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叶金宝

月刊

1000-7326

gzphl@yahoo.com.cn

020-83846163

510050

广东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

学术研究/Journal Academ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科综合类月刊,创刊于1958年1月,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之一。《学术研究》杂志长期致力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理论创新,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该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期刊方阵期刊。1991年至2000年,连续三届获得广东省优秀期刊奖,1996年荣获全国优秀社科期刊提名奖,曾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文章奖,2002年获国家期刊提名奖(银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把握"两个结合"的唯物辩证法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林进平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根本的思维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精神在新时代的展现."两个结合"及其提出和内在关系的展开,不仅贯彻了历史唯物论的精髓,更体现了对唯物辩证法的自觉运用.为更好地运用"两个结合"这一思维方法,有必要将蕴含其中的唯物辩证法精神贯彻到底: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促进思想解放;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阐释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指引,促进"第二个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唯物辩证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数字劳动中的隐私问题探析

    闫坤如李翌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类劳动方式的变革.数字劳动改变了人类劳动的形态,使得机遇与危机并存.一方面,"产消合一"的劳动形式突破了传统劳动时空的限制,非物质性的劳动资料推动着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非雇佣性的劳动关系使得数字劳动更加灵活,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个性推荐更加精准;另一方面,劳动数字化与数字化劳动使得一切要素都被数据所中介,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加剧了隐私泄露的风险.随着劳动条件的发展与隐私观念的流变,数字劳动中出现新的隐私困境,包括隐私边界的时空困境、隐私主体的认知困境以及隐私行为的自主困境.现阶段,人们需要积极探索数字劳动中隐私困境的可能出路,突破数字监控的隐形规训,从而实现数字社会的健康发展.

    数字劳动数字技术数据隐私

    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整体性权益保护的构建与反思

    王雪乔段伟文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人数据立法保护,既包括与隐私权相关的个体性保护,也包含与数据权益相联的整体性保护.个人数据价值的特殊分布和实现途径使得法律体系设计必须要考虑经济效率与个人隐私之间的平衡.当数据集合成为平台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数字资源时,数据主体有限理性、个人数据的公共利益属性以及知情同意框架在大数据时代的局限,应得到关注.个人数据保护进路需构建整体性权益保护思维,有利于保护平台经过处理后产生的信息.整体性权益保护思维有利于兼顾个人数据治理体系中公私交融的现象,对于平台的不正当利用行为能够予以合理规制,实现社会效率最大化.

    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个体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公法进路

    贝克莱的困境与马克思主义对观念来源的破解

    林锋王先鹏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具有二重性.从积极的、肯定性的意义来说,它标志贝克莱破解以洛克为代表的早期经验论哲学知识论之矛盾的开端;从消极的、否定性的意义来说,它产生了"自我中心困境"的新问题,无益于问题的彻底解决.出于摆脱困境的实用考虑,贝克莱转而求助于先验、神秘的上帝,将其视作观念的终极来源,由此背离经验论哲学的基本走向,向中世纪神学独断论复归.通过确立"人是物质世界演化的产物""观念是人脑的产物""观念的内容来源于物质世界"三个核心命题,传统唯物主义将观念的来源归之于经验的、可感的物质世界,初步超越了贝克莱哲学.但由于在物质与观念作用机制问题上存在含糊性,传统唯物主义对观念来源问题无法给出令人完全信服的答案.在继承、发展传统唯物论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被传统唯物论忽视的"实践"概念进行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改造,将之作为沟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桥梁与中介,揭示了人的观念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认识论规律,从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全面破解了观念来源之谜.

    贝克莱观念来源论传统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

    现代信仰和信仰体系的两条绝对之路——以"知识—信仰"框架为分析契机

    尚文华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性的知识原则和信仰的良心原则是推动现代性的两大核心原则,两者分别表达了理性的普遍化诉求,以及现代人的绝对个体化和主观化诉求."悬置知识,为信仰留地盘"是这两条核心原则之绝对差异的原理性表达:彻底贯彻,或彻底瓦解此原理是现代信仰能否重新确立的关键.克尔凯郭尔和黑格尔分别走在这两条绝对道路上:前者是罪(知识)—信仰的绝对辩证道路,通向的是现代信仰的绝对个体性和绝对主观性;后者则是知识—信仰相统一,甚至是同一的绝对思想道路,通向的是与信仰相关的现代形而上学体系.这两条道路并非如表面显示的那么对立,相反,它们都是对真理(上帝存在)如何展示在现实中,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仍然绝对有效的表达.

