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月刊

1002-1698

xsjzzs@163.com

0551-63422973 63411542

230071

合肥市潜山路绿地蓝海国际大厦A-1801

学术界/Journal Academics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宪法精神和创新理念,指导办刊,努力追求学术创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探究和解决中国人自身发展问题,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权威和尊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面理解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基本进路

    韩升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理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基本进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世界文明进步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内在主线,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清醒的现实精神与敏锐的未来意识确证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实现的光辉灿烂的华丽蝶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构成了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基本命题,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坚守与权变的辩证统一,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真正成为民族复兴伟业的思想支撑和精神引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离不开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场域,亲邻善仁、协和万邦的中华文明正是在不断的交流互鉴中实现了延续发展,并变得愈发璀璨丰盈、熠熠生辉.总之,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的有机统一中全面理解和积极拓展文化主体性建构的中国进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文化强国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西方文明观的批判与超越

    于安龙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反映和遵循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总结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而且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对西方文明观的批判和超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主张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批判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主张捍卫文化主权、维护文化安全;批判"普世价值论""普世文明论",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各国独特文明;批判文明等级论、文明优越论,倡导文明平等、文明共存;批判文明隔阂论、文明冲突论,倡导文明互鉴、文明交流.

    习近平文化思想西方文明观文明发展批判超越

    重思马克思"消灭哲学"的经典论断

    刘同舫冉力文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消灭哲学"的经典论断."消灭哲学"论断中的"哲学"特指黑格尔法哲学,并非针对全部西方传统哲学."消灭哲学"论断体现了内容和方法的双重现实性,其中"消灭哲学"和对应的"实现哲学理想"在思维方式上都呈现自我否定的特征."无产阶级"是"消灭哲学"的必要"物质武器","消灭哲学"的论断以"无产阶级"作为实践主体,在理论逻辑上具备可行性."消灭哲学"的论断与现代西方哲学推崇的"哲学终结论"存有本质性差异,实现了对"哲学终结论"的根本超越."消灭哲学"的经典论断既体现了马克思早期哲学观的精髓,也为重建当代哲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无产阶级消灭哲学哲学终结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当代诘难与价值辩正

    张鲲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异化术语的误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辨析异化概念的发轫与演变,对于厘清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真实蕴含、消除人们的模糊认识很有必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仅是一种基于人道主义的批判理论,更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现代工业文明的伦理基础,体现了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马克思异化诘难辩正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社会关系思想的出场逻辑及其公共性意蕴

    王洪波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社会关系"思想阐发的重要理论基地.在《手稿》中,马克思"社会关系"思想的出场逻辑是"异化劳动—异化社会关系—人类社会关系",即异化劳动是"异化社会关系"产生之根源,"异化社会关系"主要表现在"人—自"关系异化、"我—我"关系异化和"我—他"关系异化等三个层面.破除异化社会关系,实现"人类社会关系"对"异化社会关系"的超越,这是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之必然.这一认识有助于深度把握"社会关系"思想在《手稿》中的地位.深入研究,可窥见《手稿》中社会关系思想并非一般而论的"存在论",而是存在着深刻的公共性意蕴,而社会关系思想的公共性开掘是开启"马克思哲学是当代哲学"的另一视界.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社会关系公共性

    论我国社会化养老的法律保障

    何永红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正快速地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代.为应对和预防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应建立社会化养老体系,利用社会资源弥补国家和家庭资源的不足,实现资源供给社会化.从法律的角度而言,就是要通过立法明确家庭、社会、企业和国家等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确立权责社会化分配的法律机制.社会化养老承载着实现公民社会保障权之目标,应在宪法价值统领下构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法律关系,促进养老的基础保障均等性、共治行为规范性和权责分配公平性.我国当前养老法制还存在基础养老保障不公平,涉老管理部门协同机制不完善,社会参与养老的激励不充分和运行管理的法制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此,应对相关养老法制进行调整和优化,健全和完善社会化养老的法律保障机制.具体地说,要依据《宪法》的社会保障条款,在整合和优化《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相关养老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制定《社会化养老法》,实现养老基础保障的均等化、社会参与养老促进的法律化、部门和政策协同的法制化和养老服务运行的规范化.

    老龄化养老社会化法律保障

    生物安全法律治理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模式

    石佳友曾佳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生物科技变革给人类、动植物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引发了生物安全治理挑战.各国不断调整现有政策,以适应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实现国际公约基本精神、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政策、法律治理框架的有机结合.中国努力应对不断增长的内部技术需求和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加快改进完善法律和监管框架的进程,但仍存在在法规的特殊性、针对性、全面性和过度概括性之间保持平衡,在生物安全治理与生物科技创新发展之间保持平衡等困境.生物安全治理需从分裂的孤岛转变为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的多主体、多层次协同治理,软法与硬法相结合,构建多层次法律框架,促进公众参与和行业自律,构建多层次治理体系.

    生物安全生物安保法律治理协同治理

    决议"入典"对法律行为概念的冲击与法律行为概念重勘

    薛波
    6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民法典》第134 条第2 款"收编"决议行为将之作为一种"特殊"法律行为类型之后,法律行为概念能否统摄决议是后《民法典》时代私法学理论不得不面对的重大疑题.传统法律行为以自然人为原型,以不具有"可视化"的自然人内心效果意思实现为皈依.决议行为关注的是决议形成过程和决议结果,具有鲜明的"程序"面向和"可视化"特征,法律行为概念势难包容决议行为.决议行为"入典"后有必要重塑法律行为概念,即以传统法律行为为"纲",将决议行为作为法律行为的"特殊"元素融入法律行为概念.具体可将法律行为界定为以意思表示为元素,根据法律或者章程等规定的形式或者程序作出的旨在发生特定私法效果之法律事实.在将决议行为的特性"注入"法律行为重释法律行为概念后,将会给传统私法学理论带来一系列的连锁效应:一是丰富法律行为之内涵;二是强化法律行为的统摄功能;三是为私法自治注入新活力;四是提供"民商合一"的中国方案;五是提升中国民法学研究的理论自觉和自信.

    决议行为法律行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构造概念重释

    费孝通学术思想中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从乡土中国到转型中国的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探索

    赵旭东海子奕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费孝通的学术生涯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交相辉映.无论是"差序格局""志在富民""文化自觉"这些经典概念,抑或是学术生涯晚期对"心态"的关注,费孝通始终基于本乡本土的立场来思考中国作为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应当如何实现现代化.同时,他也特别关心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对中国人历史传统和家庭人伦的冲击.梳理费孝通不同学术阶段中内隐的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从他思考的层次、方向和力度中汲取营养,可以为当下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人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相关讨论提供新的启发.

    费孝通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转型人类学文化自觉

    生育、向死而生抑或世代参差——一项本体论人类学反思

    谭同学张艺蕴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费孝通的生育制度研究将历史意识引入社会人类学而超越了结构功能论.生育也是列维纳斯反思海德格尔对他者充满暴力的"向死而生"存在论的逻辑起点.但列维纳斯对他者责任的思考,最终导向有"上帝"存在的伦理.费孝通的思考,则导向了现实世界开放性拟制、隐喻的"世代"关系伦理.在本体论上,其"世代"视角隐含了对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关系密切的当代本体论人类学关于世界"本体"、人类"存在"理论的积极反思潜力.

    生育世代历史意识向死存在本体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