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刘惠民

双月

2095-1914

swfubjb@vip.163.com

0871-63862787

650233

云南昆明白龙寺300号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系由西南林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出版,公开发行,面向全国组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宗旨,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秉承“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校训,弘扬“乐山乐水、无怨无悔”的精神,开展学术交流,传播科研成果,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为美丽中国和森林云南建设搭建宣传及交流平台。主要刊登生态哲学、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旅游、生态环境、生态法制等与生态相关的研究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橡胶树水通道蛋白HbPIP2;7的亚细胞定位与多聚化分析

    邹智郑玉皎乔雪莹阳江华...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橡胶在橡胶树的乳管细胞中特异性合成.用于割胶的成熟乳管与邻近的薄壁细胞之间不存在胞间连丝,故乳管的水分转入只能通过细胞膜定位的PIP水通道蛋白来实现.为探讨乳管水分平衡的分子机制,研究对1个高丰度表达的PIP基因HbPIP2;7进行了克隆,在此基础上对其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和多聚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bPIP2;7的编码区全长837 bp,预测编码278 AA,理论分子量为29.56 kDa、等电点为9.11、不稳定系数为29.89、总平均疏水指数为0.526,含有1个保守的MIP结构域及6个典型的跨膜螺旋,预测以四聚体的形式起作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在烟草中的亚细胞定位分析均显示,HbPIP2;7定位在细胞膜.双分子荧光互补和酵母双杂交实验均表明,HbPIP2;7不能形成同源多聚体,推测HbPIP2;7主要通过异源互作的方式参与橡胶树乳管的水分平衡.

    橡胶树乳管水通道蛋白亚细胞定位双分子荧光互补酵母双杂交

    泡桐NLR基因家族分析及其对植原体的响应

    郎雅琴翟晓巧曹喜兵范国强...
    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PfNLR基因家族在白花泡桐抗丛枝病过程中的作用,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全面分析了白花泡桐NLR(PfNLR)家族成员的组成、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进化、结构、顺式作用元件和组织表达特异性,结合植原体侵染白花泡桐前后的miRNA和转录组的表达量变化,筛选出与抗丛枝病相关的基因.结果表明:白花泡桐中的199个PfNLRs分属6个亚家族;91.9%的PfNLRs定位在白花泡桐18条染色体上,其中62.8%呈簇状分布,23个PfNLRs发生了 10次染色体片段重复事件和1次染色体串联重复事件;PfNLR含激素类和胁迫类元件;miRNA和转录组的关联分析发现泡桐miRNA 与PfNLR之间存在156对靶向关系;大多数 PfNLRs在芽和根中表达;16个PfNLRs在白花泡桐感染植原体前后的表达水平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pf-miRNA482介导的PfNLR181在白花泡桐抗丛枝病中发挥作用,该结果可为解析白花泡桐NLR蛋白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白花泡桐NLR家族植原体miRNA转录组

    肯尼亚拟盘多毛孢几丁质酶基因鉴定及表达分析

    隋文静杨俊聪范世昌李明娇...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重寄生肯尼亚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kenyana)PG52菌株基因组中挖掘几丁质酶基因并分析,通过检测锈孢子诱导不同时间段基因的表达情况筛选重寄生相关几丁质酶基因.结果表明:在PG52中共鉴定到20个GH18家族和1个GH19家族几丁质酶基因,分子量38.0~177.2 kDa,理论pI值范围3.97~9.25;其中7个有信号肽,13个定位在胞外.所有PGChns基因都含有GH18家族或GH19家族保守结构域;与木霉几丁质酶序列聚类分析显示,PG52含有7个sgA、4个sgB、8个sgC、1个sgD几丁质酶基因.锈孢子诱导下共18个几丁质酶基因在转录组中被检测到表达,7个基因在诱导24 h时表达量最高,6个基因在经诱导后持续下调表达,4个基因在诱导72 h时表达量最高.对6个表达量高以及表达倍数高的基因进行RT-qPCR分析,所有基因均出现显著差异表达,并在诱导72 h时表达量最高.经诱导后上调表达的PGChns很可能在PG52菌株重寄生过程中发挥破坏锈孢子壁的作用,需要后续进一步验证.

