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赵心愚(兼)

月刊

1004-3926

028-85522071;85522577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4段16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注重民族问题和民族学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口高质量发展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效应研究——基于新型人口红利视角

    何雄浪王诗语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新型人口红利视角,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全国 272 个城市 2010-2020 年的面板数据就人口高质量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直接与间接影响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的高质量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在处理了内生性问题以及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调节效应表明,人口流动有利于增强人口高质量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空间溢出效应表明,人口高质量发展对地理距离邻近城市的经济韧性产生了虹吸效应;城市异质性分析表明,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更有利于从人口高质量发展中获益;人口流动在工资水平较高的城市中有正向调节作用,在工资水平较低的城市中则有相反作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存在明显的城市异质性特征.

    人口高质量发展城市经济韧性新型人口红利人口流动中国式现代化

    金融强国建设水平测度、区域差距及时空收敛性研究

    靳丽李克强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立足金融市场化、金融国际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三个维度,构建金融强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筛选2013-2022 年30 个省份数据,以熵值法测度金融强国建设水平,并结合多重方法,解析金融强国建设水平区域差距和时空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金融强国建设水平表现出攀升态势,且呈现出"东部高,中、西部次之,东北最低"特征.相较于金融市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金融国际化指数增长速度有待提升.金融强国建设水平整体区域差距表现出不断减小态势;区域间差距是金融强国建设水平整体区域差距的最主要来源.2018 年之后金融强国建设水平表现出显著时空收敛特点,且收敛速度较快.由此,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制、推动金融业国际协作、制定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策略的建议,以此加速金融强国建设进程.

    金融强国金融国际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金融市场化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数字中国战略对科技型新创企业高端颠覆性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分析

    梁明伟
    117-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科技型新创企业积极推进高端颠覆性创新的进程中,数字中国战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切入点,基于我国 2012-2022 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科技型新创企业高端颠覆性创新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显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显著推进科技型新创企业高端颠覆性创新质效提升,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促进作用依然显著.进一步机制分析证实,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通过促进创新要素配置、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两种方式,推动科技型新创企业高端颠覆性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非国有、高技术型、吸收能力强及技术密集型的科技型新创企业高端颠覆性创新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据此,应强化数字中国战略关键作用、发挥创新要素配置作用,营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良好生态,以提高数字中国战略实施的政策效果.

    数字中国战略科技型新创企业高端颠覆性创新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数字经济

    生成式AI时代交互范式与人机关系的重构——从图形控件交互到自然交互

    喻国明苏健威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流行推动了自然交互范式的勃兴,该范式允许用户使用自然语言与人工智能展开多轮对话以满足用户需求.人机交互范式的变革是由技术革新作为内因以及社会需求转向作为外因所驱动的.自然交互范式具有三大特征,其一是人类调度机器的粒度加细,其二是人机交互的信息通量加大,其三是自然交互更加符合人类直觉.自然交互范式将驱动人机关系的深刻变革,首先自然交互将加深技术具身关系,促进机器与人类身心的融合;其次自然交互将驱动社会信息传播生态中机器超越"分发把关"演化为"价值把关";最后自然交互将促进机器智能的涌现,从而使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呈现出双向发展的特征.

    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自然交互人机关系

    海量信息下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的心理机制初探

    张铮刘晨旭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的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很多用户会在社交媒体上不断积累和保存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料,以备日后翻阅或使用,但过多的内容积累也会让用户产生心理压力和混乱,这样的现象被称为"数字囤积".数字囤积由信息特质因素与个体心理因素共同所致,社交媒体的信息庞杂且存在不确定性,用户会对信息错失产生焦虑,通过大量囤积来获得心理安全感;社交媒体上数字内容的收集成本和存储成本低,方便了用户通过数字囤积获得对更多内容的心理所有权;数字囤积的内容有痕迹价值,是自我的延伸,用户对其有着强烈的情感依恋.但过量的数字囤积会导致信息过载和信息耗散焦虑,用户需要通过数字"断舍离"的方式形成对过度数字囤积所致心理压力的抵抗.

    数字囤积社交媒体数字内容心理机制

    泛化无界与"物的空洞"?媒介物质性研究的现实表征、挑战与再反思

    蒋晓丽钟棣冰侯明希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90 年代,西方学术界从不同侧面发起了媒介研究的物质性转向,对国内传播学研究产生深刻影响.当前,自然之物与元素媒介、平台与基础设施、身体与具身传播、媒介与地理空间成为媒介物质性研究的主要阵地,其不仅丰富了传播研究的学术想象力,也对经典传播学本体论提出了挑战.不过,媒介物质性研究依然存在"泛化无界"以及"物的空洞"等严峻问题.这启示我们,未来对媒介物质性的考察应该将其放置在"关系"中进行,并由此挖掘媒介物的中介化作用,进而发现其在新闻研究、传播政治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同时,本土学者也要不断创新研究方法,挖掘更多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进入媒介物质性研究领域,从而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更多本土化思路.

    媒介物物质性传播学本体论媒介研究

    现代白族作家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

    龙珊杨芳园
    151-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白族作家文学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以兼容并蓄的格局气象和守正创新的精神风貌,与同时代主流文学同频共振,折射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进程.从现代白族作家文学的民族性特征、现代性民族国家叙事实践和对中华文化深度认同的维度,探赜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的意蕴和所指,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艺术力量和精神滋养.

    现代白族作家文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性民族国家叙事中华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典籍英译中的彰显

    沈晓华
    158-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典籍英译不仅仅是一种文本翻译行为,更是一项民族外宣工作,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成为民族典籍英译工作的主线.在民族典籍英译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对外传达和全面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升和凝聚海外华人的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典籍译者在对外传播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典籍英译的内生动力,可在价值维度、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持续推动民族典籍英译工作,尤其在实践维度可形成民族典籍英译的实践系统,提升民族典籍英译效果.围绕该实践系统,民族典籍英译可从翻译模式、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三个层面分别采用"以我为主""文化传真"和"深度翻译"的路径,进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翻译目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典籍英译民族外宣工作

    近百年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新文学作品及其经典化机制

    王艳华张志平
    16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学语文教科书是每一个入学青年都要阅读的文学传媒,为新文学作品的传播和经典化提供了一个强势平台.受主流意识、新文学发展阶段、教科书编选制度、文化风尚等因素的影响,1917-1927 年、1928-1949年、1950-1985 年、1986-2015 年四个时期产生的教科书新文学经典不同,经典化原因各异.结合教科书编选原理,分析四个时期教科书新文学经典化特点,能够发现影响教科书新文学经典化的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建构出教科书新文学经典化机制.

    中学语文教科书新文学经典影响因素经典化机制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生成、创新特质与实践价值

    程静
    174-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承续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正反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发展.以发展战略为牵引,以土地制度创新为基础,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为重点,以农业生态化发展为方向,开辟了一条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极大提升了中国农业发展水平,开辟了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新道路,为世界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

    农业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土地制度机械化合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