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农业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李跃建

双月刊

1001-4829

Jxuebao@sina.com

028-84504004

610066

成都市外东沙河大桥侧

西南农业学报/Journal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和重庆六省市农科院、所,共同举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牧业各个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区域综合开发和软科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专题论文、研究简报、学科进展述评等文章。本刊立足于大西南、面向全国、分学科地、及时地、有见地反映西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新成果、前沿动态,以推动农业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发展。本刊热忱欢迎全国农业工作者投搞,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若尔盖国家自然公园四川片区不同生境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郭静微魏真真代英王毛...
    1581-1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若尔盖国家自然公园四川片区不同生境下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方法]以若尔盖国家公园四川片区不同生境下的5种土壤(沼泽土、亚高山草甸土、草甸土、褐土和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并讨论土壤理化性质与菌群结构的关系.[结果]①在土壤细菌分类研究中,共鉴定出36个门,其中优势菌群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②在不同土壤细菌α-多样性分析中,亚高山草甸土(YGS)的Chao1、Observed Species、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为最高,表明该土壤中细菌群落数量和多样性最高.③在不同土壤细菌β-多样性分析中,褐土(HT)、沼泽土(ZZT)、亚高山草甸土(YGS)以及风沙土(ST)相互高度重叠,表明该地区这4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相似,而草甸土(CD)土壤细菌群落具有显著差异(P<0.05).④对不同生境的RDA冗余分析中,放线菌门与土壤pH呈正相关;变形菌门与土壤pH和全钾(TK)呈正相关;厚壁菌门与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和含水量(MC)显著正相关.[结论]本研究揭示了若尔盖自然公园四川片区不同生境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及这些差异与环境因子的强相关性.该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理解,而且为土壤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若尔盖国家公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高通量测序

    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植被生物量和养分的动态变化

    林伟山张琳向雪梅冯廷旭...
    1590-1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地植被-土壤系统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以利于草地适应性管理和开展草地生态修复相关工作.[方法]以中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于2020-2022年的7、8和9月持续观测高寒草甸植被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植被(地上部和根系)和土壤(0~15和15~30 cm)全氮、铵态氮、硝态氮、速效氮、有机碳、全磷和全钾含量.植被生物量、植被养分和土壤养分在不同月份间的动态变化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月份间植被生物量存在显著的递增趋势(2021年除外)(P<0.05,下同),整体表现为9月最大,地上生物量最大值分别为74.58和72.80 g/m2,根系生物量最大值分别为39.82和57.32 g/m2.植被(地上部和根系)和土壤(0~15和15~30 cm)养分含量存在显著的月际动态,具体表现为8月达到最大值.植被生物量与植被地上部和根系的全氮含量显著相关,与土壤0~15和15~3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高寒草甸植被(地上部和根系)养分与土壤(0~15和15~30 cm 土层)养分在8月达到峰值.研究结果可为高寒草甸养分管理领域学者凝练科学问题提供参考.

    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草地养分含量土壤理化性质

    基于MaxEnt模型的细尤犀金龟在中国的适生分布区预测

    张鸿辉舒旭余新林朱恩骄...
    1601-1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濒危物种细尤犀金龟适生区进行预测,为其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地理分布记录和环境变量数据,采用MaxEnt模型,利用27个有效分布点和19个环境因子,借助ArcGIS软件模拟细尤犀金龟在中国当前气候条件和未来(2050s,2070s)RCP2.6与RCP8.5此2种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分布区,并筛选出影响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对19个环境因子采用MaxEnt模型进行10次重复运算,计算出AUC值为0.986,表明MaxEnt模型精度高,同时去除掉贡献率和置换重要值较低的环境因子.采用MaxEnt模型中的"刀切法"筛选得到6个环境因子并进行分析,最终根据贡献率得出影响细尤犀金龟潜在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前4位依次为温度季节性(BIO4,53.7%)、最热季度的降水(BIO18,13.5%)、年降水量(BIO12,12.2%)和等温性(BIO3,11.8%).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细尤犀金龟高适生区主要位于云南南部、西藏南部区域以及台湾中部零星区域.在2050年RCP2.6与2070年RCP8.5排放情景下,高适生区面积在台湾、云南和西藏部分地区虽有小幅度增加,但其它排放情景下的面积均有所减少.[结论]温度季节性、最热季度的降水、年降水量、等温性、最冷月份的最低温度和年温差是影响细尤犀金龟在中国潜在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细尤犀金龟适生区的预测结果与其当前在中国的实际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但由于栖息地丧失、破碎化、退化以及生境的严重破坏,其未来的实际适生分布区存在进一步缩小和破碎化的趋势,濒危物种细尤犀金龟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细尤犀金龟潜在适生区濒危MaxEntArcGIS

