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靳玉乐

双月刊

1673-9841

wkxb@swu.edu.cn

023-68254225 68252538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报全局,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发表我校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为学校改革开放、学科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为培养人文社会领域的后续人才提供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进路

    蒲清平马睿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目前我国已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解决中国式现代化系统中的结构性矛盾、层次性矛盾、派生性矛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是整体性、协同性和渐进性相统一的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但改革过程中暴露出的改革设计拟合欠佳、改革布局协同弱化、改革环节衔接梗阻等难点问题,制约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推进。破解上述难点问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改革顶层设计的总体擘画,坚持新发展理念增进改革布局间的协同耦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促进改革有机衔接,坚持守正创新在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开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系统观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新质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性学理性

    蒋英州
    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文化使命之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之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学理性回应和解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和重大时代课题,系统性回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全面性部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工作与实践工作,科学性指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中国共产党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性是其体系性的内在基础,体系性是其学理性的外在表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标志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走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与发展中的社会流动图景

    王通杨智雄
    2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等社会结构转型是其核心内容,而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工结构中进行社会流动是其必然的伴生性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生产方式与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出发,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地域性个人"向"世界历史性个人"转变的基本原理,这启示我们从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角度寻找社会流动的深层规律。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且农村人口基数庞大等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之巨以及管理和服务流动人口的任务之艰。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基于现实国情采取了不同的流动人口调控机制,形成了社会流动的严控图景、自发图景、赋能图景和自主图景等纵向变迁历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以全面深化改革来保障和推动社会流动的自主图景,尤其是助力个人全面发展的城乡融合图景和区域协调图景,这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课题。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流动城乡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唯物主义新型城镇化国家治理现代化

    文明再造:守好中国式现代化文明逻辑的根脉

    张三元
    3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并塑造了中华文明,其核心内容与基本精神构成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新时代拓展,是一个文明再造的过程,就此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逻辑的根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以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和路径,因而,文明再造必须以守正创新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守正,首先是要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创新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途径,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坚持守正创新以文化自信自强为必然前提和当然表征。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本质上是一个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的过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文明逻辑文明再造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机理探赜

    刘远亮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它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是被实践所证明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本质要求。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探索和创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切实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诉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坚强政治支撑,推动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强大合力,拓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广阔空间,进而从深层次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并使之行稳致远。新征程中,通过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发挥好党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大力完善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制度体系,切实优化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过程,这样才能在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优越性的同时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塑造新动能。

    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政治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时代民众精神富有"坐标系"的构建与形塑

    代玉启于小淳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更为丰裕,解答人的精神困惑、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精神富有,成为新的时代命题。作为实现精神富有的主体力量,人的精神生活内容和精神(生活)动力,构成了精神富有的坐标系。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消费性、建设性、创造性的精神生活,作为人对自身精神生活内容的获取、追求与创造,构成精神富有坐标系的横向内容维度。现实性、发展性、价值性的精神动力,作为满足基本的个人现实需要、指引正确的群体发展方向、助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要驱动力,构成精神富有坐标系的纵向动力维度。和而不同、永无止境是精神富有的未来样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使人民精神生活内容充沛,实现精神富有动力充足,有助于形成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新时代精神富有坐标系精神生活精神动力

    英雄精神传播的价值审视与伦理重塑——基于人工智能时代的视角分析

    张晓庆
    7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背景下,英雄精神传播不仅获得了更现实的技术成长规定,而且面临更深刻的道德价值冲突。与传统的传播形态相比,人工智能驱动传播呈现技术与价值双重革新特点,而以传播形态存在的英雄精神,一方面在满足主体现实需要的选择、展开应然道德标准的评价、实现自我塑造功能的教育等维度体现着本真的价值关系,另一方面面临着崇高性追求与扁平化趋势、情感体验要求与数据计算方式、一元价值导向与多样价值取向等系列价值冲突,这些冲突表征着技术变革中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冲击,遮蔽了英雄精神传播的本真价值关系,从根本上体现了英雄精神传播实践中主体的深层次价值认同与塑造危机。依此而言,应从确立人性底线意识、追求理想价值目标、坚持社会正义原则、构建伦理融合机制等维度,高扬主体伦理理性,增进伦理价值认同,化解英雄精神传播的价值冲突,实现人工智能时代英雄精神传播的伦理重塑,以期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文明的价值引领,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构筑精神动力。

