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月刊

0439-8041

021-53060399 53069080

200020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社联大楼4F

学术月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推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宗旨,倡导学术探索与争鸣。在发扬哲、经、文、史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发表海外作者的学术论文及各类学术短文和综述,报道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公共性与中国转型社会学理论范式创新

    李友梅
    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总体性转型,而理解把握这一总体性转型需要拓展到中国制度的公共性目标,深入阐释党、人民、国家与公共性的结构关系。在梳理相关理论范式基础上,可以发现,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公共性,经由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实践发展出的社会主义新公共性,基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和适应性融合,以人民性为核心价值,以革命政党为领导核心实现了人民联合与社会团结,以所有人共有共享发展成果超越个体"偶然性"支配:通过依托于党以群众路线构建起基础性社会联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妥善协调秩序与活力的关系,推动国家与人民相互交融、互促互馈互进,以协商实践和民主集中促进社会团结。可以说,新公共性天然内生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具体实践,其理论范式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关于新文明形态的构想。

    新公共性社会转型人民性范式创新

    新使命与新叙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创造

    齐卫平樊士博
    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中国式现代化由实践层面提升至文化层面,重估了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从话语建构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话语创设了新的概念与主题,围绕话语的基础、动力、意义以及目标,形成了相应的概念单元,诠释着中国共产党建设文化强国的叙事愿景。在理解核心概念基础上,可以得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话语的结构主要包括中华文化的本体、人民群众的基体以及客观环境中的载体三个关键要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两个结合"的进程中变成现实,依托"两个结合"展开的新话语也具有观念、真理以及实践三种形态,向受众传递着不同的思想信息。面向未来,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话语需从思路、机制、形式等方面展开:要在熔铸古今中夯实话语凝聚力,要在融通中外中增强话语感召力,要在正本清源中提升话语吸引力,要在守正创新中拓展话语影响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

    作为规范系统的礼——从经学的现代意义看《仪礼》《周礼》《礼记》

    杨国荣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既与政治、伦理的体制相关,也以当然之则为内容。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考察三礼(《仪礼》《周礼》《礼记》),首先应当关注其中的规范性观念。作为规范系统,礼属于当然之则,涉及社会领域的不同方面:从日常生活到政治践行,从个体的饮食起居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几乎所有相关事宜,礼都提出了具体的规定。以规范为内容,礼包含目的意蕴,后者又以肯定人的存在价值为前提,与之相联系,礼(规范)既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指向合理社会秩序的建构,在这一意义上,"做什么"与"是什么"彼此交融。相应于人的行为(做事)过程,礼同时涉及手段,并以"如何做"为关注之点。从内容看,三礼对"如何做"作了多方面的考察,其中呈现的首先是行为的方式、程序。作为行为的规范,礼本身并不具有终极的意义,其存在关乎多重根据。从根本上说,礼乃是得之现实而又还治现实,其规范作用(当然之义)无法与实然和必然分离,但同时,礼又蕴含人的价值理想,从而有别于单纯的自然法则。礼的不同根据包含着实质的意义,其变通则体现了对规范形式的扬弃。广而言之,作为当然之则的礼难以回避实质与形式之辨。在礼与乐、礼与情、礼与理等关系中,礼的实质之维与形式方面得到具体的彰显。

    规范性根据目的与手段形式与实质

    见证"异识"——利奥塔的哲学政治学探究

    莫伟民
    4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奥塔呼吁见证"异识",就是为了捍卫辩论权利而防止原告因被剥夺辩论权利而沦为受害者。见证"异识",就是质疑和重写启蒙运动的理性原则,不接受基于启蒙理性原则之上的、作为知识合法化基础的宏大叙事的"共识"。利奥塔借鉴康德的理性批判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而实施了对宏大叙事的批判,高举"异识"大旗,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罗蒂的共识理论展开了激烈争论。利奥塔的异识理论集中体现在其对理论与实践、哲学与政治、普遍与特殊之间关系问题的处理上所坚持的多元主义立场。这一思想既非一种异识政治学,也非一种后现代主义政治学,而是一种旨在见证"异识"的哲学政治学。见证"异识",也就是见证"不被表达者得以被表达的可能性"。

    利奥塔异识共识理论与实践哲学政治学后现代主义

    斯蒂格勒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吸纳与误读

    刘日明陈芝敏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斯蒂格勒着眼于现时代人类的生存之痛,揭示了市场营销与精神工业的合谋状态及其后果,在新问题域即象征的贫困、文化的政治、精神的灾难三个层面与马克思的技术思想进行了对话。经由对人类生命外在化的新阶段的反思,斯蒂格勒以马克思关于机器技术所带来的无产阶级思想为核心,实现了对马克思技术之思的三次吸纳,构建了其关于劳动、生活和理论的知识皆丧失的普遍无产阶级化理论。在一般器官学视域中,斯蒂格勒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阐释存在着形式化应用的嫌疑,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造成了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思想和唯物辩证法的误读,陷入了技术决定论的窠臼。

