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刑事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刑事技术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刑事技术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刘烁

双月刊

1008-3650

xsjsbjb@yahoo.com.cn

010-66269489;66269519

100038

北京市3817信箱

刑事技术/Journal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刑事科学技术极其相关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国内介绍法庭科学技术的权威性杂志。读者对象主要为基层公、检、法、司部门的技术警察、干部、侦察员,以及解放军、武警、铁路、交通、民航、林业、厂矿企业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各公安院校和其他大专院校从事法医学、刑侦、法律工作的师生等。本刊目前涉及的学科有法医损伤学、法医物证学、法医分子遗传学、毒物学、痕迹检验、文学检验、指纹识别、微量物证检验、刑事照相、司法会计等专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丁卡因法医毒物分析研究进展

    孙会会王爱华刘振兴张秀秀...
    410-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丁卡因是一种芳香酯类局部麻醉药.自 20 世纪 30 年代起,丁卡因已经被应用于各种临床实践中,多用于表面麻醉、传导麻醉、脊髓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一般不用于浸润麻醉.该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代谢系统不成熟的新生儿、老年人、患有心脏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的人、孕妇等是局麻药中毒的高危群体.近几年,随着医疗整形美容行业的兴起,丁卡因逐渐被应用到整容、纹眉、纹身等领域.然而,因操作不当致使丁卡因进入血液、剂量过高、过敏反应等引发的中毒、休克甚至死亡的医疗事故或案件时有发生,这不仅给公众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而且也给社会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在司法实践中,通常根据中毒者或死者的血液(心血)或其他生物组织中药物的含量推断中毒或死亡的原因.由于丁卡因在血液中会被拟胆碱酯酶迅速水解为对丁氨基苯甲酸,因此,在实际案件中,在人体血液中很难检测到丁卡因.本文综述了丁卡因的药理和毒理作用、体内代谢、法医毒物动力学、代谢组学以及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后续丁卡因的深入研究方向做了探讨,以期为法医毒物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毒物分析丁卡因药理作用毒理作用体内代谢

    利用多刚体模型分析两种高坠方式

    孟运乐严圣东魏智彬杨超朋...
    417-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利用多刚体模型对实际案例中有争议的两种高坠方式进行模拟重建,通过MADYMO软件模拟计算人体从窗户上坠落着地部位及着力点,并对身体主要部位进行物理参数分析.结果显示:当人体以骑跨的姿势从窗户掉落时,人体坠落的轨迹是侧面倾倒下落,身体的侧面先着地;当人体以攀附的姿势从窗户掉落时,人体坠落的轨迹是直立竖直下落,身体的下肢先着地.案例中骨折最严重部位在双下肢及骨盆部位,提示人体落地时首先着地部位为下肢,与多刚体人体模型模拟分析的人体以攀附的姿势从窗户掉落高坠过程一致,因此,分析认为案例中的人体高坠损伤符合人体以攀附的姿势从窗户掉落形成.本研究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利用多刚体模型对人体高坠过程进行分析重建并直观展示,为高坠损伤分析及辅助判断高坠性质提供一种可视化的新方法.

    法医病理学多刚体模型高坠现场重建

    基于网易云信IM框架的APK加解密取证方法

    漏燕娣郑青庚计超豪宋瑞坤...
    42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办过程中,尤其是在刷单、虚假投资理财、裸聊类案件中,APP及URL取证分析是网络侧勘查取证的重点.因需要在涉案APP中实现聊天、图片上传、语音等功能,基于IM框架二次开发的APP成了主流,其中网易云信IM是目前刷单诈骗案件中最为常见的第三方IM框架.但是随着犯罪分子不断隐匿作案手段,比如通过对APP的加密或对聊天内容的端对端加密,使得直接分析无法获取IM接口key值,或仅获取到加密后的乱码,无法查看聊天内容.基于此类案件,本文介绍了IM框架原理、APP及聊天内容加密技术与解密方法,通过对此类APP进行深入逆向分析和加密算法分析,可以充分提升刷单类诈骗案件的线索挖掘和勘查取证效率,为相关案件的侦破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取证APK逆向AES解密刷单诈骗网易云信IM

    烧毁人民币数量检验一例

    年广奎颜月蓉沙万中
    427-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介绍了一起司法案件中的烧毁人民币数量检验过程.案件涉及一起车辆交通事故,原告声称车辆内存放了二万元现金,需被告按此数额理赔.经过现场勘查和残损物提取,通过外观检验、材质检验、文字图案观察等方法,确定了残损物为人民币.通过数学方法、侧立面清点以及软化法剥离等多种手段,最终确定残损币的数量和金额,结果与案情相符.

    人民币残损币提取收缩率

    应用移动CT对交通事故致死案件进行尸体影像学检查

    孙科臧玉峰杨超朋
    432-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报道 1 例利用移动CT对交通事故致死人员尸体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案例.比较了该例交通事故体表损伤与CT检验所见的差异,分析了尸表检验的局限性,展示了移动CT在交通事故死亡人员尸体影像学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探讨了移动CT的应用价值及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对该技术在非正常死亡尸体法医影像学检查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案例表明,移动CT可用于辅助诊断死亡原因、分析损伤机制等,有助于提升法医尸体检验鉴定质量及效率,在交通事故致死等非正常死亡尸体法医检验中具有较显著优势.

    法医病理学交通事故影像学检查虚拟解剖移动CT三维重建

    塑料扎带扎(勒)颈致人窒息死亡一例

    王立晓李晓王金波林晟鹏...
    437-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介绍1 例用塑料扎带扎(勒)颈致人窒息死亡的案例.死者为一青少年女性,独自登山时与家人失去联系,次日尸体在山上被发现.死者双手、双脚及颈部见塑料扎带捆扎,去除扎带后,颈部暴露一宽0.8 cm的环形条状闭合索沟.死者颜面部轻度淤血,球睑结膜点片状出血,口鼻部与气管见较多蕈样泡沫,颈部索沟皮下及肌肉未见显著出血;镜下检验见颈部索沟皮肤角质层减少、细胞间距变窄、细胞及细胞核变长,肺淤血、出血,心间质灶性出血、部分心肌纤维断裂呈波浪样变,大脑细胞水肿、神经元缺氧性改变等;理化检验未检见常见毒物.综上分析,死者符合塑料扎带扎(勒)颈窒息死亡.通过死者口鼻部及气管较多蕈样泡沫,颜面部淤血、出血程度较轻等征象分析,颈部扎带未能完全闭合双侧颈动、静脉及气管,说明死者死亡过程持续时间较长.此外,本案利用胃内容物消化程度等指标推断的死亡时间与嫌疑人供述的作案时间存在数小时差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利用胃内容消化程度推断死亡时间在个别案件中存在较大误差,其原因与个人体质、现场环境、饮食情况等因素有关,提示法医同行在利用早期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时不能过度依赖单一指标,要尽可能综合案情、现场环境、饮食情况、个人体质等因素分析.

    法医病理学塑料扎带扎颈死亡机制死亡时间

    《刑事技术》投稿须知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