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李明

月刊

1673-9868

liaokun@swu.edu.cn

023-68252540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0年版于2010年12月出版,在该引证报告中,《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总被引频次为1817,影响因子为0.710,综合评价总分为73.5分,在该引证报告发布的1946种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综合排名第85名,在综合大学学报类期刊中综合排名第1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苦荞种质资源芦丁含量与SSR标记关联分析

    吴怡超李晓瑜何星星岳林清...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芦丁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强化血管、抗氧化等生物活性.苦荞籽粒富含芦丁,是重要的药食兼用作物.了解和研究苦荞芦丁含量的遗传规律,开发与苦荞籽粒芦丁含量相关的分子标记对选育高芦丁苦荞种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 263 个苦荞种质资源为材料,检测并统计分析芦丁含量,263 个种质籽粒芦丁含量的变幅为0.46%~1.43%,变异系数为 21.64%,利用实验室已有的 77 对 SSR标记检测结果,聚类分析将 263 份苦荞资源分为 3 个类群,群体结构分析将 263 份种质划分为 3 个亚群.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说明材料间亲缘关系较远,对关联分析影响较小.GLM和 MLM模型的p 值 QQ plot图显示两个模型都适用于 263 份苦荞资源的芦丁关联分析,结果表明:TatG0085,TatG0131,TatG0155,TatG0156,TatG0164,TatG0187,TatG0188,S6763,SWU_Ft029,SWU_Ft177,SWU_Ft394,SWU_Ft420 这 12 对 SSR标记与苦荞芦丁含量显著关联,其中 TatG0164 和 SWU_Ft394 在两个模型中均与芦丁含量呈显著性关联,与前人研究相比,8 个标记可能存在一因多效的功能.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芦丁苦荞种质资源及苦荞芦丁含量重要功能基因挖掘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苦荞关联分析芦丁含量SSR标记

    不同种植模式对重庆荞麦产量和发育的影响

    张瑞丰张智勇陶建波王艺钢...
    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荞麦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保健作用.近年来,荞麦在重庆地区广泛种植,但其与不同作物轮作的种植模式对荞麦生长和生物特性的影响鲜有报道.本试验以荞麦-大豆轮作(A1)、荞麦连作(A2)和荞麦-小麦轮作(A3)为主区处理,以酉荞 2 号(YQ2,B1)、乌克兰大粒荞(W,B2)、酉荞 1 号(YQ1,B3)和九江苦荞(J,B4)4 种不同荞麦品种为裂区处理,在重庆市北碚区进行了为期 3 年的定位试验,以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荞麦产量构成、植株形态和根系指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为:① 荞麦-大豆轮作下荞麦籽粒产量高于荞麦-小麦轮作处理,高于荞麦连作处理,且轮作使荞麦的单株粒数增加,单株粒重增大,千粒重也随之增加.② 同一生育时期,各荞麦品种在轮作模式下荞麦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获得最大值.相比于连作,轮作促进荞麦的增高、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的增加.③ 荞麦轮作处理下的根系生物量的积累速率、根平均直径、总根长、总根体积、总根表面积和根尖数均高于连作处理,且在荞麦-大豆轮作下能获得最大值.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荞麦-大豆轮作模式有利于促进荞麦生长,提高荞麦产量,适合在重庆地区推广.

    荞麦种植模式轮作连作生长发育产量

    硅肥和纳米土墒材料配施对苦荞倒伏的影响

    陶建波伍浩天王艺钢张瑞丰...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硅为地壳中含量第二丰富的元素,其作为肥料施用,对农作物增产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选取苦荞品种酉荞一号作为试验材料,于 2019 年与 2020 年进行重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 4 个硅肥水平,0(A1)、30 kg/hm2(A2)、60 kg/hm2(A3)和 90 kg/hm2(A4)以及 3 个纳米土墒材料水平,0(B1)、75 kg/hm2(B2)和 150 kg/hm2(B3).通过配施不同水平的硅肥和纳米土墒材料,研究其对苦荞倒伏表现、产量及茎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合理配施硅肥和纳米土墒材料可以延后倒伏时期,明显降低苦荞倒伏率和倒伏级别;② 施用硅肥和纳米土墒材料可以显著提高苦荞的产量,并且配施硅肥与纳米土墒材料的处理产量提升更为显著,与对照 A1 B1 相比,A3 B2 处理产量提高了 109.82%;③ 施用硅肥和纳米土墒材料可以提高苦荞茎秆抗折力,显著降低倒伏指数,提高茎秆强度,并且配施硅肥与纳米土墒材料的效果更为显著且稳定;④ 施用硅肥和纳米土墒材料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苦荞重心高、第二节间长度、株高和增加第二节间直径、茎壁厚度、节间充实度,且配施硅肥与纳米土墒材料效果更优;⑤ 硅肥和纳米土墒材料适当单施或者两者配施有利于苦荞茎秆中硅、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的积累,从而增强茎秆韧性,降低倒伏的发生,且配施硅肥与纳米土墒材料提升效果优于单施.本试验条件下,配施 60 kg/hm2 硅肥与 75 kg/hm2 纳米土墒材料效果最佳,能够有效优化苦荞的茎秆结构,降低倒伏的发生,提高苦荞产量.