    拟盘多毛孢几丁质酶重寄生表达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

    滇杨幼苗对镉、锌胁迫的生理响应与耐受性研究

    王艳霞郑武扬侯磊刘楚天...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滇杨幼苗在Cd、Zn单一及复合胁迫下的生长、生理响应与耐受特征,采用土培盆栽的方式开展研究.结果表明:Cd、Zn单一及复合胁迫未显著改变滇杨株高、地径和总生物量,但单-Zn胁迫显著提高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Cd-Zn胁迫显著降低总根长;Zn可改善滇杨的苗木生长质量,Cd可导致滇杨生长变差,而Cd-Zn复合胁迫时生长状况最差.Cd、Zn单一胁迫未显著改变滇杨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Cd-Zn复合胁迫时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但净光合速率和光响应特征参数变化不显著,而Cd单一胁迫时滇杨的Rd和LCP较CK显著增高,Zn单一胁迫时则LSP显著增高.Cd和Cd-Zn胁迫可激发滇杨氧化应激防御系统,使S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MDA和TPh含量无显著变化,Zn胁迫时SOD、CAT、MDA和TPh含量均无显著变化.滇杨幼苗对Cd、Zn单一及复合胁迫表现出耐受性,可作为Cd、Zn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重要候选树种,其综合耐受值为Zn>CK>Cd>Cd-Zn.

    滇杨镉、锌胁迫生长光合生理重金属

    青藏高原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优势乔木氮磷化学计量及重吸收特征研究

    杨丹荔罗辑秦世豪汤素贤...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为对象,研究各演替阶段优势乔木氮(N)、磷(P)化学计量及重吸收效率特征.结果表明:优势乔木鲜叶及凋落叶N、P浓度随演替下降,且鲜叶的N∶P在整个演替序列中总体小于14,表明该演替序列优势乔木的生长主要受N元素限制;优势乔木N、P的重吸收效率在演替中期最高,表明植物较高的生长速率会增加其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优势乔木N、P的重吸收效率与其生长速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的N、P储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树木生长速率(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供给)共同调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模式;优势乔木N重吸收效率与其鲜叶N∶P呈正相关关系,表明植物对N的重吸收过程对维持其体内N:P的平衡有着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原生演替过程中植被对养分的利用机制,可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氮磷比养分重吸收原生演替冰川退缩区

    大春河小流域土壤有效硼和阳离子交换量变化特征研究

    郭锁娜脱云飞张丽娟王倩...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土壤保肥能力和构建合理耕层结构,以云南省昆明市大春河小流域林地、园地、草地、耕地和裸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深度法和等效质量法2种方法共同计算土壤有效硼(EB)储量,Franzluebbers法计算EB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层化率,分析土壤有效硼和阳离子交换量随深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EB含量和储量随深度变化差异显著(P<0.05),林地和园地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草地、耕地和裸地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地EB和CEC层化率SR2大于SR1;土壤CEC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显著增加或降低;阳离子附着于土壤而流失,土壤CEC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有机质(OM)、总氮(TN)、含水率(MC)和容重(BD)对EB和CEC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OM、TN和MC与EB和CEC呈正相关关系,BD与土壤EB和CEC呈负相关关系;林地和园地保肥能力高于草地、耕地和裸地,0~20 cm保肥能力最好;草地、耕地和裸地40~60 cm保肥能力最好.植被覆盖率和土壤侵蚀是影响EB和CEC变化的主要物理因素,OM、TN、MC和BD是影响EB和CEC变化的主要化学因素,需构建合理耕作层,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小流域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养分

