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月刊

1002-1698

xsjzzs@163.com

0551-63422973 63411542

230071

合肥市潜山路绿地蓝海国际大厦A-1801

学术界/Journal Academics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宪法精神和创新理念,指导办刊,努力追求学术创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探究和解决中国人自身发展问题,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权威和尊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同此理:天理人情与德化政治的儒家设计

    任剑涛
    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在心同的基础上强调理同:心同表述的是儒家的道德形上学,理同论述的是儒家的社会政治哲学.心同为理同奠基,理同为心同敷用.在善性良心的心同基础上,基于天理人心的社会规则体系推演而出:天理在规范人欲的前提条件下,提供了高位的政治统治理念;伦理在五伦的伦理基点上催生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则,以此为社会供给秩序;在礼制基础上对法的借重,凸显了礼治与法治并用的制度理念,为国家—社会供给了基本治理模式;而在"百姓日用常理"方面,强调利济苍生的民本民生目的性,从而连接起权力与民生,为民生政治打开了闸门.建立在"心同此理"底层逻辑上的儒家德化社会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模式.在无以解决权力来源的政治处境中,儒家走出了一条追问权力运用的道德化道路.在古代,它值得期许;在现代,它面临转型.

    心同此理天理伦理法理事理

    "君子以为文":伦理生活与伦理世界之"文明"秩序

    张大为
    2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文明儒学的视野当中,凡是认为"性无善恶""无善无恶"者,根本上会导致实践理性、实践哲学问题视野的解体、塌陷,而将儒家的实践理性、实践哲学问题"理论化"为理论形而上学与认知理性问题.休谟问题的启示,是回到真正彻底的实践理性与实践哲学立场,而"有善无恶"是保持实践理性与实践哲学问题视野的必要条件.在这一视野当中,天道自然秩序被人的实践条理化、系统化、明晰化的过程,正是文明儒学的实践理性与实践哲学属性实现于其中的文明实践领域本身,后者本质上提示与要求的,正是实践性地实现对于人性、理性、因果性逻辑本身的自然性升维、目的论升级,从而走出"晦暗微明"的"理论化"洞穴,走向天道自然的光明世界、"文明"秩序.

    文明儒学实践理性实践哲学道德伦理自然—道体论

    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研究

    乔兆红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助于将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重大政治原则也被写入党章.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提法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最显著的特征,阐述其治理逻辑、研究其治理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治建党统领机制基层治理

    何种强势:自由、民主抑或治理——理解城市社区治理中党建引领的居民参与

    唐文玉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居民参与是理解城市社区治理格局的基本切入点,学者们热衷于从居民参与的角度来建构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体系.而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最为本土的特征,就是要坚持党建引领,是党建引领的居民参与.党建引领的居民参与所塑造出来的城市社区治理格局,并非西方学者笔下的"强势自由"和"强势民主"这两种理论模型所能予以概括和诠释的,而是一种"强势治理"格局.强势治理、强势自由和强势民主这三种理论模型,在最高价值追求、居民性质预设和居民参与偏好这三个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城市社区治理党建引领居民参与强势治理

    论智能传播的技术与可供性

    林克勤
    5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个综合了计算机科学、科学技术哲学、认知科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不同知识体系的超学科研究方向,智能传播受到国内外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智能传播崛起的最大推手是人工智能.在技术与可供性的视角下,人工智能通过对传统媒介的重构、传播空间的再塑、传播主体的改造形成了迫于环境压力的涌现机制;通过外力促逼发现真相、放大拉近展示真相和虚拟场景映射真相凸显了还原事实的解蔽进路;通过人机互驯、机器叙事、心灵延展、新秩序破坏探问了行动者的创造性.在生态性尺度下,如何协调好人—机—环境的关系始终伴随着智能传播未来的发展历程.

    智能传播技术可供性行动者生态性

    人工智能与民主:迷思与超越

    陈文胜
    6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在人类生活的所有公共和私人领域的迅速扩散及其带来的深远社会影响,使它成为当今政治界关注的中心.它的进步不仅预示着计算的新时代,也给人类民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考验.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对民主产生的影响既充满期待,又心存恐惧.人工智能与民主是天然的盟友吗?人工智能会拯救民主还是摧毁民主?作为民主的资源和工具,人工智能在政治参与、政治决策、信息供需、公共服务等民主的核心问题上是给人类带来曙光和福音,还是给民主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威胁和风险?学界围绕上述问题的激烈争论,被视为人工智能和民主的两难选择.面临这种困境,必须审慎地对待实践技术与目的理性之间的张力,并寻求超越之道,如从技术设计、法治、伦理、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监管和治理,从而更好地进行民主对话,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民主的未来.

