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白话文"非"文艺大众化"之源辨

"白话文"非"文艺大众化"之源辨

扫码查看
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意义重大.但是若将"白话文"视为"文艺大众化"的历史源头,却并非一种历史事实.因为"白话"是一种"口语",而"白话文"则是一种"文字"和"文法".对于底层社会不识字的平民大众而言,他们欣赏"艺术"主要是通过"看"和"听",其"大众化"的表现特征一直都客观存在;但"文学"却需要"阅读",必须首先解决识字问题,才能通过文字去欣赏"文学".由于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只单方面强调"文"的意义,既没有考虑到"文"与大众之间存在的隔阂,更没有提出如何去解决"文"之大众化的有效方案,所以,无论是晚清还是五四,"白话文"运动始终都是在知识分子场域内自我循环,不仅没有同"文艺大众化"运动发生直接关系,反倒是在"我们"(知识分子)与"他们"(平民百姓)之间重新挖掘出了一条难以逾越的思想鸿沟.

宋剑华

展开 >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白话文" "文艺大众化" 理论思辨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23AZW002

2024

学术研究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学术研究

CSTP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702
ISSN:1000-7326
年,卷(期):2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