    苦荞倒伏硅肥纳米土墒材料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的荞麦产量估测研究

    徐鑫郝瑶唐恬方小梅...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荞麦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兼用作物,传统的产量估测方法往往耗时长且效率较低.无人机多光谱技术可以快速获取植被信息,提高产量估测的效率.以无人机搭载高光谱仪作为遥感技术平台,利用 4 个荞麦品种 3 个不同生育时期的多光谱图像,建立了估算荞麦产量的监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发育苗期作物指数和作物实测产量的相关性均较高,苗期的NDI以及VARI与甜荞 2 号实测产量的相关性最高.综合考虑,选择苗期建模,甜荞选择作物指数 VARI,建立的监测模型(y=1.269 4 x+0.351,R2 =0.675)最佳;苦荞选择作物指数GNDVI,建立的监测模型(y=6.545 9 x-1.604,R2 =0.567)最佳.该模型可为荞麦产量遥感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无人机多光谱作物指数荞麦产量模型

    基于RUSLE的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谭永滨谢剑亮冉江华王毓乾...
    4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侵蚀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也是全球水土流失研究的重要内容.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模型估算 2000-2019 年间 5 个时期研究区的土壤侵蚀强度,并分析各影响因子及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研究区内地形因子对土壤侵蚀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流域内降雨侵蚀因子R均值介于 9 549~15 371(MJ·mm)/(hm2·h·a)之间,土壤可蚀性因子K均值为 0.029 22(t·km2·h)/(km2·MJ·mm),坡长坡度因子LS 均值为 3.91,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 均值介于0.081~0.094 之间,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 均值介于 0.378 1~0.387 0 之间;② 鄱阳湖流域 5 个年度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 882.10,1 244.32,1 463.72,964.82,794.74 t/(km2·a),流域内整体属于轻度侵蚀等级,土壤侵蚀状况在 2015 年、2019 年得到很大好转;③ 研究区内土壤侵蚀强度在海拔及坡向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100,200)m区域是海拔 900 m以下土壤侵蚀强度最高的区域,在 900 m以上地区,侵蚀强度随海拔升高急剧增加,流域内朝向偏东北区域的土壤侵蚀强度大于朝向偏西南区域.总体上,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应重点关注极强烈及剧烈侵蚀地区、平原与丘陵交界地区、高海拔地区,应加强对朝向偏东北方向区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

    RUSLE模型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

    基于多目标重金属元素低积累大豆品种筛选

    柴冠群王丽刘桂华蒋亚...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适宜黔西北地区多目标重金属元素低积累的大豆品种,明确不同品种大豆籽粒重金属积累能力的差异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作用效应,以黔西北主栽的 9 个大豆品种为研究对象,在 L,Y 两地不同土壤环境种植,测定各品种大豆籽粒产量与镉(Cd)、砷(As)、铅(Pb)、铬(Cr)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环境效应对大豆籽粒产量影响不显著,在 L,Y两地不同环境种植同一大豆品种,其产量稳定性较好;大豆籽粒 Cd,As,Pb,Cr质量分数均受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极显著影响;大豆籽粒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Cd,As,Pb,Cr,9 个品种大豆籽粒重金属质量分数均为安全水平;根据大豆不同品种对同一重金属元素的积累差异,可筛选出重金属低积累品种,'理想M-7'在不同环境下具有稳定性,为Cd,As,Pb,Cr复合低积累大豆品种,且其产量可达 2 768.1~2 911.9 kg/hm2.因此,9 个大豆品种均可作为黔西北 Cd污染区的推荐品种,其中,'理想M-7'可作为 Cd,As,Pb,Cr复合低积累大豆品种推荐.