    云杉次生林林下植被、枯落物及土壤特征对林分密度的响应

    彭娓张凯杨秀清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80年生云杉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样品收集和实验室浸水实验,运用方差和多重比较等方法分析了不同林分密度云杉次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林下植被物种较匮乏,林分密度越小,灌木层物种越丰富,灌木层以扶芳藤和苎麻为主;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与林分密度关系不明显,草本层的苔草为绝对优势种.枯落物厚度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且3个林分之间无明显差异.中密度时,枯落物生物量、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均为最大,分别为36.56、81.50、31.58 t/hm2.不同林分密度的土壤容重规律为:低密度>高密度>中密度,即中密度林分的平均土壤容重最小,为0.89 g/cm3.总孔隙度表现为:低密度<高密度<中密度.中密度时,土壤层总持水量和土壤层总有效持水量均为最大,分别为3945.61、364.00 t/hm2.因研究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区,该区域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更为重要,建议将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80年生云杉次生林的合理林分密度控制在600~700株/hm2.

    云杉次生林林分密度林下植被枯落物土壤

    基于价值评估的环渤海地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鲁雅兰徐文斌黄执美孟伟庆...
    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环渤海2000-2020年土地利用产品、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生态系统活力指数和InVEST生境质量模型评估环渤海海岸带地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化格局,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生境时空演化进行驱动因子探测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环渤海地区整体生境质量等级处于中等且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大连市、营口市、葫芦岛市和秦皇岛市生境质量较高;2000、2010、2020年环渤海地区生境质量处于中等等级面积占比依次为53%、57.4%、58.3%,等级由低、较低等级转化为中等等级的面积占比较大;2000-2020年环渤海地区生境质量变化主要受气温、高程、降水、路网密度和植被覆盖率等因子的影响,其中降水、气温和高程的影响程度较强,因子交互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两种复合增强结果.研究结果可为海岸带地区生境修复、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环渤海生境质量时空异质性驱动力分析价值评估

    基于MCR和HY模型的莆田市生态廊道构建与优化

    金博闻谢祯柯山耿建伟...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莆田市主城区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方法(MSPA)结合景观连通性分析筛选重要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与重力模型方法,提取研究区潜在生态廊道;同时结合水文分析模型(HY)识别研究区辐射廊道和生态节点,最终构建并优化莆田市生态廊道.结果表明:基于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共识别出14个核心源地;采用MCR与重力模型,共识别出29条廊道,一级廊道7条,二级廊道10条,三级廊道12条;结合水文分析法共识别出205条辐射廊道和53个生态功能节点,包括一级节点5个,二级节点17个,三级节点31个,确定各类型生态修复的关键区域,提取生态节点建设策略.本研究可为莆田市生态廊道构建及生态节点保护时序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廊道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水文分析辐射廊道

    滇中地区元江栲常绿阔叶林天然更新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罗航彭泽喜李小英许彦红...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滇中地区元江栲林为调查对象,采用熵值法对该林分更新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运用Pear-son 相关分析法、建立路径分析模型对其林下更新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6个元江栲常绿阔叶林样地中更新指数达到0.6以上的样地为10个,占比38.5%,其林下天然更新效果一般,但更新树种较为丰富,共18种,隶属于9个科15个属,森林处于缓慢的正向演替自然修复阶段.土壤孔隙度(r=0.848,P<0.01)和含水量(r=0.855,P<0.01)是显著影响林下幼苗(树)更新的因子.林分株数密度和枯落物蓄积对元江栲林下更新具有双重作用,其中林分株数密度对更新指数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002和-0.11;枯落物蓄积对更新指数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238和0.219.各因子对更新指数的影响依次为:土壤孔隙度(0.856)>土壤含水量(0.461)>灌草盖度(0.361)>株数密度(-0.108)>枯落物蓄积(-0.018).在后续经营中,可通过人工疏伐、适当清理枯落物和改善土壤条件等经营方式促进元江栲常绿阔叶林林下天然更新,实现元江栲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经营.

    元江栲天然更新影响因子更新指数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