    感染LM小鼠巨噬细胞外泌体的转录组测序及差异表达miRNA特征分析

    李能秀焦健左雨霏马忠梅...
    1611-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离和鉴定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小鼠巨噬细胞外泌体(Exosomes,Exos)并分析其miRNA表达谱,为揭示巨噬细胞Exos miRNA在LM感染中的调控机制奠定研究基础.[方法]以未感染LM的巨噬细胞为对照组,感染LM的巨噬细胞为试验组,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提取巨噬细胞上清中的Exos,通过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追踪技术和Western blot对Exos形态、大小及表面标志分子特征进行鉴定.利用Illumina SE50测序平台对2组巨噬细胞Exos miRNA进行Small RNA-seq测序,筛选出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使用Targetscan、miRDB和miRWalk数据库对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预测,并对差异miRNA靶基因进行GO和KEGG-Pathway功能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绘制前20位Hub基因的miRNA-mRNA调控网络图.[结果]Exos直径为30~150 nm,具有典型的双层膜结构,Exos表面标志分子CD9、CD63和TSG101呈阳性表达.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Exos中共筛选出9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显著下调基因8个(mmu-miR-7a-5p、mmu-miR-365-2-5p、mmu-miR-122-5p、mmu-miR-122b-3p、mmu-let-7i-5p、mmu-miR-151-3p、mmu-miR-182-5p 和 mmu-miR-1198-5p),显著上调基因1个(mmu-miR-192-5p),共预测miRNA调控靶基因1064个.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miRNA靶基因主要富集在轴突形成、细胞连接组装、肌动蛋白结合和金属离子跨膜转运等过程;KEGG分析显示,靶基因显著富集在cGMP-PKG信号通路和FcγR介导的吞噬作用通路.[结论]感染LM的小鼠巨噬细胞Exos miRNA表达谱发生了显著改变,其调控的潜在靶基因主要参与感染和免疫反应等信号通路.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巨噬细胞外泌体miRNA靶基因

    miR-let-7a对脂磷壁酸诱导炎性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

    徐萍炊寒冰王彤申祥...
    1622-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微小RNA let-7a(microRNA let-7a,miR-let-7a)对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诱导的炎性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的增殖和凋亡作用.[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实时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和抑制表达miR-let-7a在炎性MAC-T中的影响.[结果]qRT-PCR检测结果显示,转染miR-let-7a模拟物会使炎性MAC-T细胞中miR-let-7a的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01),转染miR-let-7a抑制剂会使细胞中miR-let-7a的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01);RTCA结果显示,转染miR-let-7a模拟物能明显促进MAC-T细胞增殖,转染miR-let-7 a抑制物会使MAC-T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转染miR-let-7a模拟物的MAC-T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而转染miR-let-7a抑制剂则与之相反,MAC-T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即过表达miR-let-7a可以促进MAC-T细胞增殖,并降低细胞的凋亡率.而抑制表达miR-let-7a的作用与之相反,抑制表达miR-let-7a使MAC-T细胞的增殖下降,细胞的凋亡率增大.[结论]miR-let-7a是一种抑制炎症调节因子,其过表达可以缓解奶牛乳腺炎,为阐明奶牛乳腺炎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miR-let-7a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脂磷壁酸

    云南不同蚕区僵蚕致病菌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差异研究

    江秀均李玲利柴建萍李克花...
    1628-1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不同蚕区家蚕僵蚕病原的多样性及不同来源白僵菌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差异.[方法]从云南省9个县(市)收集僵蚕样品,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通过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产孢结构,并结合菌株核糖体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病原种类.同时测定分析不同地理来源以及不同孢子浓度的球孢白僵菌菌株对家蚕致病力的影响.[结果]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发现,云南蚕区僵病病原菌属于白僵菌属(Beauveria)、虫草菌属(Cordyceps)和绿僵菌属(Metarhizium),其中以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为主要病原,分别占57.58%和30.30%.不同地理来源的球孢白僵菌株对家蚕幼虫的致病力存在一定差异,供试菌株侵染后,家蚕的僵蚕率在72.5%~95.0%,半致死时间(LT50)在5.093~7.133 d,其中LL1-1菌株的僵蚕率最高(95.0%),半致死时间最短(5.093 d),致病力最强;CB1-2菌株的僵蚕率较低(75.0%),半致死时间最长(7.133 d),致病力最弱.随着接种浓度的增加,病原的致病力变强,家蚕的僵蚕率也升高.[结论]云南省蚕区家蚕僵病病原种类呈多样性,球孢白僵菌和莱氏绿僵菌为主要病原菌,不同来源的白僵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家蚕僵病的防治和僵蚕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家蚕僵病分离鉴定rDNA-ITS序列分析致病力

    中国新记录属安卵蜂属及2新记录种记述(膜翅目:缘腹细蜂科)

    王立胡红英康宁席欧彦...
    1635-1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传统形态分类结合DNA条形码方法对重要天敌昆虫安卵蜂属(Anteris)进行分类研究,查明安卵蜂属在新疆伊犁河谷西天山野果林的资源情况,扩增其在NCBI的分子数据,为后续安卵蜂属的快速准确鉴定以及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等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整理2021-2023年在我国新疆伊犁河谷西天山野果林通过网扫和黄盘诱集获得的缘腹细蜂科标本,在数码体视显微镜下进行形态特征观察,挑选出安卵蜂属物种,在传统形态鉴定的基础上,利用无损伤提取法提取物种基因组DNA,用通用引物扩增COI序列和28S rDNA序列,将其序列作为物种的DNA条形码,并与NCBI网站上其他缘腹细蜂科物种COI序列分析比对,分析其碱基组成并计算其遗传距离;基于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一个中国新记录属——安卵蜂属(Anteris)及两个中国新记录种——拟安卵蜂(Anteris simulans)、塞式安卵蜂(4.szelényii),提供新记录属、种形态描述及形态特征图,获得两个新记录种的COI和28S rDNA序列,其中拟安卵蜂的种内遗传距离约0.000~0.003,拟安卵蜂与塞式安卵蜂、A.bilineata的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92和0.019,均大于拟安卵蜂的种内最大遗传距离(0.003),拟安卵蜂与A.bi-lineata亲缘关系更近.[结论]本研究新发现的拟安卵蜂与塞式安卵蜂,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及世界缘腹细蜂的资源数据,对缘腹细蜂科类群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新记录属、种安卵蜂属DNA条形码寄生性天敌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