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

袁继炎

月刊

0253-3006

zhxewk@263.net

027-82846835

430014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胜利街155号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0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小儿外科专业的高水平学术期刊。充分报道中国小儿外科学科领域基础及临床研究的先进理论、新兴技术和前沿成果,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促进中国小儿外科学科的发展。本刊读者主要为从事小儿外科临床、教学、科研的工作者及外科、儿科、产科有关人员。本刊辟有述评、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综述、会议纪要、研究报告、技术革新、病例报告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诊疗专家共识小组郑家伟李凯吉毅...
    1-9页

    食管闭锁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诊疗的专家共识(2023)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新生儿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普胸外科学组王俊汪健...
    10-19页

    儿童胰腺肿瘤手术方案探讨

    程橙吕凡黄顺根沈涤华...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胰腺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20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因胰腺肿瘤接受手术治疗的29例患儿临床和随访资料,其中男6例,女23例;年龄为(10.6±2.6)岁,范围在3~15岁.病理类型以实性假乳头状瘤最为常见(25例),其余为2例胰母细胞瘤,1例胰岛素瘤和1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所有患儿均根据肿瘤部位行胰腺部分切除术.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胆漏和出血各1例,经保守治疗逐渐好转,无术中术后死亡和发生胰瘘的患儿,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6.9%(2/29).29例患儿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50.8个月,随访时间生存率为100%,发生术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内分泌功能不足及胆肠吻合口狭窄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29).未发现胰腺内肿瘤复发,但3例出现术后新发的肝脏转移灶,复发率为10.3%(3/29).结论 胰腺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小儿胰腺肿瘤安全有效的方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利用端端胰腺残端包埋术进行胰空肠吻合能有效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儿童胰腺肿瘤整体预后良好,即使是出现术前转移或术后复发的患儿也可取得良好预后.

    胰腺肿瘤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预后

    儿童膀胱尿路上皮肿瘤5例诊疗经验

    朱小江武海燕汪俊顾楠楠...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并总结儿童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诊断、治疗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5例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10.9岁,范围在6岁10个月至13岁10个月.5例患儿中4例因肉眼血尿就诊,1例体检时发现膀胱肿物.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1例,膀胱前壁2例,膀胱左后壁1例,右侧输尿管开口上方1例.2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2例行开放式膀胱肿瘤剜除术,1例行气膀胱腹腔镜下膀胱肿瘤切除术.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并发症.患儿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低度恶性潜能的尿路上皮乳头状瘤2例,内翻性尿路上皮乳头状瘤2例,尿路上皮乳头状瘤1例.5例患儿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1个月,范围在6~84个月.随访过程中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儿童膀胱尿路上皮肿瘤以非浸润型为主,大多为良性或低级别恶性肿瘤.治疗多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部分肿瘤需行膀胱肿瘤剜除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大多预后良好.

    膀胱尿路上皮肿瘤儿童

    胃镜下食管内夹闭小儿食管气管瘘的疗效分析

    张中喜陈競芳邹加良张清池...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胃镜下食管内夹闭小儿食管气管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收治的4例胃镜下食管内夹闭瘘口的食管气管瘘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1,男,食道异物引起食管气管瘘,胃镜检查确诊并行瘘口夹闭,初次夹闭年龄为1岁9个月,初次瘘口直径为10 mm.患儿2,男,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食管造影及胃镜检查确诊并行瘘口夹闭,初次夹闭年龄为3个月,初次瘘口直径为3mm.患儿3,女,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术中纤支镜结合胃镜检查确诊并行瘘口夹闭,初次夹闭年龄为7个月.患儿4,男,Ⅱ型食管闭锁误诊为Ⅰ型食管闭锁,胃镜检查确诊并行瘘口夹闭,初次夹闭年龄为2岁,初次瘘口直径为1mm.所有患儿持续随访,记录患儿夹闭瘘口所用的时间、出血量及末次随访时的总夹闭次数.结果 所有患儿均在胃镜下食管内应用夹子装置夹闭食管气管瘘.平均夹闭瘘口的时间为18 mm,范围在10~30 min;手术出血量均<1 ml.患儿1共夹闭6次,末次夹闭后随访4个月临床症状消失.患儿2共夹闭3次,末次夹闭后随访15个月临床症状消失.患儿3共夹闭2次,在本院夹闭为第2次夹闭,夹闭时瘘口直径为2mm,夹闭后随访8个月仍间断呛咳、呼吸道感染症状反复发作.患儿4夹闭1次,随访1个月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胃镜下食管内夹闭瘘口治疗小儿食管气管瘘是可行的,且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值得推广,但需要进一步改进器械及夹闭方法降低复发率.

