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月刊

0439-8041

021-53060399 53069080

200020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社联大楼4F

学术月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推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宗旨,倡导学术探索与争鸣。在发扬哲、经、文、史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发表海外作者的学术论文及各类学术短文和综述,报道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转化:提炼标识性概念的视角

    段博程霖
    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转化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重要路径。近代以来,学术界从提炼标识性概念的角度作出了杰出贡献,但既有研究对此梳理阙如。基于中国经济思想史、阐释学、概念史等研究方法,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可按照时间线索予以系统梳理总结。研究发现:(1)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转化可从"现代转化的目的""现代转化的前后联系""新概念的适应性"三个维度予以识别分析。(2)演进中呈现出初步探索(1840-1949年)、渐次发展(1949-2012年)、自觉建构(2012年至今)三个阶 段,孕育了"经济学""民生经济学""以工立国""三大教条""大分流""小康""中国经济学"等一系列标识性概念。(3)三个阶段反映了从引进、选择、反思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到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转变;由引申和赋予新涵义为主,向其与合理阐释、概括和评价旧概念三者并列的转变,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并积累了把握时代需求、挖掘现代价值、拓展研究方法、增强社会支持等有益经验。(4)应继续遵循"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指导方针、推动标识性概念学理化和系统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支撑作用、增强对外传播效能,进而推动面向未来的传统思想创新与中国话语传播。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转化标识性概念

    何以归家:现代性的救赎

    孙向晨
    2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是一个牵动复杂情感的词。作为哲学研究,我们需要将对"家"的日常意识、历史机制、社科研究都悬置起来,澄清作为哲学概念的"家",揭示"家"作为人类生存论结构的基本特征。现代性建基在"离家"的逻辑上,个体作为主体的优先地位发端于新教神学,深化于近代哲学,但个体—主体的深层次危机却催生了现代虚无主义。基于汉语世界对于救赎的解读路径,对于现代性的救赎给出了源于汉语世界的方案,"归家"成为这种复归式救赎的方向。在这一视域的指引下,现代西方哲学同样显露出一条基于"家"的拯救路径。最终,我们要基于"家本体论"揭示出人类生存的"温暖"面向。

    哲学概念的家离家虚无复归家哲学温暖世界

    孟子义利之辨的三个层面

    梁涛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的义利之辨因涉及社会秩序的建构、制度的正义性以及生命意义的贞定等问题,具有多个层面和丰富的内涵。第一个层面涉及政治秩序的建构,义先于利,只有建构公正、正义的政治秩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善关系,才能更好地追求利。第二个层面涉及制度的正义性以及利益的分配问题,孟子主张以义为利,认为政治权力应当首先追求义而不应是利,但其所谓义实际又落实为民众的利,认为符合于民众的利才是真正的义。第三个层面则涉及生命意义的问题,在终极的意义上,孟子认为义高于利,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人应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如此方可确立生命的意义,显示人之为人的高贵与尊严。

    孟子义利之辨先义后利以义为利舍生取义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文化哲学阐释路向——论拉布里奥拉、蒙多尔佛、葛兰西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阐释

    王馨曼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受维科的历史主义文化哲学传统影响,拉布里奥拉、蒙多尔佛、葛兰西在不同时期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各具创见的阐释,在总体上可概括为以"实践哲学"为核心的历史主义文化哲学阐释路向。拉布里奥拉以"批判的共产主义"称谓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它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主的思想体系之尊严;蒙多尔佛提出"批判—实践"原则,将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为一种独特的人文历史主义,对金蒂莱关于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关系的理解作出了关键性修正;葛兰西则把"实践"提升至作为哲学世界观的原则高度,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进一步扩展到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以及与之相应的意识形态,确立了一种新意识形态的文化批判哲学。尽管三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存在局限,但他们在力图"重新回到马克思"、寻求马克思主义与意大利传统和现实的内在结合方面所作的努力具有积极意义。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文化哲学新人文主义人文历史主义绝对历史主义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造的政治经济学

    刘守英熊雪锋
    5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实践和认识中存在主观主义和问题导向两种取向,主观主义根源于理论同实践相脱离、主观与客观相矛盾,问题导向则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转型起始于落后农业国而非发达工业国,决定了中国的道路选择与理论创造只能以问题为导向。中国共产党理论创造的基本经验是直面国家和民族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调查发现真问题、以中国问题界定中国特色、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把握问题和以解决中国道路问题为根本目的。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在推动落后农业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完成了理论创造,形成了既有别于经典理论、又有别于既有模式的建国论、富国论和强国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造仍是解决新时代新征程中重大问题的法宝。

