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叶金宝

月刊

1000-7326

gzphl@yahoo.com.cn

020-83846163

510050

广东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

学术研究/Journal Academ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科综合类月刊,创刊于1958年1月,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之一。《学术研究》杂志长期致力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理论创新,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该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期刊方阵期刊。1991年至2000年,连续三届获得广东省优秀期刊奖,1996年荣获全国优秀社科期刊提名奖,曾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文章奖,2002年获国家期刊提名奖(银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个人和共同体关系视角推进"第二个结合"

    李淑梅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以个人和共同体关系为理论框架,这是它们突出的契合性,因而需要从个人和共同体关系视角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二个结合"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一统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分析西方前现代社会狭隘人群共同体思想相契合;群己合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理解人的观点相融洽;民本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相亲和.推进"第二个结合"能够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意涵:厚植"根意识",建设共同精神家园;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体理念、激发家国情怀,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增强各族人民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秉持天下胸怀,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第二个结合"是以文化人和以文强国的统一,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要通过服务于、造福于人民的方式教育和引导人民,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中提高其思想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从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个人共同体"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物质的诠释学分析

    吴国林李全兴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物质属于诠释学意义上的广义"文本",即物质文本.与一般文本不同,物质文本没有语言、文字等符号,物质的属性是物质文本的内容.物质本身是由元素按一定关系所形成的开放系统.在科学理解自然物质的一般过程中,科学家需要根据已有的理论、信息进行测算去理解物质的属性,理解的属性是否正确最终由后续的应用、实验进行验证.物质诠释需要三个要素:一是科学家的能力,二是可理解的科学理论,三是可利用的技术(实验仪器).因此,物质诠释是主体创造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在自然诠释学中"诠释"(Interpretation)的基本含义可从词义上的"说明"(Erklärung)与"解释"(Auslegung)升级为哲学上的"说明"(Erklärung)与"阐释"(Auslegung).物质诠释是阐释与说明相互交替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对物质是什么的诠释,也是对物质文本意义的揭示,因此,物质诠释与意义筹划是相统一的.

    物质诠释学诠释意义筹划

    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哲学之维

    刘海春赵杰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作为对传统生产力的省思与超越,新质生产力是由高素质劳动者、高科技劳动资料、广范围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集体构成的先进绿色生产质态."感性外部世界"的自然生态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条件、"主体发展需要"的精神生态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力、"人的关系交往"的社会生态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效能,自然生态、精神生态、社会生态的共同交织推演出新质生产力的生态运行机理.作为生态自觉行动,新质生产力依循"生产—生活—生态—生命"持续向好的基本逻辑,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以"双碳"目标为牵引涵养绿色低碳生活风尚,以"两山"理论为遵循助力生态价值充分实现,以共同体思想为引领确保生命生存良性循环.这些旨在充分发挥生产力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美好生态环境同时"在场".

    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生态保护

    现代语用学研究及其代际关系综论

    荣立武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反对"意义即使用",格赖斯在"语言""思维""实在"的耦合关系中描述了真值概念和意义概念的原型,刻画了意义的中心性范畴.不过,随着语用学的认知转向,格赖斯对话语意义分析的整体设想遭遇了语言的不充分确定性和"读心"两大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以关联理论为代表的第二代语用学抛弃了格赖斯的"所言"概念,寻求"语言"与"思维"的直接对应关系.聚焦于不同类型的语用学理论以及它们对逻辑联结词丰富意涵的解释,澄清不同界代理论语用学的理论关注,并通过实验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对其各自的理论预设进行检视,最终得出结论:没有充分证据表明语用学的代际转换已经完成,因此格赖斯语用学与认知语用学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竞争的.

    意义的中心性哲学语用学认知语用学实验语用学

    对经验之物的先天证明——论康德《遗著》"过渡1-14"手稿中的一个先验哲学方案

    刘晚莹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经验之物的存在作先天证明,这是一个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无法设想的任务.但在康德晚年《遗著》中的"过渡1-14"手稿里,康德却明确进行了这一工作,以证明一种"原质料"的存在,从而确保经验具有统一性.在"过渡1-14"手稿中,康德为完成这一"对经验之物的先天证明"而提出了新的理论要素,从而为康德在批判时期所架构的先验哲学作出了一个结构性补充.这一论证方案一方面保持与批判时期先验哲学根本立场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补充和扩展了批判时期先验哲学的基本构想,提出了关于经验之可能性的新思考.

