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探索
学术探索

江克

月刊

1006-723X

xstsyn@163.com

0871-8317526

650106

昆明市二环西路397号

学术探索/Journal Academic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核心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

    韩振峰谢阳阳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在系统分析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现实挑战的基础上,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所作出的重大思想引领,是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的理论回应.习近平文化思想以辩证唯物论为哲学基础、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依托,唯物史观则确立了其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指引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最新科学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与时俱进,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世界文明交流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习近平文化思想哲学意蕴人民立场时代价值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和时代价值

    纪亚光姚惠聪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传家宝和根本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调查研究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方法有深入探讨,为全党开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供资鉴.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习近平调查研究重要论述进行系统梳理,深入探讨调查研究的理论依存和实践进路,为全党接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供历史资鉴.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渊源,是在理论持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在历史的不断沿革深化的进程中,在实践的充分总结升华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构成互为辅助、互相促成的有机统一体,共同诠释这一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中的理论魅力、宏阔视野、领袖气质、为民情怀、战略擘画构成其独特的精神特质.以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完善顶层设计、开展主题教育、坚定正确引导、健全保障措施,才能持续优化调查研究的制度体系.提升调查研究的素养能力,改善调查研究的良好环境,形成调查研究的工作机制,为更好地推动成果转化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调查研究生成逻辑内涵要义时代价值

    "文明与野蛮"叙事的建构及吊诡

    张耀铭
    1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明"是欧洲人创始于18世纪启蒙时代的一个概念,用来指代一个文雅、有教养、举止得当、具有美德的社会群体.随着现代欧洲的社会演进和思潮流变,"文明"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学术界围绕"文明"建构出文明等级论、文明形态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文明互动论等各种理论,多数理论持种族和文化优越性、"文明与野蛮"二元叙事的意识形态.不过文明互动论等,也为我们更全面认识人类文明多元发展及其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历史发生的一次深刻变革,是先进的技术、产业、思想、制度等文明要素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领域并产生重大影响,推动人类文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升级演进的过程,没有统一标准,也并非"现代化=西方化"这一固定的模式.总之,西方资本主义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但西方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却表现出两副面孔:文明与野蛮、"普世价值"与帝国霸权的吊诡.

    文明与野蛮欧洲文明西方现代化模式文明标准文明悖论

    从解放到振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乡村图景与辩证路径

    翟昕刘振霞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科学阐释与系统定位的背景下,乡村不仅是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进程中的重要场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围绕着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政治经济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使命,将探求乡村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与满足人民群众的时代需要相结合,从站起来时代立足人民对"生存"需要的迫切期盼,以"政治—经济"的双重解放奠定了中国式乡村现代化道路的生长基点;到富起来时代立足人民对"生活"需要的热切期望,以"赋权-脱贫"的改革实践锚定了中国式乡村现代化道路的生发进路;再到强起来时代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真切期待,以"全面-共富"的振兴理路确定了中国式乡村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这一以满足人民的时代需要为本位探求乡村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不仅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人民性"意蕴,更体现了其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民性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与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效应测度研究

    李龙霍强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评价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进而检验教育、科技、人才的影响,有助于及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效和短板,有助于厘清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系和作用.通过构建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5个维度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001-2022年中国式现代化综合以及分项水平进行测度,进而实证检验教育、科技、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综合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教育、科技、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致性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教育的正向支撑效应具有长期性,科技、人才的正向支撑效应更具直接性.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测度

    转化与实化:基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

    严庆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重要的意识形态教育,也是型塑国家软实力的系统工程.基层是社会建设的基础,面向基层的"铸牢"教育需要增强浸润性、渗透性,需要将教育内容、话语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高为低.社会是普罗大众的群体组织,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传播、弘扬的空间场域和人际网络载体.基层"铸牢"教育是言传身教、氛围营造、典型示范的结合.基层"铸牢"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各民族永远在一起的认知、价值、规约普及成"心照不宣""人心所向"的共识,并转化为人们的规则与行动.

    基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效能

    作为方法的社区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实践——基于Y村的田野调查

    陈晓颖陆双梅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村落实践的必然路径.本文基于对迪庆州Y村的田野调查,讨论如何从社区传播的方法和理论视角,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研究认为,传播是村落社区人、地域和文化的连接,能够整体性地描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村落实践;社区传播从情感联结到视觉化呈现,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村落实践被看见,契合媒介中介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村落发展实现对国家认同的达成和深化的要求.

    社区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村落实践

    "有我"与"共有":论佤族传统文化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逻辑关系

    李鑫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个饱含各民族共有历史记忆、情感归属、民族团结的概念话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共有"是建立在"多元"基础之上的提炼"共同"与追求"共生"的过程.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有我"与"共有"如何共生共存为问题导向,分析佤族传统文化在生态观、集体观、劳动观、道德观、民族观、家国观中的价值指向,及其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强共有性,认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要在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前提下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还应注重在实践中深入促进"有我感"的有机融入.

    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佤族传统文化价值观

    庄子生命哲学的三重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张洁李光荣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生命哲学思想的三重内涵,首先,明确生命的本源,道是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生命的本性起源于道,顺应自然是最好的状态.其次,要加强生命的修养,生命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不幸和困难,包括形体层面和心灵层面遭遇的伤害,为了修养生命之道,庄子提倡要注重形神兼养.最后,经过不断修养,实现生命的理想,历经无用以处世、无物以游心、无己待逍遥的精神之旅,不困于外物的枷锁,不囿于自我的桎梏,超越自我,找寻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庄子生命哲学思想于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庄子生命哲学本源修养理想

    作为实践反思范式的价值哲学——兼论历史唯物主义对休谟问题的破解

    常臣尤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休谟通过价值命题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将价值等同于情感并以"恒常结合"取代了理性认知逻辑,然而休谟将人视为孤立的认知个体导致并未很好地解决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将休谟的"价值"指认为源于社会实践的价值观,将人类认知范式理解为对象化实践中不断被改造的思维,将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价值指认为事实与价值观在实践中对立统一的动态关系,对休谟进行了彻底的驳斥并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哲学,这一理论体系展现出开放性的核心特征,表征为坚持价值观的多样性、认知范式的发展性、实践的能动性.

    反思价值事实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