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叶金宝

月刊

1000-7326

gzphl@yahoo.com.cn

020-83846163

510050

广东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

学术研究/Journal Academ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科综合类月刊,创刊于1958年1月,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之一。《学术研究》杂志长期致力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理论创新,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该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期刊方阵期刊。1991年至2000年,连续三届获得广东省优秀期刊奖,1996年荣获全国优秀社科期刊提名奖,曾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文章奖,2002年获国家期刊提名奖(银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家需求层次视角下美国对外战略的周期性嬗变

    夏梦真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美国建国伊始,其对外战略即遵循收缩与扩张交替的周期性规律.建构基于国家需求层次理论的解释框架,有助于分析美国对外战略周期性嬗变的演变轨迹与逻辑.研究发现,当美国国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则选择专注于国内事务并转趋收缩性对外战略;当国内需求得以满足时则实行扩张性对外战略,以追求更高层次的国家目标.随着美国各阶段主导需求的达成,国家需求层次与国家实力实现跃升,收缩与扩张作为战略手段周期性出现.在中美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美国当下的主导需求是霸权的竞争与维护,呈现全球战略收缩但局部对华扩张的态势,因此中国需及时洞悉美国战略的转变态势,未雨绸缪以因应美国下一轮的战略扩张.

    美国对外战略周期收缩扩张国家需求层次

    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影响——基于门槛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

    庄文嘉梁霞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在多大程度上能促进城市创新能力?通过对2011—2020年广东省2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门槛回归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效应,当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门槛"之后,会产生规模效应,极大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几何式提升.原因在于,数字经济存在"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而且按照"梅特卡夫法则",当数字经济中的网络连接点达到特定门槛之后,会促进传统经济从"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从而实现倍增效应.广东经验表明,建立区域性的政产学联盟共同体,是降低创新成本和分摊高研发风险的关键手段之一,而且能带来溢出效应,促进城市间协同.

    数字经济城市创新能力门槛回归非线性影响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家庭化迁移——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刘玉邹碧莹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福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对比数据,本文从公共服务可得性视角考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其家庭化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市民化水平的提高能够降低独自迁移、非核心家庭式迁移、半核心家庭式迁移等非完整化迁移的概率,提高完整核心家庭式迁移的概率,影响途径为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在当地的归属感.市民化对家庭化迁移完整度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中差异不大,但在流动时长、照顾父母便利性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即期收益、长期收益及成本的综合作用下,就业、住房、医疗市民化程度对更完整迁移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社会保障市民化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不显著,教育市民化则对不完整迁移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较高生活成本下,通过先行不完整迁移获得代际流动长期效用,成为农业转移人口的一种选择.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家庭化迁移

    数字治理平台何以促进乡村社会资本发展——基于信息系统失效理论的视角

    朱述斌游成勋陈卫平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依赖丰富的乡村社会资本,数字治理平台为乡村社会资本培育和积累提供了新机会,但迄今鲜有研究探讨数字治理平台使用与乡村社会资本发展之间关系.本文基于信息系统失效理论,利用1525个村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治理平台使用对乡村社会资本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治理平台使用对乡村社会资本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治理平台使用对乡村社会资本发展的促进作用会受到村民、村干部和村庄因素的正向调节,即村民数字技能越高、权利意识越强,村干部越有作为,村庄集体经济越好、基础设施越完善,数字治理平台使用对乡村社会资本发展的正向作用就越强.

    数字治理平台乡村社会资本信息系统失效数字乡村乡村振兴

    金融素养与家庭财务脆弱性

    王亚柯李祥飞邵骄阳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素养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会对家庭的财务脆弱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考察金融素养对家庭财务脆弱性的作用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能显著降低家庭财务脆弱性,且金融素养主要通过优化家庭资产配置、促进商业保险参与和降低债务风险等途径,降低家庭陷入财务脆弱的概率.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基础金融素养,高级金融素养对家庭财务脆弱性的影响更大;与低程度财务脆弱性相比,金融素养对高程度财务脆弱性的抑制作用更强;与中年龄组家庭相比,金融素养对高、低年龄组家庭财务脆弱性的影响更大.

    家庭财务脆弱性金融素养资产配置商业保险参与债务风险

    从"银信"到"侨批"演变的历史文化因由

    张国雄刘进蒙启宙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侨批"是海外侨胞与侨乡亲人之间流转银钱和往返家书的指称.明清至民国时期称谓繁杂,"银信"在广东、福建侨乡的使用最为普遍."批"是银信的缩写."侨批"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凸显了华侨银钱家书的跨国属性,新中国成立后取代"银信"等称谓成为通称、专称.这一消替变化是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转型进入现代社会的产物,见证了近现代国家治理的历史进程和乡村金融、乡村邮政现代化建设的成效.

    银信侨批侨文化国家治理

    民国前期京畿旗地留置与各方利益调适

    刘增合张楚
    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理旗地以增加央地财政收入是民国政府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中央财政极为困窘.面对上下交困的局面,北洋各派军阀相继出台各项清理章程,以政策倾斜或遴派大员专办的方式汲取旗地留置价款;地方政府或遵循中央的行政命令,催促佃户留置旗地,或私自抬高价额,借以中饱私囊;佃户虽能通过留置获得旗地所有权,实现身份转变,但生活虚悬无着的京畿各县旗地佃户,只能以请愿等形式,延期留置旗地.中央与地方政府上下牵制,政府与佃户抵牾不断,直至国民政府控制京畿时,军阀政治对旗地清理的影响仍在持续.在多方利益博弈之下,京畿旗地留置政策的推行并不彻底.

    旗地北洋政府土地留置佃户

    以史为师的重拾与创新——德语区环境史学者笔下的自然灾害史研究

    张弢
    129-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灾害史近年来成为德语区环境史领域的学术前沿之一.在研究的主旨方面,环境史学者重拾"以史为师"的史学传统价值观,大力提倡历史学古老的教育功能,其新近的灾害史书写为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改进灾害管理机制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凸显出环境史作为史学新兴学科的实用价值.德语区的环境史学者将环境史引入传统的自然灾害史叙事,在研究对象、方法、成果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突破."以史为师"观念的回归,既是批判史学的兴起使然,也关联着社会史、文化史等新史学流派之间的彼此争锋.环境史学者著作中的价值取向回应了学派争议,表明了自身倾向于文化史的学科定位.

    环境史自然灾害德语史学界向历史学习历史的价值

    文学感知力与阐释的边界

    卓今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感知力是不同于一般理解力的一种特殊能力,它既是先天能力,但更多地是通过后天习得.文学感知力强的人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打开广阔的认知空间,拓展阐释边界.文学感知力(包括本能、直觉、最新鲜的感受力)在文学阐释中不应该降为次要地位,阐释者的感知力对于文本有天然敏感性.影响阐释边界的因素,感知力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文本的客观性、作家的意图、公共理性也制约着阐释边界.认清文学感知力的结构便于克服感性直接性.

    文学阐释感知力阐释边界

    《庄子》阐释范式探析

    孙雪霞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训诂与阐释经验丰富,《庄子》就是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阐释范式.《庄子》的阐释目的,一是响应百家争鸣的召唤,二是为乱世提供救世的理性方略,三是揭示道家思想本质以让其为更多人所认同.《庄子》通过互文、三言、化界三种方式进行阐释.《庄子》阐释的历史意义是为乱世提供救世主张,文学意义是为高举实践理性精神的百家争鸣开拓新的行文模式,更重要的意义是为阐释学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模式.《庄子》的阐释范式为建构当代中国阐释学提供了思想和经验.

    《庄子》阐释目的阐释方式阐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