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探索
学术探索

江克

月刊

1006-723X

xstsyn@163.com

0871-8317526

650106

昆明市二环西路397号

学术探索/Journal Academic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核心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民族交融叙事:早期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审美自觉与历史绵延(1930~1948)

    郑文杰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民族学的研究范式逐渐从"族别研究范式"转向"族际研究范式"以及"多元一体"研究范式等并存的格局.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依旧停留在"族别研究范式"之下,其研究范式亟待更新.本文便以早期民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运用"族际研究范式"和"多元一体研究范式"对这一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进行史论分析.因为这一时期的电影正是通过讲述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并在此过程中裹挟、孕育着少数民族的叙事元素,这由此形塑了早期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多民族为书写对象的艺术表征与文化风貌,也即多民族交融叙事.这不仅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论证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族际研究范式"和"多元一体研究范式"上的亲缘性,促成其研究范式的转向,也从实证的角度揭示出少数民族电影史在多民族交融及民族共同体建构上的价值贡献与时代意义,促使其融汇于中国民族学研究的主流.

    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族际研究范式多民族交融叙事民族共同体交往交流交融

    "黎峒"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与海南黎族形成研究

    赵龙成阎根齐
    10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宋以前海南黎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黎峒"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奴隶社会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生产方式才占统治地位.自然岩洞是早期人类的第一居所.海南岛的黎族历史悠久,始于居住在自然岩洞"黎峒"的早期人类."黎峒"便是早期黎族居住地的总称.海南岛的"黎峒"社会历史文化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旧石器时代,形成于新石器时代,发展于秦汉时期并奠定了海南黎族称谓产生的基础,繁荣于唐宋时期并形成了海南黎族称谓,至明末以后逐渐衰落,直至民国时期才消失,并催生了"黎族"和黎族文化.本文就唐宋以前的中国古代"黎峒"社会历史文化与海南黎族产生形成作初步探讨,以期对进一步开展海南岛热带雨林地域特征生态环境条件下黎族先民的"黎峒"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作用.

    黎峒社会历史文化海南黎族黎族称谓

    金融科技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能力、外部监督的调节效应

    傅正强张海亮李冬梅
    11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借助Python爬虫技术和文本挖掘技术定量测度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和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从企业能力、外部监督视角出发,旨在阐明金融科技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影响,破解企业数字化安全转型升级之谜.结果显示,金融科技能显著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且对非国有企业、非高科技企业、低市场化地区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大,更多发挥着"雪中送炭"的作用.调节检验表明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承担水平的提升、媒体监督的加持、国家监管的效能都可强化金融科技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正向影响.本研究不仅为金融科技推动企业数字化安全转型提供微观证据,也对国家进一步制定相适配的政策措施,推动金融科技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内部控制风险承担媒体监督国家监管

    何处安放情感?——司法与法官情感的关系反思

    唐丰鹤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司法是否应该去情感化的大哉问,本文从现代认知科学对于情感的认识出发,指出情感虽然是有偏向性的,但是情感对于司法审判来说既是有益品,也是必需品,基于案情本身而产生的情感并没有违反司法中立性原则,这种情感也使得公正司法成为可能,但是庭审前、庭审中产生的对人不对事的情感,确实是违反司法中立性的,应予摒弃.至于事前存在的针对与本案有关的类型化事实而发的情感,虽然严格来说不符合中立性原则,但是无法除之而后快,只能借助共情能力来克服.

    司法司法决策情感法官情感中立性

    法律关系形式理论下数据权益的侵权保护研究

    李一娴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权益的合理配置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数据的特殊性导致传统民法难以对数据权益的分配进行有效规范,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无法对价值多元化的数据权益提供全面保护.本文从权益保护模式出发,运用霍菲尔德的法律关系形式理论对多方主体间的数据权益配置模式及其场景化应用展开研究,结合侵权法的价值多元主义,围绕数据侵权行为的违法性判断、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等问题,构建动态性、场景化的数据权益侵权保护模式.

    数据权益法律关系形式理论侵权保护

    ChatGPT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风险与应对

    杜晓东胡沫
    14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的横空出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建立在大数据、大算力、大算法基础上的ChatGPT有助于打造更加智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与科研效果,建立起全要素、全流程的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ChatGPT也蕴含着巨大的"破坏性效应",它的技术缺陷会误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机和行为模式,美西方国家可能利用ChatGPT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敌对性宣传,过度依赖ChatGPT将削弱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不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人际交往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完善顶层设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话语体系的人工智能产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数字素养,培养大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健全的人格品质.

    ChatGPT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提升数字风险守正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风险研判及其规避

    阮博刘曼
    150-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出场,是数字化转型的社会趋向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自然映射,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适应数字时代的必然选择,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质增效的应然指向.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之中潜藏着一些风险隐忧,如数字技术的使用过载带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之淡化、数字化场景的虚实融合带来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不可控化、数字化交往的"符号逻辑"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之异化、数字空间的去中心性带来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作用之虚化.要规避这些风险,就应注重对数字技术进行主流价值导向的嵌入、打造数字网络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矩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数字胜任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制度保障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