    胃镜检查食管气管瘘诊断治疗

    胎粪性腹膜炎术后并发症及死亡原因的短期随访分析

    谷佳伟任红霞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胎粪性腹膜炎(meconium peritonitis,MP)术后并发症及早期死亡原因,提高对MP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21年11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7例MP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36例.患儿手术时中位年龄为1.63(1.17,2.80)d.所有患儿随访至术后6个月,根据存活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55例)和死亡组(12例).分析所有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组死亡原因.比较两组患儿术前、术中一般资料、是否产前诊断、是否早期手术及术后病理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分析和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MP患儿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67例患儿术后共24例发生并发症,包括短肠综合征7例、不完全性肠梗阻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例、造瘘口回缩或脱出2例、感染性休克2例、吻合口漏1例、败血症1例.最终12例患儿死亡,其中3例因腹腔感染、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院内死亡,9例术后因出现短肠综合征4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吻合口漏1例、造瘘口肠管脱出1例、败血症1例放弃治疗后院外死亡.死亡组术前C反应蛋白为(52.18±69.21)mg/L,高于存活组的(10.08± 17.0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组术前白蛋白水平为29.90(26.78,31.38)g/L,低于存活组的32.10(28.80,35.2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两组患儿是否早期手术、是否合并短肠综合征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临床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反应蛋白增高(OR=1.043,95%CI:1.009~1.078,P=0.012)、合并短肠综合征(OR=17.929,95%CI:1.799~178.629,P=0.014)为MP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早期手术(OR=0.068,95%CI:0.006~0.709,P=0.025)为MP患儿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MP患儿术后主要并发症和早期死亡原因是短肠综合征、肠道炎症或梗阻,尽早手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腹膜炎胎粪性腹膜炎并发症新生儿

    中国大陆地区婴儿肠吻合术后早期喂养现状调查

    孙心禾路长贵唐维兵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中国大陆地区婴儿肠吻合术后早期喂养的现状,为婴儿肠吻合术后早期喂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提供方向.方法 对中国大陆地区51家医院的小儿外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婴儿肠吻合术后早期喂养了解程度、实施的必要性、禁忌证、影响实施的因素及目前实施情况;同时收集51家医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接受肠吻合手术婴儿的临床病例资料,了解中国大陆地区婴儿肠吻合术后早期喂养的实施现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61位小儿外科医师和745例接受肠吻合手术的婴儿参与并完成调查.分别有49,18%(30/61)和40.98%(25/61)的小儿外科医师都认可在婴儿肠吻合术后实施早期喂养必要或者非常必要;目前已经在大部分婴儿及少数婴儿肠吻合术后开展早期喂养的小儿外科医师比例分别为49.18%(30/61)和37.70%(23/61);39.34%(24/61)小儿外科医师认为新生儿肠吻合术后不适合行早期喂养,另有18.03%(11/61)的小儿外科医师认为小于3月龄的非新生儿肠吻合术后也不适合早期喂养;分别有40.98%(25/61)、32.79%(20/61)和18.03%(11/61)的小儿外科医师认为十二指肠吻合、空肠和回(结)肠吻合术后不适合早期喂养.分析745例患儿病例资料,总体早期喂养率仅为22.28%(166/745),其中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早期喂养率分别为:28.86%(86/298)、25.14%(44/175)、25.42%(15/59)、22.09%(19/86).新生儿(≤28 d)、≤3 月龄婴儿(≥29 d至3个月)和>3月龄婴儿3个年龄组早期喂养率分别是16.3%(33/203)、20.3%(83/409)、37.6%(50/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198,P<0.001).十二指肠吻合、空肠吻合、回(结)肠吻合3个吻合部位类型早期喂养率分别是 19.5%(15/77)、28.8%(63/219)、19.6%(88/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34,P=0.023).结论 中国大陆地区婴儿肠吻合术后早期喂养总体实施率低,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手术年龄和吻合口部位可能是影响婴儿肠吻合术后早期喂养实施的重要因素.