    人工智能民主迷思超越

    网络犯罪司法证明模式质论

    何邦武
    8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犯罪司法证明模式的提出,虽然有反映网络刑事司法证明方法上的便捷,但因受制于主流传统司法证明模式及其理论模糊乃至错误的"前见",以及对网络犯罪司法证明中算法和数据运用的非理性崇尚,创设者事实上已陷入自己编织的语言陷阱.质言之,如果从刑事司法证明的叙事模式视角审视,网络犯罪司法证明在证明中的异质元素并不足以消解传统司法证明模式的基础性结构,应然意义上司法证明的叙事模式仍然能够涵摄网络犯罪的司法证明.因此,所谓网络犯罪司法证明模式概念的创设实属一种知识冗余,理当为奥卡姆剃刀剃除.置身于近代以降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视野,可以肯定"网络犯罪司法证明模式"概念的提出在法学话语创新中的学术自觉与自信.然而,学术话语的创新必须遵循知识生产的内在逻辑,具有必要性、合逻辑性以及真正的合目的性,应当坚守在创新中不离既有话语系统的正途,确使其无违于既有的知识体系.

    刑事司法证明模式网络犯罪司法证明模式叙事模式

    刑法明确路径:类型化立法的合理应用

    司海燕
    9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型化立法可以克服刑法的不明确,其"分类"意义可以克服犯罪类型过于粗疏或细密,其"归类"意义可以克服构成要件过于抽象或精细.类型化立法合理应用的第一层次是合理设置犯罪类型,设置类型化程度合理的犯罪类型,应以能够提炼出相对具体的类型特征及具有共同的规范保护目的为标准,并将粗疏的犯罪类型进行分解,细密的犯罪类型进行合并,直至其达到类型化程度合理的状态;类型化立法合理应用的第二层次是合理设定构成要件内容,构成要件的设定要以反映事物本质为中心、以实现立法意图为核心,在能满足公众的可预见性及易于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构成要件的内容设定应详略得当,自然犯应采用简洁模式,法定犯应采用详细模式.

    类型化立法明确性原则犯罪类型构成要件

    学术理论、问题意识与实践研究

    黄宗智
    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者从学术理论、问题意识和实践研究三个主题来回顾自己35岁以来的50年学术生涯.对当今四大社科理论传统——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学习、反思和借用,能够推进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笔者在经验研究中,一贯既借助又批判性地对待所有现有理论.在笔者看来,现有理论资源的学术功能和作用不在给予答案,而在赋予我们从多种不同角度来提出问题和概括的可能.面对经验资源,不同理论能够协助我们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和理解,但绝对不是简单地给予答案.学术研究的关键在理论与经验资源的结合并用.此外,在众多现有研究资料和进路中,笔者的个人经验是,与其聚焦单一维的主观或客观资料,或试图兼顾两者,不如聚焦源自主客观互动所产生的实践,这样更能协助我们深入探索问题.

    四大社科理论经验资源研究进路主观或客观实践研究

    半个桃花源 半个囚徒院——《红楼梦》政治哲学主题的再考察

    张国清
    12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曹雪芹所著《红楼梦》既是一部蕴含末世意味的市井人情小说,又是一部具有个人主义自由思想的人生哲理小说,书中所述女性追求的自由美好生活大多属于私人性质,不具公共属性或政治属性.她们关心个人情感和家族琐事之类的私人事务,展示自我创造的私人自由所能达到的可能程度,不触及个体是否享有政治权利的问题,不触及与争取人身自由、维护人格尊严、享有政治权利相关的基本制度问题.大观园是实现一半自由的乌托邦,呈现出一幅"半个桃花源、半个囚徒院"的景象.曹雪芹批判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表达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孕育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他没有提出人民主权之类的近代民主思想,但他触及男女地位平等的性别政治问题,注意到朝代兴衰轮替的历史规律问题.从政治哲学上看,《红楼梦》的主题是自由而非民主.曹雪芹的自由平等思想遥相呼应于欧洲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思想,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为未来中国政治与社会变革和女性解放埋下伏笔.曹雪芹成为探索近代个人主义自由思想的先行者,在中国政治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红楼梦》桃花源囚徒院女性自由全人类共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