    大豆基因型环境效应黔西北重金属

    结球甘蓝黑腐病抗性评价及鉴定方法比较研究

    刘霄芸杨志强朱运彭奥...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腐病是由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引起的细菌性病害,是为害结球甘蓝的产量与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尽管黑腐病的病原菌有多个生理小种,但是世界上黑腐病的发生主要是由Xcc1 和Xcc4 引起的,而甘蓝中抗Xcc1 和Xcc4 的种质资源相对较少.为了明确重庆地区的黑腐病病原菌,筛选抗黑腐病的甘蓝种质,本研究首先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鉴定重庆地区病原菌,然后采用离体整叶喷雾接种法评价 30 份甘蓝资源的抗病性,对筛选出的抗病种质采用离体叶片打孔喷雾法和滴接法复检,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鉴定.结果发现,重庆地区黑腐菌为Xcc1 生理小种;离体整叶喷雾接种法接种 16 d 后,1 份甘蓝材料(S18)表现为抗病,6 份为耐病(S18S,S232,S23 S,165,167,169);相比离体叶片打孔喷雾法,打孔滴接法能更准确区分抗病材料(S18)和耐病材料(S232);抗病材料(S18)和耐病材料(S232)均不含来自埃塞俄比亚芥抗黑腐病标记,但是它们同时具有 BR6-InDel 分子标记.该研究结果确定了重庆地区黑腐病病原菌生理小种为Xcc1,筛选出了抗该生理小种的甘蓝种质,明确了快速鉴定黑腐病抗性的方法,可为甘蓝抗黑腐病的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撑.

    甘蓝黑腐病生理小种Xcc1抗病性鉴定方法

    毕节地区6个绵羊品种FecB基因微卫星座位多态性研究

    宋德荣吴瑛林如涛单春兰...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FecB(Fecundity Booroola)是羊繁殖性状的主效基因,该文旨在探讨贵州毕节地区 6 个绵羊品种FecB 基因微卫星座位多态性及与湖羊和威宁绵羊杂交品系繁殖性状的相关性.首先采集 6 个品种绵羊血浆,提取基因组DNA,选择位于FecB 基因中的 6 个微卫星座位,设计引物,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微卫星基因序列,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技术施以微卫星分型.比较各组之间FecB 微卫星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并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6 对微卫星引物均能在 6 个羊群组中稳定扩增.微卫星座位LSCV043,BMS2508,300U,GC101,Bulge5和471U均能检测到 3~6 个等位基因.其中等位基因 114 bp 在微卫星座位 LSCV043 中频率最高;等位基因162 bp在微卫星BMS2508 中频率最高;等位基因 164 bp 在微卫星座位 300U中频率最高;等位基因 200 bp 在微卫星座位GC101 中频率;等位基因 136 bp 在微卫星座位 Bulge5 中频率最高;等位基因 200 bp 在微卫星座位471U中频率最高.多态信息含量(PIC)结果显示:300U,GC101 两个微卫星座位在各组羊群中均属于高度多态水平(PIC>0.5),而471U座位在各组羊群中均为中度和低度多态基因座.微卫星座位 300U 在湖羊与威宁绵羊杂交品系中等位基因数为 5 个,其中基因型 148/160 bp 对应的最小二乘平均值最高,达到了 1.81 只;微卫星座位GC101 基因型 200/238 bp对应的最小二乘平均值最高,达到了 1.74 只,可用于高繁绵羊的初步辅助选择.

    绵羊FecB微卫星繁殖性状

    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及影响因素组态研究

    刘晓雨杨庆媛刘燕张猛...
    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部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但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如何促进其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已成为热点研究内容.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入手,构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局部协调发展测度模型、障碍度模型、定性比较分析(QCA)等方法对 2005-2020 年长江经济带 110 个城市的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进行组态分析.结果表明:① 从整体变化趋势来看,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提升趋势,除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系统,其余 4 个子系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② 2005-2020 年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类型的空间分布呈现由"屋脊式"向"组团式"发展.③ 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形成路径共有 5 条,分别为经济主导下的多元驱动型、经济科技助力下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三驱型、生态环境单驱型、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双驱型以及人民生活与基础设施双驱型.

    区域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定性比较分析方法长江经济带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发展: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周利平左缘缘
    9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发展对于加快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重构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法、σ收敛法和空间β收敛法,探究 2010-2019 年中国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动态演变轨迹、地区差异性来源和收敛效应.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度存在逐年递增趋势,呈现"高耦合度—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低耦合协调度"的特征,还具有"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大多数省份耦合协调类型都有向更高阶段跃升的态势;除中部地区核密度曲线带宽扩大外,其余地区都出现"曲线右移,宽度收窄,拖尾现象不显著"的特点;地区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地区内差距次之,超变密度最小;全国及 4 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都存在显著的σ收敛和空间β收敛趋势.据此,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动态演进地区差异收敛效应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Kernel密度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