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季刊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Journal Xinan Bianjiang Minzu Yanjiu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花腰傣村寨传统公祭仪式的文化内涵及现状研究

    周晓红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云南省新平县的花腰傣村寨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与传统信仰相关的公祭仪式,这是花腰傣族群民间信仰的历史沉淀,发挥着实现族群凝聚力和所属成员身份认同的作用.对这些村寨公祭仪式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花腰傣族群的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心理等.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花腰傣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作为其民族文化核心组成部分的信仰民俗及其表征的花腰傣村寨公共祭祀仪式也面临着众多变化和困境,更需要予以积极重视和深入研究以实现有效的保护.

    花腰傣公祭仪式信仰民俗

    漂泊到融合——从巴塘关帝庙看汉藏互动下的身份认同

    翟淑平
    104-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关帝庙的生命史,呈现出汉人进入巴塘并逐渐与当地藏人互动的历程,"巴塘城"的文化复合性和"巴塘人"的身份认同也在"内外、上下、前后关系"中逐渐形成.巴塘地处汉藏文明的交汇地带,其城镇史一方面源自文明交互下的政治、军事逻辑,另一方面也具体地由民间社会的贸易、通婚等文化事项形塑.杂糅的"巴塘人"正是基于历史、文化、地域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身份认同.面对当今不断涌入巴塘的"新移民",他们感受到空间挤压和资源竞争带来的焦虑,并以其文化和身份的"统一性"来抵抗这种焦虑并试图建构起边界.然而,其悖论在于,这种"统一性"来自不同群体的互动和对于文化边界的打破.因而,将"巴塘人"的身份认同放置于具体的历史、政治、社会情境中进行动态分析,不但能够消解其焦虑与悖论,还能在现实与历史的交汇中把握巴塘的文化复合性特征.这为文明结合地带的市镇研究提供了具体的经验案例,也为理解中国民族地区的城镇带来了一个新的视角.

    融合文化复合性身份认同生命史

    多元组织合作动力机制与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构建——以新疆玛纳斯县为例

    蒋志远
    116-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剖析了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构建的主体要素、辅助要素和环境要素三大动力结构,认为经济互嵌、社会互嵌、文化互嵌和制度互嵌是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构建的四大动力,提出了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和合作协同三大动力原理.通过新疆玛纳斯县旨在建构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的多元组织合作案例,对多元组织合作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有助于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构建最终实现的多元组织合作动力机制的优化措施,即优化提升合作动力机制中各要素的质量; 完善多元嵌入式组织的合作机制,增强其协作能力; 注重各民族成员的实际需求,实现具有针对性的"民族互嵌"目标.

    多元组织合作动力机制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构建

    倡乐活动视角下的"倡乐晏胡"策略

    岳洋峰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汉时期,逐渐兴盛起来的倡乐活动,为处理胡汉关系的"倡乐晏胡"策略提供了动力支持.随着汉民族综合势力的发展,"胡强汉弱"的局面被打破,"倡乐晏胡"策略由设置之初"坏其耳"的政治意图,转变为使胡人"娱耳目、乐心意"的娱乐活动之一."倡乐晏胡"的策略所经历的漫长阶段,体现着胡汉民族之间的心理认知与接受程度.

    倡乐活动倡乐晏胡策略认知

    彝语转用汉语的渐变规律——以峨山彝族自治县大龙潭乡为例

    罗江文
    129-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大龙潭乡的调查,归纳出彝语转用汉语的渐变规律: 彝语单语·汉语成分借用→彝语兼用汉语(偏重双语) →彝汉双语(同等双语) →汉语兼用彝语(偏重双语) →转用汉语.彝语传承意识的淡化、社会交际功能的减弱,是转用汉语的内因; 长期的语言接触、社会经济文化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是转用汉语的外因.

    语言接触渐变规律双语语言转用

    临沧南美拉祜族债权习惯法对其社会治理的影响

    徐建平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沧南美拉祜族的债权习惯法,内容丰富,是其民族习惯法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地方性知识和本土法治资源,也是族群法治知识,还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是国家法律的重要补充.在社会治理中,这一重要本土法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利用路径和模式,以及与国法的调适,需要进一步探讨.

    拉祜族债权法社会治理

    盗亦有"道"——湘西土家族"偷梁"习俗的文化逻辑

    彭秀祝
    149-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偷梁"是湘西土家族建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木房建造需要偷梁,部分砖房起顶同样需要偷梁.偷,通常被视为一种违反社会秩序和法律道德的行为,并应该受到处罚.人类学研究常将"偷"置于当地知识体系中,以此分析其文化意涵.通过对湘西保靖县夕铁村偷梁习俗的考察,可以发现: 偷梁中"偷"并不能从一般法理意义理解,它事实上是一种礼物互惠的文化表达和一种特有的社会整合方式.

    土家族偷梁礼物社会整合

    家族变迁与村寨权威——对云南石屏县B村李氏宗祠功能的研究

    徐超
    157-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宗族是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基于血缘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长期以来发挥着维持基层秩序的权威作用,宗祠是这种组织形式与权威作用的有形载体.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B村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偏远村庄,在不同历史时期,家族的命运与宗祠的结构和功能都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通过对上述变化的历时性研究,可以发现产生变化背后的不同乡村权威力量运作机理,以及血缘与地缘的统合与分离关系对乡村秩序的影响.

    功能权威家族宗祠乡村秩序

    生态旅游、"国家公园"①与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以台湾东光布农人之经验为例

    陈逸君
    16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它关注游客的责任感和当地的永续发展,似乎更有助于台湾少数民族的整体发展.本文以位于台湾南投县信义乡东埔村中一个划归在玉山"国家公园"(以下简称"玉山公园") 范围内的布农东光部落为例,说明这个不满500人的少数民族部落,如何靠着传统的部落主权意识,从反抗、对立到体认部落在玉山公园内的价值,进而利用生态旅游的模式,证明其文化资产是玉山公园自然地景中不可或缺的生存印记,并且宣称玉山公园为其族群传统领域,同时掌握话语权,决定呈现什么样的历史与文化.作为小众形式的生态旅游,必须仰靠政策、当局与社会的支持,始能维护弱势族群文化之永续发展.

    台湾少数民族旅游生态旅游台湾少数民族东光布农人

    滇西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韩璐明庆忠
    184-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境民族地区有其较强的民族文化差异性与边境性、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的独特性.因此,基于本土差异性建构旅游发展模式必然有其独特性,且自成体系.本文以滇西边境为微观研究场域,应用产业融合理论与符号学理论对滇西边境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在分析边境民族文化旅游内涵和既有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九种内生优化类型,并提出一种综合空间优化模式.构建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融入国家全面对外开发开放及"一带一路"建设、边境旅游试验区及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而且有助于解决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与要素结构仍处于相互模仿借鉴的无序化建构、文化内涵挖掘尚不到位等问题,促进我国边境跨境旅游以及边境民族地区富民兴边的发展.

    民族文化旅游本土差异性边境旅游内生优化类型空间优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