    问题导向理论创造中国共产党百年新时代

    精准扶贫与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效应与作用机制

    朱平芳方顺超
    7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在于能否保障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理论分析家庭劳动力流动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可以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通过排除户籍迁移群体的干扰以系统考察精准扶贫政策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精准扶贫能显著提高农村家庭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比例,并主要体现促进其在同区县内的流动。通过对精准扶贫瞄准性和作用路径的分析发现:对于低人力资本家庭,精准扶贫通过公共服务和转移就业政策可增加非农就业机会,达到促进家庭劳动力的流动;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精准扶贫通过基础设施和农业发展政策可促进农户扩大生产,但囿于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水平,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会为劳动力流动提供物质支持;对无劳动能力成员占比高的家庭,精准扶贫通过公共服务和生活保障政策来降低家庭在医疗和教育上的支出,以缓解家庭因素对劳动力流动形成的隐性约束。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更能准确地评估精准扶贫带来的可持续效应,对于促进脱贫地区衔接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劳动力流动多时点DID

    战略思维流变与美国霸权走势相关性分析

    张一飞吴白乙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资本原教旨主义为核心,以精神帝国主义和武力优势主义为辅助的战略思维体系是支撑美国霸权运行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来源。在长期演变中,三种思维各自形成了具有集团利益色彩的战略目的和手段。在三者良性互动之下,美国的能力建设服务于资本增值,且"资本"与"能力"转换顺畅、彼此纠偏,这为美国获取和延续霸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精神帝国主义与武力优势主义对资本原教旨主义产生异化作用,"手段"终将脱离并反噬"目的"。20世纪以来的历史证明,美国战略思维对其霸权存续的影响是一个从有益到有害的演变过程。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霸权国无限扩张的内在倾向以及战略思维与客观条件的失配错位等要素来看,美国自我纠偏能力下降、霸权走向衰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战略思维资本原教旨主义精神帝国主义武力优势主义美国霸权

    数字时代的有为政府:公共治理的视角

    何启志彭明生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治理视角来看,有为政府的本质在于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核心是要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发挥好政府作用,促进公共价值创造。人类社会正进入数字时代,加强有为政府建设是数字化发展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的现实需求。数字技术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推动着政府治理方式变革。适应人民群众的美好数字生活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在地要求加强有为政府建设。这也意味着政府应将人民性贯彻于政府改革创新之中,以数字技术赋能重塑政府治理形态和模式,提升政府治理效能,进而在实践向度上做好推动构建良好数字生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保障数字公共服务普惠供给等基础性工作,提升人民群众对数字化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数字时代有为政府数字技术公共治理

    比例原则目的正当性审查方法新论——一个融合法经济学、商谈理论的视角

    翟翌金龙君
    10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恰当审查方法的缺失导致了目的正当性子原则的位阶争议,以及部分学者简单照搬普通法合理性原则判断目的不适当的方法到比例原则中产生审查错位、审查不足、过于主观和不准确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重构目的正当性的审查方法。可以"比较"这一比例原则、法经济学、商谈理论共通的方法融合三者,构建目的正当性审查的新思路。从"比较"思维出发,可将目的正当性审查相关目的归结为"实现(保障)权利(利益)之目的""限制权利(利益)之目的"两类,并比较和审查其对应的客观、主观内容。在审查步骤上,应先对目的对应的客观内容量化和审查,再审查目的对应的主观内容。在审查标准上,基于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目的对应之客观内容经法经济学量化后的正当性审查标准是价值量上"实现(保障)"大于"限制";目的对应之主观内容的审查则通过平等、自由的商谈实现。目的对应之客观、主观内容通过正当性审查时,目的为正当。可结合比例原则和法经济学各自有益之处,以比例原则、法经济学、商谈理论共通的"比较"方法为联结点进行融合,更好地认识和实践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比较目的正当性法经济学商谈理论

    社会学本土化与定量研究的再思考

    谢宇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存续已久,其中一个争议性的议题是定量研究在中国社会学发展中的定位。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所引发的对定量研究范式的批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对峙、中国社会学主体性建设和研究规范化等问题亟待回应,定量研究范式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基于可靠、一致的测量和规范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定量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殊性,服务于中国社会学的主体性建设,为世界学术共同体贡献中国的理论和经验。

    本土化社会学定量比较研究文化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