    斯蒂格勒马克思精神工业外在化无产阶级化

    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来自中国实践的总结

    陈斌开刘莉亚
    6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准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核心环节。健全基准利率体系既是建设金融市场的关键,也是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围绕利率管制形成的历史逻辑、利率管制对经济增长以及对经济周期影响的探讨,可以从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及需求结构三个方面梳理利率管制造成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内在逻辑。此外,在重点讨论中国利率双轨制形成的原因及利率双轨制带来的金融资源错配问题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现存挑战和未来方向。在此基础上,系统回顾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路径和效果,并基于市场基准利率选择与培育的分析框架,指出市场基准利率应兼具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的优良特性,应是市场性与可控性、相关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特征事实和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评述,将对中国未来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引导。

    利率管制利率双轨制利率市场化利率传导效率

    注意力配置与经济决策——关于注意力经济学的评述与讨论

    黄纯纯孙玙凡周业安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近二十年,注意力经济学作为一个全新的经济学新分支开始兴起。注意力经济学是经济学与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的产物,它主要研究个体决策的过程和性质,认为个体决策过程本质上是大脑的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过程,当人们面对海量的信息以及各种不确定性的约束时,给定有限的认知资源,大脑会通过注意力配置来筛选信息,并忽略其他的信息;通过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个体的理性和偏好结构,并据此形成个体的行为及其后果。注意力经济学揭开了个体决策的黑箱,把有限理性假说和社会偏好理论等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现代行为经济学乃至经济学本身提供了更微观的科学理论基础。

    注意力有限理性信息现代行为经济学

    横向权力结构与地方政府回应性:分职与协同

    王烨孟天广
    10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数字时代,网络问政成为政民互动的新生渠道,为回应性政府建设提供了制度基础。在政民互动过程中,政府对于公众诉求的回应绩效既涉及部门间差异,也涉及部门间协同。政府内部横向权力结构约束着政府回应能力,构成政府回应绩效差异的制度成因。研究发现,部门分职塑造了政府回应绩效的部门间差异,而跨部门协同显著提升政府回应质量,尤其是权威性更强的议事协同的回应性生产效应更为明显。

    政府回应性横向权力结构部门分职跨部门协同

    汉娜·阿伦特"世界"概念浅析

    陶东风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伦特的"世界"不同于地球、自然,它属于人类创造、由人工制品(从建筑物、生产/生活工具到各种制度、文学艺术等)构成的广义的文化。同时,世界不是单个人的世界,而是所有人的世界,是复数之人于其中交往对话、相互向对方呈现自己的公共空间。世界的现实性和自我的现实性只有通过与别人分享在世界中的经验才能获得。世界之所以能够独立于生生灭灭的自然循环,连接起过去、现在、未来,并赋予人稳定的现实感与身份认同,极大地得益于它的持久性,世界的持久性为人提供了抵制自己生命无益性(短暂性)的保证。最后,世界的持久性和人的不死性都是世俗的,它从根本上区别于宗教意义上的永恒。

    阿伦特世界公共性持久性

    从"权力主导"到"权利本位":刑事在线诉讼的法治悖反与归位

    吴思远
    12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在诉讼活动中的广泛运用,诉讼活动的技术化特征日益凸显,这加深了在线诉讼治理的复杂程度。刑事诉讼无法自外于数字化的浪潮,长期渐进与短期突变共同构成某种程度上的间断平衡,表明刑事在线诉讼不仅由稳定和渐进主义逻辑所驱动,也因偶然性因素而变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潜在的法治风险,背离了现代法治所追求的限制公权、保障权利的基本要义。后疫情时代应当归位法治,坚持合法性思维与体系性建构,纠偏刑事在线诉讼中粗放、弹性的制度安排。通过法治思维的引领,将刑事在线诉讼发展的方向及时转换到规则论证与程序设计上,以此实现对人权的尊重与关照,保障"建设数字中国"的改革红利能够更为均衡、广泛地惠及至全国各个地区的人民群众。一方面,应当正视法律作为复杂演化系统所兼具的渐进性与偶然性,提升改革者的理性与智识,主动强化刑事在线诉讼中的权利保障,并以此为主轴为立法与改革提供方向指引与制度性框架;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尊重刑事在线诉讼发展的底层逻辑,遵循渐进调适的路径,分解改革目标并依次实施、验证、调整乃至改进,逐步适应诉讼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数字时代在线诉讼刑事在线诉讼间断平衡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