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探索
学术探索

江克

月刊

1006-723X

xstsyn@163.com

0871-8317526

650106

昆明市二环西路397号

学术探索/Journal Academic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核心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关于农民增收重要论述的逻辑架构与思维特征

    牟成文李帆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增收"是贯穿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基本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思想同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历史实践相结合、同中国"大同"思想相结合,围绕这一主题,逐渐形成了关于农民增收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农民增收重要论述是一个逻辑严整的思想体系,以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为根本、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方向、以绿色发展为要求构成其逻辑架构.同时,这一重要论述是一个系统科学的思想体系,蕴含着以问题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为代表的思维特征.

    习近平农民增收思维特征科学性

    习近平关于解放思想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

    郭婉绯张正光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解放思想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集中诠释了解放思想的精髓要义.习近平关于解放思想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的历史经验和新时代解放思想的实践探索为源头活水,囊括了意义论、本质论、关系论、战略论的基本内容.新时代新征程解放思想,意味着要在根本保障上,坚持思想建党与理论强党;在行动导向上,转变思维方式;在内在支撑上,推进全面创新;在过程展开上,深化改革开放.

    习近平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贡献与当代启示

    陈弘刘颖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并没有直接见到"现代性"一词,但他的现代性思想无不体现在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深刻洞察中,这对于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其中,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人们把握现代社会发展规律提供方法论指引;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人们理解"现代性"内涵提供学理阐释;同时基于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分析,又为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不同道路选择.这种对现代性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为未来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新境界,也给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提供了重要理论启示.

    现代性现代社会中国式现代化

    比较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突破与创新

    白婧白利鹏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全新理论和实践探索出一条同西方现代化模式和特质相迥异的新路径、新选择,全面彻底地突破了传统的现代化认知.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文明领域以共同富裕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的两极分化,在精神文明领域以文明互鉴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的文明冲突,在政治文明领域以人民中心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的资本中心,在社会文明领域以整体协调的社会发展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畸形片面的社会发展,在生态文明领域以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创新做出新贡献,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新借鉴,为人类文明形态的理解提供新表达,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资本逻辑社会范式突破与创新世界意义

    国际传播视域下儒家文化的世界影响及其价值

    汤哲远潘亮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普适价值,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东亚文化乃至欧美西方国家的哲学、文学和伦理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与世界不同文化美美与共,交融共生.在新的历史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当下全球治理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和信任赤字等诸多挑战,儒家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社会能动性更加彰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更加需要儒家文化,更加需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消弭分歧,包容合作,建设持久繁荣的和谐世界.

    儒家文化国际传播世界影响世界价值

    理解技术奇点与探索人机共舞——詹姆斯·卡茨教授关于人工智能的演讲综述

    詹姆斯·卡茨蔡振华张艾晨曹浩帆...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9月14日至15日,美国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詹姆斯·卡茨受邀于复旦大学演讲.本文为卡茨教授"人工智能在社会中的困境:美国与欧洲的视角"与"人工智能在未来教育中的角色:课堂、社会公平与数字鸿沟"两场讲座的要点记录.上篇主要涉及美国与西欧社会语境中民众、大众媒体与掌权精英对人工智能技术态度的最新实证调查,技术奇点趋势下人工智能对艺术创造性与亲密关系的辩证影响,以及西方语境下的技术规制路径.下篇聚焦ChatGPT在教育领域的争议性应用及其省思.基于人机学习能力差异的前沿调查,卡茨教授厘清当前大语言模型应用于课堂情境的优势与风险,进而倡导以"教育公平"为指引,积极探索人与机器协作共生的路径.卡茨教授指出,尤其需要划定数据收集与应用的边界,整合技术公司的内部监督与社会全体的外部监督,以实现系统性的人工智能信任.此外,结语增介卡茨教授有关上述议题的最新著述,以加深对其人文主义技术范式思想的理解.

    人工智能创造性ChatGPT教育公平数字鸿沟

    Sora对人类认知边界的延展以及发展共识凝聚

    李梅敬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生视频模型Sora从亮相到现在,展示了高超的语言理解能力,被叠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意义和恐慌,再次凸显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认知边界的延展作用.人类认知有三个层次:简单认知或者信息认知、信息加工认知、思维认知或体系认知.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已有认知的边界进行了突围性拓展,边界的新突破必然伴随社会发展新秩序的重建,以Sora为代表的技术演进与人类发展秩序之间存在着适应度和匹配度的动态适配关系,这一动态性使得凝聚发展共识变得异常重要,因为共识是对人的底层需求的直接反映,凝聚共识是我们进一步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Sora人工智能认知边界发展共识

    社交媒体用户新闻回避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刘岩尹连根
    5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然而随着平台媒体和新闻数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逃避新闻.本研究围绕社交媒体用户新闻回避意愿的影响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负面情绪是新闻回避的直接驱动力;感知新闻过载、新闻同质化对负面情绪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新闻可信度与新闻倦怠间并未存在显著关联.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整合模型来阐释社交媒体用户新闻回避行为的动机生成机制,为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运营者改变新闻生产和分发策略,增强用户新闻效能和参与新闻的热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启发.

    新闻过载新闻同质化新闻可信度新闻倦怠新闻回避

    西方生态存在论美学的理论困境与思想超越

    邵笑曲波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现代性的后果,生态问题引发了全人类的共同关切.生态美学的兴起,体现了中外美学家立足人的审美存在反思现代性危机、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尝试.毋庸置疑,不同的生态美学建基的规范基础不同,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范式.西方生态存在论美学以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为基,揭批了肇始现代性危机的机械论自然观,实现了"无人身的自然"向"有人身的自然"的美学存在论转向,回应与填补了传统美学对生态危机的失语,展现出了积极的进步精神.但因理论的形上性与不彻底性难掩思想弊端,使其不免陷入本体论的神秘主义、认识论的二元对立以及历史观的非历史主义等理论窠臼.故此,本文基于对当代生态境遇的概括与把握,面向"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要求,以对西方生态存在论美学的理论检视为逻辑起点,思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宏阔视阈,在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存在论根基之上,自觉融汇中华传统美学的生态智慧,进一步敞开了中国特色生态美学的建构路径.

    西方生态存在论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中国特色生态美学

    非裔美国文学的旅行书写:反思族裔性,重构精神家园

    骆洪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行文学是描写时空移动的文学,记录人物的动态位移与心路历程,凸显旅行的地理空间位移和精神体验两个层面.非裔美国文学的旅行书写突出人物在旅行中反思族裔性和种族关系,聚焦自我定义、身份认同、历史"重构"和"家园"重建等主题,带有明显的社会政治动机,常以小说、诗歌、戏剧等范式呈现,具有虚构性、想象性和反思性特征,但不乏真实位移记录和事实描写.这样的书写,即是文学领域对美国非洲流散族裔社会经历的反映,是非裔美国人批判西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的体现,是其探寻自我、重构精神家园的宣言.

    非裔美国文学旅行书写族裔性精神家园社会政治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