    现代理性信仰知识绝对

    在朱子与程明道之间:论王阳明对"先天渐教"的选择

    傅锡洪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仅朱子学,而且程明道、陆象山、湛甘泉等人的学说,都是王阳明思想形成过程中一度受他追捧而又最终被他扬弃的对象.王阳明主张工夫直接凭借展现于现实世界中的本体亦即本心展开,而既不必像朱子主张的那样首先诉诸漫长而艰苦的格物致知工夫,也不必像明道、象山、甘泉等主张的那样首先通过顿悟之类方式以充分把握本心.由此,王阳明创立了一套既不同于朱子,也不同于明道、象山、甘泉的心性学说和工夫主张.在他这里,后天工夫因本心作用的引入而简易,先天工夫因后天因素的引入而严密,由此形成的主张可以说是"先天渐教".必须注意的是,尽管王阳明综合了双方的主张,不过,他工夫中的先天因素并非是借由顿悟才得以发挥作用,后天因素也非朱子式的不凭借本心的居敬穷理.

    良知穷理顿悟先天渐教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域意识与书画史书写——基于《吴郡丹青志》的考察

    王菡薇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书画审美趣味与收藏品味,审美趣味对书画创作风格带来了特定影响.书画鉴藏审美的转变,促进了书画区域审美观的形成.《吴郡丹青志》是一部具有地域性质的画史,内容是对其时江南地区的25位画家分别撰写的传记,并进行了品评,不仅是作者王穉登的观点,也是当时江南文人圈书画意识凝聚的结果.

    明代中后期《吴郡丹青志》书画史

    城市创新的概念缘起、主题分布及其政策推动——基于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案例文本的分析

    叶林李萌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创新作为城市集体行动者为应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的创新性探索,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意义.在对城市、创新及其二者之间关系梳理的基础上对城市创新概念框架进行构建,以此获悉城市创新的概念缘起.以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2010-2018年共四届参与评选的1015个案例文本内容进行主题建模分析,得出城市创新实践所关注的30个主题,通过对主题的空间与经济社会分布状况的描述性分析,刻画城市创新的时代特征.城市所具有的聚集性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创新的诞生提供条件,这也是城市创新实践关注的领域;城市所具有的高密度、高规模带来的资源环境恶化、经济不平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拉动城市以创新的方式进行应对,资源与环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社区社会治理、政府治理等也是城市创新重点关注的领域,显示出其人本精神,推动城市的转型升级.

    城市创新主题建模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文本分析

    论我国收回权制度的重构——以解决著作权闲置为中心

    罗莉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者的经济和精神利益的实现建立在著作权得到充分行使的基础上.作者将其著作权转让或者许可后,如受让人或者独占被许可人怠于行使权利,则将造成著作权闲置、作者利益受损,社会文化繁荣亦受影响.因此,我国《著作权法》第34条赋予作者以收回权.但该收回权使用范围过于狭窄,忽略了复制发行权外的其他著作权闲置情况,也未给予图书作者外的其他作者提供救济.英国和美国的收回权行使简便,但必须在较长的等待期后才能行使,被证明其既非解决著作权闲置问题的最佳选择,也无助于增加作者的收益.德国模式下,著作权人在独占被许可人怠于行使权利时可及时行使收回权,更有助于解决著作权闲置问题,且较好地平衡了作者和著作权受让人及独占被许可人的利益,值得借鉴.

    著作权闲置收回权解约权怠于行使权利不用即失

    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实践逻辑:基于价值共创视角

    李岱素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价值共创视角有助于分析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内涵与特点,以及价值共创在高校有组织科研中的表现,包括国家战略与高校行动的协同、科研产出与人才培养的融合、自由探索与集中攻关的平衡、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互动等多个方面.分析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实践逻辑,可指向相应的实践策略.这些策略包括整体的布局规划、功能定位、运行模式以及生态氛围的营造.通过切实地实施这些实践策略,能够有力地推动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发展,从而为国家的战略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有组织科研价值共创科研管理揭榜挂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