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叶金宝

月刊

1000-7326

gzphl@yahoo.com.cn

020-83846163

510050

广东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

学术研究/Journal Academ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科综合类月刊,创刊于1958年1月,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之一。《学术研究》杂志长期致力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理论创新,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该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期刊方阵期刊。1991年至2000年,连续三届获得广东省优秀期刊奖,1996年荣获全国优秀社科期刊提名奖,曾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文章奖,2002年获国家期刊提名奖(银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政党协商

    莫岳云何永生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合作的缘起、形成、发展、历史作用、破裂原因及相关人物的研究上.中国政党协商肇始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就合作方式、国民党改组、国民革命中军事和民众运动等问题都进行过协商;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政党协商有其显著的特点.经过政党协商,促成了国共党内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政党协商国民革命

    再论群体隐私的理论构造

    赵精武周瑞珏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用户画像业务普及的时代,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越发紧密.同时,持续迭代创新的数据分析技术也为个人隐私、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全新挑战:现行立法应当如何回应特定群体所共同具备的行为特征信息的保护问题.因为这些原本不属于个人信息、个人隐私的群体特征信息经由组合分析,反而有可能呈现特定群体的社会交往痕迹.针对这种现象,国外学者提出了更适应大数据分析技术实践的群体隐私理论,重新阐述了隐私保护所指向的个人社会身份构成的自主权内涵.而在中国法语境下,群体隐私理论所主张的群体性隐私缺乏相应的制度基础,但是该理论却能够为非个人信息的数据权益归属问题提供全新的观察视角.在群体隐私理论视角下,法律所要保护的核心权益是个人对其网络空间的社会身份构成的信息控制能力,进而延伸出个体层面的个人信息保护和群体层面的的群体特征信息保护两种模式.

    群体隐私群体特征信息社会身份构成用户标签

    网络符号消费组织、生产和流通的运行逻辑与价值导向

    卢晗杨嵘均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信息化时代,网络符号消费不仅是符号价值的售卖行为,本质上更是一种消费价值观的塑造与引导机制.在网络媒介的推动下,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被幻化成符号的生产和消费.由此,网络符号消费的组织、生产和流通的运行逻辑,实际上就是商家在生产商品的同时也在生产符号以及符号化的价值观,其终极目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让消费者从心理或思想上接受商家的价值引导,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网络符号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商品的流通,而是信息的流通和对符号消费价值的引导.然而,在资本追逐利润的驱使下,网络符号消费的组织、生产和流通必然会产生智资矛盾,并为潜在的社会运动提供了生根发芽的土壤.就此而言,只有当正确的符号消费价值观被确立之时,大众才能获得真正的消费自由,理性的消费观也才能最终在全社会确立并得到尊崇.

    网络符号消费智力劳动信息流通价值导向

    中国式现代化与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范世明郑功成
    110-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老龄化是超常规的老龄化,它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挑战.而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滞后的现实局面更使养老焦虑日益蔓延,我国迫切需要以超常规的举措来积极应对.可行的路径应当是充分利用中国制度优势,创新公私合作的实践形态,真正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公建民营养老服务业发展新路.经过近10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模式在我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理念尚未厘清,模式仍需完善,现实局限正在影响着其功能发挥.当前亟待多管齐下地推动公建民营养老服务发展,并使之成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主流取向.

    中国式现代化超常规老龄化养老服务公建民营

    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险制度提质扩面

    华颖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保险是伴随人类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重大制度文明成果,也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准配置.中国式现代化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特别需要社会保险这一社会保障体系主体性制度安排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提供坚实支撑.客观评估表明,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在近10多年来取得了覆盖面快速扩展与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的显著成就.然而,由于实践中存在认识误区和路径偏差,制度质量不高导致的不良效应正逐渐显现.要摆脱当前困境并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扩面发展的需求,提升制度质量成为先决条件.通过矫正制度缺陷、扩展制度功能、赋予制度弹性等实现制度性重构,是确保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应保尽保"目标,并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关键.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保险覆盖面高质量发展

    中国进口与进口来源国企业的就业规模变化

    魏浩李明珝涂悦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际上,各种版本"中国威胁论"的说法甚嚣尘上,中国作为进口大国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被严重忽略.为了探究中国进口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以1998-2018年全球制造业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中国进口对进口来源国企业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进口对进口来源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就业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促进作用在中国加入WTO后变得更大,且对高收入国家、OECD国家的影响更大.(2)产出规模效应和生产率效应是中国进口影响进口来源国企业就业的重要渠道,产出规模增长会导致企业就业规模显著增加,生产率提升则会导致企业就业规模显著减少,但总效应是正效应.进口来源国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企业所在行业的比较优势越大,中国进口对其就业的促进作用就越大.(3)对比印度进口和中国进口的影响效应发现,只有中国进口会显著促进进口来源国企业就业规模的增长.本文证明了中国进口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为驳斥"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素材和理论依据.

