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赵心愚(兼)

月刊

1004-3926

028-85522071;85522577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4段16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注重民族问题和民族学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研究

    李静黄艳钦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动态过程,有其特定的现实逻辑和工作机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就是要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其心理机制的活动过程由三个步骤组成,即在集体潜意识层级通过认知认同来进行信息编码获取、存储与积累,在归属性意识层级通过觉知觉悟来进行信息编码甄别、加工与提取,在聚合性意识层级通过共识共享来进行信息编码输出、交换与使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步骤紧密相连、循环往复、互相影响,形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信息编码由输入到输出过程的有效闭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回路.解析该过程中各步骤的活动规律和相互关系,探索其心理机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机制信息编码

    双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代际传递与代际反哺

    管健陈兰双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向代际传递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社会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代际反哺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理路.正向代际传递通过榜样学习、交流相通和满足基本心理需求影响子代的文化认同与共同体认同;代际反哺是子代对亲代的反向影响,亲代通过对子代能动性感知、信息评估以及亲子关系目标赋能过程进行意义建构,形成逆向反哺助推.正向代际传递和代际反哺同样具有时期差异和效应差异,双向传递路径相辅相成、动态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代际传递双向路径.由此,进一步研究应基于共享文化符号,关注有效提升代际反哺效应的策略,确保自下而上精准化铸牢共同体认同感,并通过动态纵向追踪构建双向代际传递的良性回路.

    代际传递代际反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向代际传递

    抗战时期党报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建构——以《新中华报》为对象的考察

    张保军杨凤城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党报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建构是推进抗日救国工作取得进展的关键力量之一.《新中华报》作为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承担了抗日救国宣传的重任.《新中华报》通过凝聚社会共识,构筑中华民族认知共同体;通过号召共赴国难,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通过坚持守土有责,构筑中华民族责任共同体;通过维系精神纽带,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新中华报》以其系统全面的宣传报道基本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构,在推进抗日救国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和公共话语权.

    抗战时期《新中华报》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

    汉代辞赋之铺采与写志——色彩与情感

    赵曦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图像学中的色彩和情感与汉代辞赋中"铺采""写志"相结合,借助同时期美术作品的色彩构成和色彩美学原理,对《楚辞》色彩语言的三大色彩基调与情感的寄托、汉代辞赋色彩语言的色彩构成和与之对应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行较为全面地分析,认为汉代辞赋在先秦《诗经》《楚辞》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高明度、高纯度"五采"和中华"五色"的摹仿和表现性特征,以传达大一统多民族汉王朝时期文学作品所承载的家国意识的责任、个人情怀和升仙等观念,这不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色彩与情感的表达产生巨大影响,而且是中华色彩基因谱系和民族心理情感特征形成的关键.

    色彩情感汉赋铺采写志

    两汉甲胄服饰的交融、演进与发展——基于文物信息的甲胄数字可视档案建构路径

    刘晏祯束霞平张蓓蓓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甲胄体现着汉代高超的社会生产技术.在已被发掘的汉代甲胄文物中,西汉时期的铁质甲胄文物极具典型性.目前,西汉甲胄文物面临残损严重、难以保存等现状,而对该文物进行信息可视化数字档案建设则是记录、保存、研究汉代甲胄文物合理有效的路径之一.本文从地理信息可视化及文物的时空演进关系角度出发,通过对甲胄文物信息解构与著录、档案信息可视化编目设计、数字档案运营及维护架构三方面探寻西汉甲胄数字档案的建构路径,并为汉代甲胄文物的时空演进关系、甲胄文物的数字信息保存与转化、提供更加科学多元的建构路径与研究方法.