    婴儿肠吻合术早期喂养现状影响因素

    内衬异位胃黏膜的直肠憩室1例并文献复习

    闫俊张丹庞文博陈亚军...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内衬异位胃黏膜的直肠憩室的临床特点、诊治方式及预后,为研究消化道畸形提供方向.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内衬异位胃黏膜的直肠憩室患儿临床资料.患儿,男,11岁5个月,因间断便血伴贫血5年余入院,经结肠镜检查+直肠憩室黏膜剥除术确诊并治疗直肠前侧壁憩室型重复畸形.以"直肠重复畸形""直肠憩室""异位胃黏膜"及其英文"rectal duplication""rectal diverticulum""ectopic gastric mucosa"为关键词,检索于 1960年至2022年发表并收录于万方、维普、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及PubMed的相关文献并行文献复习.结果 本例患儿手术顺利,术后病理诊断为直肠重复畸形,重复肠管被覆胃黏膜.术后随访12个月,未再出现便血症状,大小便正常.文献检索到4例内衬异位胃黏膜的直肠憩室,结合本组1例,共5例患儿.所有患儿均表现为便血,行一期根治性病灶切除手术后随访12~36个月,症状消退,预后良好.结论 内衬异位胃黏膜的直肠憩室,病变特点符合消化道重复畸形的现行诊断标准,建议统一命名为"憩室型直肠重复畸形",以描述其先天发育性、真性憩室病变的临床特点.异位胃黏膜具备分泌胃酸能力,是其导致便血的根本原因,手术切除疗效确切.建议开展对消化道黏膜上皮黏蛋白及细胞角蛋白的研究以揭示内衬异位胃黏膜的直肠憩室的发病机制.

    胃黏膜异位胃黏膜结直肠憩室黏蛋白细胞角蛋白

    先天性无睾畸形3例临床诊治经验

    王军王鹏程银涛张亚伟...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小儿先天性无睾畸形的临床特点,探讨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22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3例先天性无睾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3例患儿分别于3岁1个月、1岁9个月、3岁10个月时行腹腔镜腹内性腺探查+腹股沟区睾丸探查术.所有患儿均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检查、性激素水平检查、血清抗苗勒管激素测定、抑制素B测定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激发试验.3例患儿术后随访21个月至11年.结果 3例患儿术中探查发现腹腔内无睾丸组织,双内环口已闭合,双侧精索血管及输精管走行正常,阴囊内无睾丸组织.患儿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3例患儿卵泡刺激素分别为10.49U/L、8.02U/L、6.87U/L,高于正常水平范围,其余五项性激素水平大致在正常参考范围内.3例患儿抗苗勒管激素均为0.04 ng/ml,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激发试验ΔT均<1 ng/ml,抑制素B分别为11.1 ng/L、10.8 ng/L、12.3ng/L,均低于正常参考范围.随访至14岁的患儿1在青春期之前的身高、体重及阴茎发育与正常同龄儿比较无明显差异,但14岁时仍无第二性征发育,遂给予内分泌专科治疗.随访至4岁4个月的患儿和随访至5岁6个月的患儿身高及体重与同龄健康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目前门诊定期复诊,未行特殊干预措施.结论 当体格检查及超声检查在双侧阴囊及腹股沟区未能发现睾丸时,诊断应警惕先天性无睾畸形,同时应与睾丸发育不全、性别发育异常等疾病相鉴别.术前的充分评估、适当的外科手术探查及青春期内分泌干预是诊治此类疾病的关键.

    隐睾无睾畸形诊断儿童

    髓内棒固定对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骺板骨桥发生的影响

    许思宇梅海波朱光辉刘昆...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ibia,CPT)患儿通过髓内棒经骺板固定治疗后,胫骨远端骺板骨桥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的209例采用髓内棒固定治疗的CPT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133例,女76例;手术时年龄为(3.8±2.6)岁,范围在1.0~14.7岁.术后随访(4.7±2.2)年,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患儿是否发生骨桥,根据末次随访时是否发生骨桥将患儿分为骨桥组(13例)和无骨桥组(196例),比较两组患儿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的观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倾向性评分匹配探究骨桥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儿骨桥发生率为6.2%(13/209),骨桥发生中位时间为11.0(7.0,14.5)个月,范围在术后2.0~17.0个月.两组患儿髓内棒固定的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即髓内棒固定累计次数≥3次时,CPT患儿术后骨桥发生的可能性较<3次者高.其余观察指标在两组患儿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未发现其他影响骨桥发生的因素.结论 CPT患儿髓内棒固定术后骨桥发生率低,髓内棒固定累计次数是术后骨桥发生的影响因素.

    假关节先天性胫骨假关节骺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