    中国进口进口来源国就业规模产出规模比较优势

    论明代嘉靖间两淮盐商分工体制的确立

    罗冬阳
    138-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两淮盐商中边商、内商、水商分化的原因,迄今不仅学界仍然存在争论,而且它们作为开中过程中互相依存的不同分工环节的制度化过程也模糊不清.通过重新梳理相关史料,挖掘历史当事人的行为逻辑,可知由于盐引超发和资本权力构成的不同,盐商分化早已存在.至弘治正德间,余盐大规模开中,加速了盐商分化,并使内商积累起巨额资本.嘉靖初"假额课以处余盐"使得边中成为余盐开中前提,但因余盐征课规模扩大和随后的工本盐、工本银、鄢懋卿刮银不断提高开中门槛,让内商守支地位愈加强化,边商退守开中,终于在隆庆初年,在法制上确立起内商守支的垄断地位和三商作为开中过程中互相依存环节的分工.

    明代嘉靖两淮盐商分工资本的权力构成余盐开中

    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概念的形成、演变和传播

    谢盛谢贵安
    149-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学术史上,中国近代的学术术语或概念的形成,并非理所应当和顺理成章,而是有着复杂的背景和长期演化的过程.作为当今通行的专业概念和学科名称,"中国近代史"的形成也经历了微妙的选择和复杂的过程,其背后既有古今词汇的跳脱和对接,又有中西概念的碰撞和传移,还有"文化二传手"日本因素的介入和纽结.其概念的定义产生分歧后,不同的解释和书写模式随之形成,加上所代表的不同政治力量的介入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得"中国近代史"概念及其学术体系的传播分途而进.然而,为了了解和批驳对方的理论和观点,彼此又不得不阅读、参考对方的著作,甚至吸收对方的优点,从而形成了"中国近代史"概念、体系交叉传播的情况.

    中国近代史概念史传播民国时期

    晚清跨省实官捐纳运作中的省际利益调适——以光绪庚辛年间"秦晋实官捐输"为中心

    黎俊棋
    161-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绪庚辛年间(1900-1901),陕西、山西遭遇了严重的灾荒,两省巡抚为了筹款助赈,会衔奏准跨省举办"秦晋实官捐输".由于当时户部统筹全国实官捐纳事务的"能力"与"动力"不足,故陕西、山西以及跨省举办"顺直善后振捐"的直隶,一开始主要通过督抚内部协商的方式在制度层面调适彼此间的利益分配.但在"本省利益优先"思维的影响下,三省督抚在制度层面达成的利益分配共识屡生变化,陕西与山西之间更是在巡抚人事发生变动后,迟迟不能达成新的共识,最后只能频繁寻求清廷中央介入"秦晋实官捐输"的相关事务.在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清廷最终决定将两省捐款分配格局维持现状,彰显出部省在特殊历史时期管控利益纠纷,尤其是治国理政方面的严重局限.

    晚清陕西山西跨省实官捐纳

    "白话文"非"文艺大众化"之源辨

    宋剑华
    17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意义重大.但是若将"白话文"视为"文艺大众化"的历史源头,却并非一种历史事实.因为"白话"是一种"口语",而"白话文"则是一种"文字"和"文法".对于底层社会不识字的平民大众而言,他们欣赏"艺术"主要是通过"看"和"听",其"大众化"的表现特征一直都客观存在;但"文学"却需要"阅读",必须首先解决识字问题,才能通过文字去欣赏"文学".由于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只单方面强调"文"的意义,既没有考虑到"文"与大众之间存在的隔阂,更没有提出如何去解决"文"之大众化的有效方案,所以,无论是晚清还是五四,"白话文"运动始终都是在知识分子场域内自我循环,不仅没有同"文艺大众化"运动发生直接关系,反倒是在"我们"(知识分子)与"他们"(平民百姓)之间重新挖掘出了一条难以逾越的思想鸿沟.

    "白话文""文艺大众化"理论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