    人工智能英雄精神传播价值审视伦理重塑

    数字劳动还是数字消费:对数字劳动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辨正

    李谧
    8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数字受众网络空间活动界定为数字劳动,从而确立了一切网络行为皆劳动、数字用户商品化等理论。然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精神实质,数字受众的网络空间活动在属性上应当归于数字消费而非数字劳动,并未创造剩余价值,而旨在实现剩余价值。透过马克思的资本生产与再生产整体性原理,以及该原理中销售与消费的逻辑关系、生产与消费的辩证运动关系,可以探赜出数字消费构成了资本数字化再生产整体性中的重要环节,数字平台正是销售与消费的数字化升级版媒介,生产消费者并非生产性劳动者与消费者的二合一,而应指谓数字消费者,从而,数字劳动与数字消费的边界得以显现出来。将数字消费从数字劳动中辨识出来,在理论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在实践上则有益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现人民美好数字生活愿景。

    西方马克思主义数字资本主义数字劳动数字消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平台资本主义

    数字劳动如何成为劳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数字劳动概念的辨析

    池忠军张晓晶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劳动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创新概念,和受众商品、免费劳动、非物质劳动、玩劳动等易混同的概念群一起进入国内视界,传入后其迅速吸引了国内学者关注,数字商品、数字必要劳动、数字剩余劳动、数字剩余价值等新概念也接连出现,数字劳动相关研究成为学界热点。然而,面对资本与数字技术耦合下的信息化资本主义,我们不能简单地在来自西方的数字劳动理论后面"接着说",而是要在理论喧嚣之后回头进行"冷思考",横向剖析数字劳动、非物质劳动概念的发展史与内涵,纵向深入传播政治经济学和自治社会主义各自的理论目的与论证理路,这样才能达到对数字劳动概念"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彻底理解。深入概念史演进可以发现,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意大利自治社会主义面对资本进入人们生产领域之外的情感、休闲和娱乐生活,共同选择了"回到马克思",即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核心范畴构建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最终结果是因误解或曲解马克思的核心概念而偏离唯物史观。总的来说,在传播政治经济学和自治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克思核心概念出场的背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根本退场。真正的"回到马克思",需要从"生产力总和"决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上来审视数字劳动难题,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科学技术生产力与知识劳动是揭示数字劳动属性、内涵与本质的前提。

    数字劳动非物质劳动福克斯科学技术生产力知识劳动劳动异化

    数字劳动中的资本逻辑与异化扬弃

    李巧巧
    11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劳动异化是数字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难以回避的现实议题,数字技术则构成了数字时代劳动异化和剩余价值剥削的社会基石。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数字劳动内含的资本剥削逻辑加以探察,是回答这一时代之问的必由之路。总的来说,数字技术异化为资本控制和价值剥削的手段,是加速和强化数字劳动异化的直接原因,而数字劳动异化也反过来加强了数字技术的资本化应用。事实上,数字技术作为资本控制和奴役劳动者的工具,除了体现在对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以及劳动者本身的控制,数字资源圈占与数字垄断也成为资本强化其价值剥夺与权力主导地位的又一社会必然。虽然科学技术在应用中的反劳动面向对工人阶级造成了更为深刻的困境与苦难,但是科学技术同样可以作为解放人类的手段,为自由王国的建立和再生产提供条件。因此,从数字技术审思批判出发,建立健全数字劳动法律规范与数据财产分配体系、规范应用数字技术以限制平台垄断、弘扬先进文化和保障意识形态安全以引领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数字技术助力人类劳动解放,是扬弃数字劳动异化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途径。

    数字劳动劳动价值论技术异化资本逻辑劳动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