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赵心愚(兼)

月刊

1004-3926

028-85522071;85522577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4段16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注重民族问题和民族学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体用观视阈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知识体系框架及其理论实践意义

    宋培军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体系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体"与"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一对范畴,考证体用观的古代起源,梳理体用观的近代背离,有助于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恩格斯所说的现代社会主义脉络中的自主知识体系地位及其体用贯通、明体达用品格.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命名来说,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具有标志意义,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则为这次工作布置会议提供了理论主旨框架.习近平文化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丰富思想材料,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在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讲话、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讲话、第三个历史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为代表的一系列文献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自主知识体系.由历史文化、政治文化、文化安全、网络文化、文化润疆等核心概念构成的这一文化知识体系作为理论框架之体,不仅要贯彻落实到实践工作之用中,而且要对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包括中国边疆学构成基础支撑.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关系历史文化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设的历史逻辑与时代成就

    黎雪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设建立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基础上,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这种话语叙事的历史逻辑开端于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形塑于秦汉以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觉醒于各族同胞共御外侮、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典型形象、精神家园、物质发展、目标使命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内涵外延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为推动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设历史逻辑时代成就

    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基于西部12个省市区的考察

    吴锋郑晓琳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文化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县级融媒体作为触达"最后一公里"的媒介平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赋能主体.西部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已从文化、技术、社会三个维度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但仍存在价值赋能深度较浅、融入意识不足、实践路向不明等问题,亟须聚焦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主线,打造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赋能闭环",进而建立既富有民族意蕴又兼具高质量赋能新时期民族地区宣传工作的县级融媒体旗舰队.

    民族地区主流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县级融媒体民族地区宣传工作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热点与趋势展望——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李佳闰余满晖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党的民族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梳理学界相关研究现状,能够推动这一议题实践创新与理论发展.本文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396篇相关文献制作研究图谱,并从文献的外部与内部特征来分析该议题的热点话题与趋势演化.分析发现:该研究热度呈现上升趋势,研究机构分布于民族类高校与研究院,期刊分布于民族学研究期刊,核心作者对该研究领域的贡献率较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民族关系、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共同富裕以及民族工作的关系成为热点话题;现有研究已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概念内涵、生成逻辑、路径探索、经验启示四大研究热点与重点;相关研究经历了研究的启蒙期、概念的探索期以及多视角、多层次研究热点爆发期.以往研究存在应用研究薄弱、缺乏微观机制解读、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未来应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立足于个案研究总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可行路径与经验.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工作CiteSpace文献计量

    城乡融合下民宿产业集群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基于西南地区的多案例分析

    吕宛青余正勇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民宿产业集群作为城乡融合产业载体有助于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文章基于对民宿产业集群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建构,通过羊茸村等西南地区多案例研究,分析民宿产业集群多维度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民宿产业集群作为强有力的城乡融合产业载体,通过规模化、集群化和品牌化等效益使城乡多重要素集聚乡村空间,外引内培优化配置城乡资源要素,联动城乡形成内外发展动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从实践路径维度看,民宿产业集群赋能乡村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丰富化和经济来源多样化;更新优化乡村组织关系,推动乡村组织治理整体优化和社区和谐关系重塑;系统提升乡村功能空间,实现乡村文化价值双创赋能和三生空间系统提升.文章有助于深入认识和把握城乡融合背景下民宿产业集群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内在作用关系,为我国乡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民宿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互促提供指导.

    城乡融合民宿产业集群乡村振兴城乡关系集群效应

    国外高校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类型、行动框架及其特征——基于英、美、日、瑞、德五国的研究

    黄巨臣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从本质上看,高校促进乡村振兴是一种大学与乡村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本文以共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选取英、美、日、瑞、德国家五所高校作为促进乡村建设发展的典型代表,根据各高校参与乡村建设目标和内容的不同,将他们类型化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以及"组织振兴"五种取向的实践模式,并通过行动框架来呈现不同高校参与乡村建设的措施和路径.进而,归纳出国外高校促进乡村振兴的特征:共生单元的地位平等、优势互补与利益耦合;共生模式的一体化共生与对称性互惠共生;共生环境的产业载体、政策引领与文化助力.

    国外高校乡村振兴共生理论实践类型行动框架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景区与社区商户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吴文智邹光勇卢道典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景区与社区商户良性合作是有效激发乡村经营主体活力、培养本地发展能力与价值、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文章通过数理分析、案例研究与深度访谈等方法,基于乡村旅游地不同发展阶段研究景区与社区商户双方的利益协调及可改进区间,以此探究双方合作的阶段性规律及其协调机制.研究主要得出:(1)双方合作共赢,理想均衡结果是平均分配新增收益;(2)双方竞合中由于社区商户信息不对称,景区企业一般占优,但收益分配比率不直接影响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大小;(3)景区新增投入以应对生态环境等外部性问题时有利于促进双方合作,但并不利于总经济绩效.立足良好的企地关系与共同富裕目标,应加强景区与社区基础协议、景区与社区商户动态契约以及加强政府非强制性干预、社区文化建设等.

    共同富裕乡村景区社区商户利益机制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明知"认定

    龙宗智胡佳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他人实施信息网络犯罪的"明知",是帮信罪成立的主观要件,也是司法认定的难点.帮信罪"明知"具有间接性、单向性和预见性的突出特点.根据相关法解释,帮信罪的"明知"应理解为"概括明知",其可能性认识程度应达到"高度盖然性".当前司法实践中对"明知"的证明具有简单化及认定标准过低等倾向.为保证证明质量,"明知"宜主要采取推论的证明方法,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慎用推定方法.具体判定可以采取特征行为判定法、综合认定法和反证排除法.判断标准上,应将"常人"标准与个别性标准相结合.可区别违法犯罪的严重性,在"明知"认定问题上亦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高度盖然性刑事推定综合认定信息网络犯罪间接证据

    集体产权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中的应然表达

    张先贵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晰集体产权主体、明确集体产权改革对象和主要内容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需解决的三个重点问题.为此,立法需在以下问题上达成共识:一是我国《民法典》第262条中的"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集体",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代表,而是集体所有权主体的表达在不同语境下的转换.农民集体或本集体成员集体是政治学术语,在民法语境下,为解决农民集体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组织体难题,就需要进行概念术语的切换,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理解为集体所有权主体.二是本轮集体产权改革的主要对象宜明确为集体经营性资产,农村集体所有权之特殊性决定了其收益的股权配置、流转的法规则设计较为简单,无法与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的股权配置、流转的法规则设计同等而论,无须将其提到本轮集体产权改革层面加以强调.三是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折股量化,其本质是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的股权化设计,这是我国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权配置、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型.明确农民集体资产股权配置和流转的法规则体系,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的重点任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应对上述议题作出积极回应.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集体产权改革股份合作制股权

    我国反极端主义犯罪立法评价与展望

    冉翚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极端主义对恐怖主义的诱发影响使得极端主义犯罪被独立规制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将极端主义犯罪视作恐怖主义犯罪的附属形态,在规制体系上采用融合式立法模式.刑法对极端主义犯罪行为的样态覆盖不足,涉及极端主义犯罪的司法标准模糊,反极端主义犯罪体系构造不足已经开始掣肘对极端主义犯罪的防控.未来要实现《反极端主义公约》的规制目标,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极端主义"定义,立法体系上采用单独型和融合型兼并的模式,实体法上完善"组织参与"和"具体实施"环节的反极端主义罪名,确立极端主义罪与非罪的司法标准,建立反极端主义犯罪的梯级处罚体系等措施是应当要考虑的.

    极端主义犯罪民族主义恐怖主义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