    数字档案信息可视化汉代甲胄汉代军戎服饰汉代兵器

    身份·仪式·信仰:楚"灵"谱系书写与楚文化

    陈琳汤洪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楚辞》之"灵",所见57处,涉及诗文33篇."灵"字的大量出现,暗示其与楚文化之间存在重要关联.楚"灵"作为楚文化的有效载体,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具体表现在祭祀过程中对楚"灵"身份与职级的严格划分,楚"灵"所选祭仪的精致性与科学性,楚"灵"所吟诵词与今之苗族巫师咒语的相似性,楚"灵"所奏祭祀歌舞集理性克制与感性娱神功能于一体的复杂性,以及楚"灵"所承载的楚地先民的登霞信仰等方面,呈现出递进式的文化谱系.对《楚辞》"灵"字进行系统且多方位的文化释读,不仅有助于溯清楚"灵"身份问题,使楚"灵"谱系得以具象化,更能管窥《楚辞》文本背后的文化渊源与创作动因.

    《楚辞》身份仪式信仰

    慈孝文化融入家庭养老的民法实践逻辑及展开

    袁文全肖仕刚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法典》将慈孝文化基因注入家庭抚养、赡养、监护、扶助、临时救助等制度中,刻印了家庭奉养传统的法意烙印,以保障家庭成员"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口老龄化时代,家庭成员主动承担家庭养老责任的内在动力不足,《民法典》强调家庭成员"敬老爱幼,互相帮助".家庭成员中女性参与家庭赡养责任分担及近亲属间"守望相助"的互助共济、国家提供临时照料与监护义务的私法肯定,以及被赡养人意定养老尊重和"以房养老"、意定监护等自助养老的制度创新,贡献了新时代民事法律解决家庭养老的中国方案.遵循公序良俗原则,对被赡养人"养身""养心"的竭力赡养,意在亲代、子代间"慈""孝""悌"的"反哺"与"回馈",映射了中国民法的时代价值诉求和民族精神特质."赡养纷争"的家事司法正义实现,以被赡养人合法权益保护为指引,彰显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人文主义"和"民本思想".《民法典》对家庭养老责任分配与承担的制度安排,旨在通过情、理、法的平衡促进家庭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增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基础.

    民法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父慈子孝家庭养老请求权司法能动

    政府数据开放的行政诉讼制度逻辑及规范构建

    夏艾明郭延军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数据开放中,行政机关兼任数据处理者、数据开放者和数据监督者的多重角色,与数据提供者和数据使用人形成了多元行政法律关系.《数据安全法》第52条第1款"造成损害只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难以实现解决行政争议和救济公法权利的目的,因此需要从保护主观权利和维护客观法秩序两个维度来构建行政诉讼制度.行政私益诉讼中,遭受损害的数据提供者享有主观公权利,符合《行政诉讼法》第25条确定的"利害关系"标准,具有原告资格.人民法院可以职权法定、比例原则作为合法性审查的标准,并适当参照技术标准.行政公益诉讼中,应当明确公益诉讼的启动要件,充分发挥诉前程序的功能,以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政府数据数据开放行政私益诉讼主观公权利行政公益诉讼

    罪错未成年人专门教育制度的深化路向

    梅锦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修订后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废除了收容教养和移送工读学校的规定,对相关的罪错未成年人代之以接受专门教育.专门教育制度,体现了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防治的新理念,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但该制度在教育范围、申请权主体、评估方式和矫治内容上尚存有不足.对此,应当秉持"父爱主义"和"最小伤害原则"的理念,对专门教育制度进行完善.有必要将实施一般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纳入到自愿接受专门教育的范畴,并且赋予基层组织对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移送专门学校的请求权;在具体的矫治教育过程中,需要明确引入人身危险性评估制度,并以人身危险状况来对罪错未成年人进行分级分类矫治;同时,应当以劳动教育作为矫治工作的核心手段加以开展.

    罪错未成年人矫治教育人身危险性劳动教育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喻彪杨刚
    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助力创新效率提升;影响渠道检验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创新效率的潜在路径在于缓解融资约束、升级人力资本以及促进知识溢出;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效率提升效应在CEO具有研发背景的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高科技行业中更明显.拓展性分析还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在提升创新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创新质量.研究结论揭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创新效率的作用路径与边界,对于充分发挥企业数字化转型效能,增强企业实质性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数字化转型创新效率融资约束人力资本数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