展现出国家转型过程中国家与边疆、一体与多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民国时期国家转型边疆整合土司问题

    "禁防"与"通市":清代中越边境政策的早期变迁与认知流变

    吴智刚覃延佳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代中越出入境制度形成以前,清政府视越南为"藩夷",原则上禁止内地民众擅自出边,边境设置旨在杜绝"汉奸夷匪"的潜出窜入.但自雍正初年广西禁止商民出入边境开始,滇桂粤三省在实际措施上多有不同,清政府也踌躇于"禁"与"通"之间,政策几经变动.清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往往陷于调处"中外之防"、"藩属之义"与"民众生计"的纠结权衡中,以至于中越沿边始终难以形成连续系统且行之有效的边境管理体制,制约了近代中越边界、边务观念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清代越南边境政策禁防通市

    中缅老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橡胶种植的生态保护实践及其困境

    张雨龙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缅甸和老挝三国交界地区橡胶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解决橡胶种植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政策措施,诸如哈尼/阿卡人这样的橡胶种植者也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用自身的地方性知识应对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橡胶种植带来的生态问题依然未能完全解决.这既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政策本身存在不足和执行不力的原因,也有橡胶种植者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而不严格执行政策标准的原因,橡胶种植者拥有的地方性知识在指导人们应对橡胶树这样的新物种所带来的生态问题时所面临的困境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哈尼/阿卡人橡胶种植生态保护地方性知识

    "总体史观"视野下乌蛮研究的基础性问题

    张曙晖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乌蛮族群与今天的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其基础性问题影响着对乌蛮的客观全面认识.从"总体史观"出发,乌蛮是王朝国家对西南边疆开发与经营过程中发现并以"华夷之别"的标准构建出来的以王朝为中心的他者,乌蛮的演变及不同地区乌蛮的发展都与王朝国家大历史紧密相连,经历了从"多元一统"中的个体到局部整体再到"多元一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历程.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乌蛮的基础性问题及其历史关系具有重要的分析意义,应该纳入整体历史中加以考察.

    乌蛮西南边疆基础性问题总体史观

    战争与乾隆朝两金川地区的人口变迁——以清代档案文献为基础

    王惠敏
    4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乾隆朝历时五年(1771 ~ 1776) 的大小金川战争不仅摧毁了该地的土司统治,而且通过实施改土为屯,建立了全新的统治秩序,使两金川发生了巨大的社会政治变迁,即由化外"羁縻之地"转变成清王朝直接统治的"化内屯地".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战争对两金川人口造成了巨大冲击.随着战争连年深入,两金川土司境内的青壮年男性土民的死亡数量不断加剧.战争后期饥荒和瘟疫肆虐等原因亦造成大量金川民众的死亡.两金川邻近土司配合清军进剿的"土兵"亦有不少伤亡.此外,战后清廷对投出和被俘金川民众的分别处置,以及迁入内地人民和杂谷屯练等措施,彻底改变了金川地区的族群构成.乾隆朝两金川地区因战争导致的人口变迁呈现出复杂的历史过程,并对两金川地区的族群重构、社会文化面貌的再塑均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乾隆朝战争金川人口变迁

    南诏国南部、西南部境外的国家和民族述论

    李艳峰王兴宇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上南诏国南部、西南部的境外有众多的国家和民族群体,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研究这些国家和民族群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此外,中国史籍中有关这一区域的民族志也是今天进行东南亚、南亚民族历史研究需要参考的重要文献.

    南诏国境外民族交往交流

    凉山彝族传统宗教的认同基础与符号边界

    张可佳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族群的宗教认同,基于不同的民族群体和宗教类型,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机制.本文根据宗教认同理论,分析基于族群血缘身份和原生性宗教类型的凉山彝族(诺苏) 传统宗教,其宗教认同的社会群体基础和符号边界,以探究少数民族传统宗教的认同特点.论文通过分析指出,凉山彝族的传统宗教认同,是在族群"血缘"身份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血缘始祖"阿普笃慕"及"六祖"中"古侯、曲涅"分支的族群记忆,界定了这个群体的符号边界; 阿普笃慕的子孙后代、生活在凉山地区的诺苏人,构成了宗教认同的群体基础; 而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家支社会结构,奠定了宗教认同的社会基础.血缘关系演化为对祖先的记忆、信仰与崇拜,导致对传统宗教的认同始终无法超越族群的边界而成为与其他群体共享的内容.而作为一种原生性的宗教类型,凉山彝族传统宗教嵌入、弥漫于社会结构与制度中,而使得宗教与族群的社会文化紧密结合,固守着诺苏群体的边界,直至社会文化变迁与群体互动频繁的今天,还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凉山彝族诺苏原生性宗教宗教认同符号边界

    从祭灵、撵鬼到造神:20世纪以来基诺族宗教文化变迁研究

    何点点高志英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以来,受国家权力及汉文化的影响,基诺族宗教文化先后形成了三个颇具时代性的理解和实践——祭灵、撵鬼、造神.1950年代以前的祭灵时期,基诺族以自然之灵与祖先之灵为主要崇拜对象的传统宗教,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努力; 1958年至1978年的撵鬼时期,先有"破四旧""文革"等摧毁传统宗教文化的撵鬼运动,后有由其引发的基诺族为重建社会秩序、迎合外界主流意识而自发举行的撵鬼仪式,建构人与自然、人与基诺族(内外) 社会的和谐; 1978年以来的造神时期,基诺族在民族精英和政府的主导下,进行了一系列传统宗教文化的再生产实践,融主动性与世俗化于其中.本文通过对百年来基诺族传统宗教文化变迁路径的系统梳理,探讨以"祭灵" "撵鬼""造神"为表征的宗教文化变迁及其动因,并分析其崇拜对象"乃"在三个历史时期的汉语译介与其功能的适应性变迁,同时也对文化再生产等相关理论进行回应.

    基诺族崇拜对象宗教文化适应性变迁

    个人权责与地方管理知识:基于佤族"梅"的研究

    陈明君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是建构和强化佤族关于"管理"的基本观念和行为准则的独特媒介.沧源县某镇新村"梅"的民族志研究表明,"梅"的信仰与仪式维系着地方"人—家—寨"的社会秩序,强调着个人责任和权力范围.由"梅"信仰和仪式反映出来的地方管理性知识,一方面固化了管理层及其权责,影响了其他人参与地方管理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又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分工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稳定的社会秩序.在我国基层农村管理过程中,要有效地提高管理地方的能力和效率,就要充分尊重和利用地方性管理知识.

    "梅"崇拜个人权责地方管理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