    康德《遗著》原质料先天证明经验之可能性

    "可阅读"空间生产:读者体验视角下的广州实体书店研究

    周翔洪星月
    3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阅读性"是一种以传播和互动的视角重新思考并定义城市文化空间的新主张,融合了城市阅读精神和文化特征,兼具空间文化实践、公众文化参与和城市文化想象,具有感知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城市空间是否"可阅读",不仅涉及城市提供的功能性阅读场所,也涉及城市文化空间内的读者文化体验和实践、感知和情感流动、城市文化景观和阅读精神的塑造等因素.书店的核心阅读功能首先要被强调和重视,其次要持续拓展城市阅读场景的深度,以空间形式连接社会成员、构建媒介符号、凝聚社会想象,构建起城市中的"可阅读场景",推动"可阅读城市"的构建.广州实体书店通过融合物质空间、虚拟数字平台和精神空间,开辟了一片具有想象可供性的文化土壤,让读者得以基于实体物质空间展开空间想象.读者通过具身性文化实践,与空间内部的景观相勾连、交互,从"空间漫游与实践""场景疗愈与隐喻""文化构建与想象"三个层面体验城市书店所打造的"可阅读"空间.

    可阅读空间实体书店文化空间空间生产扎根理论

    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多元筹资机制的法治进路

    鲁晓明洪嘉欣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理的筹资机制是长期护理保险稳健持久的关键.与医保基金脱钩,构建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长期护理保险独立筹资机制具有现实必要性.基于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参保人应负缴费义务;基于对职工所负照顾保护义务,用人单位应承担一定比例筹资责任;宪法责任要求国家积极介入践行生存照顾职责,但基于我国现实,应将政府责任定位由兜底责任转向遵循比例原则以实现"保基本";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应成为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的有益组成部分.

    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独立筹资责任共担

    论健康科学数据的法律概念和类型化考察

    吕群蓉陈梓铭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健康中国"和"数字中国"战略引领下,健康医疗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战略资源.作为健康医疗数据子集的健康科学数据的治理显得尤为关键.从规范视角切入,阐述健康科学数据法律概念并进行相应的类型化考察,可以发挥其在科学研究、社会贡献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潜力,支持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促进开放科学的发展和"健康中国"的建设.结合科学数据规范,采用概括式和列举式方法界定健康科学数据法律概念内涵,有助于分析健康科学数据与健康医疗数据的关系,明确其外延.根据特定标准将健康科学数据分为财政资金形成的和非财政资金形成的数据、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和非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数据、可识别和不可识别的数据、不同安全级别的数据,以及涉及真实世界研究的和涉及临床试验的数据,明确分类的法律意义.

    健康科学数据健康医疗数据法律概念类型化

    基层政府自主性事权承接的逻辑

    蔡想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镇一级政府是"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参与主体,是各项事权下放的重要承接单位.在事权下放的实践过程中,乡镇事权承接常常面临着"权责不一"、"减政"没有减负、"放权"依然缺乏活力、营商环境优化乏力的治理新困境.本文结合压力型体制与注意力分配理论的研究基础,构建"压力源—注意力分配—自主承接行为"分析框架,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强镇和粤东地区乡镇为例,通过多案例实地深入考察,揭示乡镇层级政府部门因应自身的内外压力来源,在面对众多的上级事权下放中,依据自身有限注意力和优先排序,划分出自身利益事权、重点问责事权和无考核要求事权,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逻辑与应对策略.

    "放管服"自主性事权承接镇级治理注意力分配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内在关联与重点突破

    周文张奕涵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为突破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与新优势,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在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的先进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路径.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共同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在根本宗旨与基本特性方面具有一致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发展新质生产力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和新优势;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能改造生产要素特质,促进要素资源创新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能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良性互促的新生态;四是新质生产力本身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彰显绿色发展这一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为加快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新型工业化为路径,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型生产关系为保障,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型生产关系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