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靳玉乐

双月刊

1673-9841

wkxb@swu.edu.cn

023-68254225 68252538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报全局,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发表我校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为学校改革开放、学科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为培养人文社会领域的后续人才提供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讲武之礼:明代大阅再探

    马季
    254-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阅是中国古代帝王操练、检阅军队的一项军事礼仪,在国家政治、军事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立足于具体的时空背景,对明代大阅特征进行考察,以求厘清明人对"大阅"的认知情况,并以此重新甄别明代大阅的形态、文本与实践的演变,以及在明代军、政中,大阅活动的作用、历史意义等。通过研究可知,明代大阅在文本上长期阙如,至隆庆时,礼臣远稽古礼,结合当时实际而制定。洪武、永乐时,大阅活动主要在战争过程中举行,军事性突出,然已出现"行礼"的自觉;宣德时,出现巡边阅视,其功能表现为一种武力威慑;正统、天顺、成化时,近郊西苑阅武发展,其规模与隆重程度减弱,振兴军事的功能有限;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九十余年,大阅陷入停滞;隆庆、万历时,大阅上升至制度层面,走向鼎盛。大阅在明代被视为一种军事活动而非礼仪,但其"行礼"的色彩却不断增加,且与军、政息息相关,至万历九年,明廷举行最后一次大阅,大阅伴随明中后期改革的终止而不再举行。

    大阅《明集礼》军事振兴武力威慑

    清代地方法律治理中的国家与社会:以慈善组织为中心的考察

    姜翰
    264-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慈善组织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不仅发挥了施善的作用,也深深嵌入到地方法律治理之中。以养济院为代表的官办慈善组织,逐步打破原籍地收养主义,将军流入犯之年老、笃疾者纳入收养范围。各类民办慈善组织,则在治安维持与盗贼缉捕、司法审判与刑罚执行、命案检验与尸体管控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官办与民办慈善组织的创设与运转,均是官民互动的结果,展现了官民合作模式的动态演变,反映出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从地方法律治理出发,慈善组织被定位为发挥政府法律治理职能的延伸机构,带有明显的官方主导色彩。

    慈善组织法律治理第三领域刑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