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交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常延廷

月刊

1000-8284

xsjl@chinajournal.net.cn

0451-82808211

150001

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中宣街20-6号

学术交流/Journal Academic Exchange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刊登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的学术论文,注重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指标问责:乡村治理中的数字化机制及其实践

    刘天文
    152-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乡村治理中逐渐形成以"指标问责"模式为导向的数字化治理机制.政府搭建数字化系统平台,试图将治理工作和任务量化为可操作的数字指标,并以量化绩效考核的方式压实基层干部的责任,同时也会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对基层干部进行全景式的过程监控.这不仅加大了对基层干部的问责力度,还强化了乡村治理的过程管理."指标问责"机制形塑出基层干部"经营指标"的数字化应对行为,即通过完成指标、制造指标、生产指标、包装指标来实现对数字指标责任的消解."指标问责"在乡村治理中有着独特的运作逻辑,刚性化、确定性、单一性、设置偏好等特性使其容易陷入过度迷恋和依赖指标的陷阱,进而消解治理效能.应当积极推动"指标问责"与基层社会、治理情境之间的适配,在为基层干部创造良好激励环境的同时充分激发治理效能.

    数字乡村技术治理指标问责乡村治理现代化

    "动机簇"理论与鲁迅《伤逝》创作动机阐释难题——兼及《伤逝》研究中的"过度阐释"现象

    古大勇
    168-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界对《伤逝》创作动机(意图)的解读难以取得共识.运用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动机簇"理论解决这一阐释难题,是一种思路.第一,《伤逝》的创作是由"动机簇"完成的,"动机簇"是由多个创作动机形成的"丛簇"现象,因此《伤逝》的创作动机不是单一的,而具有多元并存的特征,其中至少包含一个"外部动机"和一个"内部动机".第二,在《伤逝》的"动机簇"结构中,存在着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显明性创作动机和潜隐性创作动机的区别.第三,《伤逝》的创作动机虽然表现为多元化的"动机簇"现象,但并非没有限制的,创作动机数量的有限性决定了不能对《伤逝》的创作动机进行随意的、脱离作者或文本实际的"过度阐释",而这种"过度阐释"现象在《伤逝》研究史上屡见不鲜,值得警惕.

    "动机簇"理论鲁迅《伤逝》

    胡风同人圈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基于《七月》《希望》杂志的视角

    吴井泉
    182-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风创办的《七月》《希望》杂志不仅继承、发展了鲁迅的斗争精神,坚持以推动抗战文艺的蓬勃发展、启蒙广大民众投入反侵略战争为己任,而且也通过两刊汇聚了有着共同文艺理念与政治目标的一个有影响力的同人群体——胡风同人圈.胡风同人圈作为一个在文艺观念、政治目标上相同或接近的知识群体,有着互为影响、互为支持的显著特质.一方面,同人们为《七月》《希望》的创办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另一方面,胡风也"通过刊物团结一批作家,形成一股力量,把中国的文艺向前推进",并且这些"志同道合之人"通过《七月》《希望》的同人空间,发表"趋向接近"的文艺作品,表达共同抗敌的强烈心声.同时,胡风的同人圈对新时期文学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启迪意义.

    胡风同人圈鲁迅《七月》《希望》抗战文艺

    作品选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