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赵心愚(兼)

月刊

1004-3926

028-85522071;85522577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4段16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注重民族问题和民族学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金融科技、集聚外部性与区域创新——基于空间面板杜宾误差模型的经验分析

    赵丹妮汤子隆
    8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项研究基于2011-2022年城市数据,分析金融科技发展、集聚外部性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相关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对区域创新水平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在叠加了集聚外部性之后,两者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展现了明显的异质性特征:金融科技、马歇尔外部性抑制区域创新,而金融科技、雅各布外部性有助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此外,金融科技和集聚外部性对于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城市群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具有典型的结构性作用.

    金融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区域创新技术创新高质量发展

    并购重组业绩承诺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陆明富耀友福
    10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业绩承诺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21年的样本数据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业绩承诺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非效率投资和财务困境对业绩承诺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起到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民营企业、股权激励较低和公司年龄较大的样本公司中,业绩承诺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更为显著;产品市场竞争促进业绩承诺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负向关系;年报问询函监管抑制业绩承诺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负向关系.文章的研究结论为如何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经验证据与参考.

    并购重组业绩承诺企业高质量发展非效率投资资本市场

    数字金融促进农村共同富裕:作用机理与经验证据

    伍艳
    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农民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群体.数字金融作为农村主要的金融服务方式,在推动农村共同富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探讨数字金融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首先,从富裕度、共同度和高质量发展三个维度,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农村共同富裕水平进行测度;其次,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对农村共同富裕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金融对西部地区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大于中部和东部地区.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金融通过经济增长效应、包容性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促进农村共同富裕,但影响作用存在差异,经济增长效应和包容性效应的促进机制大于技术创新效应.建议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增加数字金融有效供给,通过乡村振兴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此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数字金融农村共同富裕普惠金融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城市绿色发展——政府与公众多元治理的视角

    莫龙炯葛立宇吴梓林
    129-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多元共治环境治理体系变革的新驱动力.从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的视角,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环境治理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和"宽带中国"战略实施不仅显著降低了城市空气污染排放,而且通过事前政府环境治理注意力、事中污染治理投入和事后环保执法力度的路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即数字技术通过政府环境治理行为作用于空气污染防治.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了社会公众对环境关注度,而公众环境关注对数字经济与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协同政府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文章结论为重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环境治理模式提供了经验证据,对于推动政府环境治理和公众环境参与的协同改革具有政策启示.

    数字经济环境治理新发展理念宽带中国低碳经济

    边疆星火: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网络的建立与红色文化的传播(1938-1942年)

    丹娜·巴吾尔江苏婧
    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史料爬梳与实地调研对1938年至1942年间中国共产党以《新疆日报》总社及其分社为主要阵地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网络进行了历史性回顾与分析,研究发现这一宣传网络具有三位一体互嵌式组织结构、辐射全疆的多极化媒体布局等特点.通过对《新疆日报和阗版》以及《新疆日报阿勒泰版》两个典型案例的细致考察,本研究提出这一宣传网络的历史意义与理论价值在于:首先,形成了跨族群、跨语言、跨体系的有机网络,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其次,首创了新疆报纸的多极化、多语种办报模式,为新疆的新闻事业注入了红色文化基因,奠定了解放后少数民族地区党报事业的工作基础;第三,以文艺促宣传,将基层传播拓展为"新闻-文艺-募捐"的传播路径,在抗战大后方创造了一种带有革命性、群众性、文艺性的全新的文化政治.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网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文化

    数字化时代乡村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文化空间建构

    张爱红吴元浩
    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时代,短视频以新兴传播载体的运行形态参与到数字乡村建设中,大量乡村农人以短视频创作者的身份进行乡村空间内容生产活动,多元真挚的乡村图景展示于公众面前.依据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三元辩证分析框架",对乡村短视频内容生产的空间实践过程及其内在机理进行解析,认为乡村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基于物理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的三重空间结构,衍生出了乡村独有的"虚拟文化空间",由此完成了从具身实践、审丑消费、空间纪实到媒介体验、审美消费、空间异质的递阶式空间建构.在交互性的空间体系中,通过保障生产主体的多元化、增强内容生产的深度化、注重视频空间的衍生化等措施,可为乡村短视频的内容生产提供核心驱动力.

    数字乡村乡村短视频乡土文化内容生产空间建构逻辑进路

    论红色基因传播的"情感转向"及其路径建构

    周宣辰
    160-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红色基因传播的"情感转向",旨在通过建构以青年受众情感为本体,以红色基因的情感传播活动为中心的传播范式,实现传承好红色基因的重要任务.借助情感的媒介化、情感叙事的张力释放和情感认同的内在驱动,红色基因传播的"情感转向"具有唤起红色记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身份认同的突出效能.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软性渗透、传播"泛情绪化"风险和情感效用工具化的现实困境.为此,应当从内容、主体、方式三个维度,实现红色基因传播"情感转向"的路径建构,强化效能、防范风险,使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

    红色基因共情传播情感转向路径建构

    隋唐五代西域题材文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书写

    李世忠
    16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隋唐五代西域题材文献文类众多、数量庞大,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民族平等、天下一统观的书写,对西域各民族认知、认同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的书写,对西域与中原各民族文化融合史的书写,及对中央王朝西域社会治理中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书写等.此期西域文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历史上民族文化根脉中和谐共融思想的传承;二是隋唐时期各民族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社会现实之影响;三是时代心声的作用.研究隋唐五代西域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书写,不仅可为揭示该时期中华大地各民族血肉联系提供鲜活材料,同时也可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思想柱石与历史依据.

    隋唐五代西域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

    共同记忆塑造与清王朝"中国认同"建构

    崔欣
    174-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记忆在特定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中产生,存在于叙事和学习等社会互动中,历史记忆蕴含着国家、民族的政治文化体验和共同情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赖以形成的根基.清朝统治者在将清王朝凝聚成地理的、政治的、文化的共同体并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中,把自己理解为一个涵盖全体(即"中国")的身份认同的一部分,继承并发展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认同"意识,接受、吸纳域内以汉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文化,穿越和打破王朝内各族群文化界限,整合王朝历史记忆,完成清王朝"中国认同"的内涵建构.因此,阐释清朝历史上各民族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现象,探索"中国"作为"国家"的独特生长方式,总结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动因和方式、类型与规律,这对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清王朝大一统历史记忆中国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

    数字技术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的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基于31个城市政务热线案例的组态分析

    杜天翔颜德如
    181-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务热线是政民互动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技术治理平台.基于TOE理论框架,以我国31个城市政务热线为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技术、组织与环境等条件对政务热线服务质量的组态效应及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政务热线服务质量受到技术、组织与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单一要素并未构成高水平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2.技术、组织和环境条件具有"多重并发"的特点,存在政务热线高水平服务质量的五条路径,可归纳为三种组态类型进行解读,分别为"技术-环境型""组织-环境型"与"要素联动型".地方政府应立足"市域"实际情况,在秉持因地制宜方针的基础上,加强技术管理能力,完善组织机构设计,促进公众积极参与,以实现政务热线服务质量优化,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市域社会治理.

    政务热线技术赋能数字治理市域社会治理组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