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月刊

0439-8041

021-53060399 53069080

200020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社联大楼4F

学术月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推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宗旨,倡导学术探索与争鸣。在发扬哲、经、文、史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发表海外作者的学术论文及各类学术短文和综述,报道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构中国自主的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必要性、基本框架与主要途径

    李志军张毅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政策评估是经世致用之学。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演变的历史、学科体系的完备以及理论体系的发展嵌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之中。现有的评估知识体系主要有两方面不足:一是评估知识体系构建之初主要是引进西方的理论,随着中国公共政策评估体系迈入体制机制建设深水区,组成知识体系架构的西方理论与中国国情之间的不适用性越来越突出;二是重大政策和实践导向的本土化评估理论取得较大进展,适用性较强但普适性和学理性不足,无法对更高层次的知识体系构成贡献。由此,从宏观层面刻画和明确中国自主的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框架与构建途径,引导理论创新、学科发展与知识生产,尤为必要。

    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

    问题与愿景:中国刑法学转型发展的省思

    徐宏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规范主义和科学主义为核心旨趣、以刑法文本解读为基本范式的教义刑法学,乃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刑法学知识的主流方法论。苏联刑法学和借鉴自苏联的新中国刑法学,在方法论层面追根溯源都是19世纪欧陆特别是德国刑法学的扬弃,属于教义刑法学知识谱系,因此在中国刑法学语境中,或许存在教义学深化的持续问题,但并不存在所谓教义学转型的特别问题。中国刑法学需要以知识涌现和变革推动转型升级,但这种转型不应当是唯一、排他的纯粹理性建构主义过程,而应当放大与开阔时空观念,既要在中国与世界之间顾盼,推动与全球多元刑事法治文明的交流互鉴,又要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流连,体现对中华本土刑事法治文明的尊重赓续,以内生性与开放化兼具的代际整合姿态完成中国刑法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中国式现代化转型。

    新中国刑法学教义刑法学知识转型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

    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政策实践路径——基于东亚的研究视角

    田毅鹏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在东亚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学界更多地将研究目光聚焦于欧美社会学的知识引进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东亚社会学自身的本土化问题。虽然上述路径对于当代东亚社会学学科发展至关重要,但学界似乎普遍对社会政策实践路径所具有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功能有所忽略。事实上,社会政策实践与社会学知识体系构建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学可以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基本的理论前提预设和知识论、价值论意义上的支撑;另一方面,在社会政策的实践推进过程中,随着政策的不断推出及付诸实践,也会为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新的概念命题,增添新的知识内涵。此外,比较社会政策也可为社会学知识体系开辟新的研究视域。社会政策实践之所以可以为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增加新的理论命题和分析灵感,主要是因为,在现实中政府部门往往要直面真实紧迫、且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其问题发现的时间早,解决问题亦需要政府、市场、社会间复杂的互动。当然,社会学的学科价值取向也可为社会政策提供特定的理念支持。

    社会学知识体系社会政策实践路径社会学本土化政策社会学

    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早期展开——基于"夷"字的概念史研究

    郭忠华
    3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对传统"华夷之辨"和"天下共主"观念的改造和摒弃,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两大步骤。这两大转变在18世纪中叶发生的"曾静—吕留良案"和"马嘎尔尼访华案"及此后事件中具有明显的体现。为消解曾静等汉族知识分子基于华夷之辨原则给清朝统治所带来的挑战,雍正等统治者对"夷"字语义进行重塑和推广,力图塑造出一种各民族相济发展的融合格局。由于马嘎尔尼等英国人对"夷"称的持续抗议和压迫,清朝统治者被迫取消"夷"字并替之以"西""洋""外"等词汇,反映出当时统治者从"天下共主"观念向"万国成员"观念的转变。"夷"字的语义转变及其历史命运反映出清中期现代国家建构在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维度上的早期展开方式。现代国家建构是一个包含复合要素的范畴,基于不同的要素,现代国家建构的时间、内容和方式也不同。

    华夷之辨曾静—吕留良案马嘎尔尼使华现代国家建构

    民族概念的历史考察:阅读与感想散记

    姚大力
    5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现代民族概念在英国最初生成时,是由国家疆域来界定的国民民族。随着19世纪末民族主义主流的族裔化,族裔民族或"民族国家"曾长时期被视为民族或现代国家的典型样态。有学者认为民族主义是20世纪的"政治羞耻"。可是只要国家存在,人类社会就无法规避国民民族主义和族裔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可以做到的,只能是与上述两种民族主义的激进形式都保持距离,而接受温和的国民民族与温和的族裔民族在现实的社会政治中共存。

    民族概念国民民族族裔民族历史考察

    《资本论》: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列斐伏尔《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形式、功能与结构》研究

    张一兵
    6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关于《资本论》的研究中,列斐伏尔看到了方法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这就是将历史生成性与结构结合起来的历时性图式中的生成性的结构,这种所谓的历史生成的结构就是生产方式。这正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正因为找到了这一重要的方法论线索,促使了列斐伏尔自己在方法论上的转变。无论他是否自觉意识到这一点,从历史性发生的生产方式去观察一个社会断面,思考一种不合理的社会历史现象,也就会逐渐摆脱抽象的人本主义话语统摄。

    列斐伏尔《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形式、功能与结构》历史唯物主义生产方式阿尔都塞

    认知心理学视野中的儒家正名论——以两汉政治为研究切片

    徐英瑾
    80-8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正名论的认知心理学本质,乃是通过某种被先验接受的概念规范来对外部信息进行快速分类,由此提高认知主体的信息处理效率。因此,一个诉诸"正名"机制的地方伦理共同体就能以更高的效率促成内部的团结。然而,在孔子提出正名理论时他所处的春秋小共同体社会结构渐渐演化为秦汉式的超级帝国后,统治者所要面对的社会关系的复杂度便有了全面的提升,这就使得本只能处理简单人际关系的正名理论不敷使用了。在这里,文明的分歧也便出现了:希腊—罗马社会开始演化出一套基于"慢思维"的新社会建制来弥补"快思维"的疏漏;而与之相较,汉儒们则通过系统整理儒家的仪轨而将在"快思维"中模糊呈现的先天社会规范予以明述化,由此强行达成"全社会行动整齐划一"的效果。然而,这种"整齐划一"效果的达成,必然是依赖于创制者所掌握的社会资源的,而这一点也就使得资源掌控者有更多的机会让新创制的名分成为牟取私利的工具。这最终使得旨在强化政治稳定的名分论很难不经由这种私利的掺杂而走向自己的反面:谣言。

    正名名器谣言认知心理学快思维慢思维证伪

    当代欧美"共同性"思潮的演进

    潘沈阳
    8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流行于欧美学界的"共同性"思想尚未在国内学界被系统研究,但这股思想潮流不仅是国外学界前沿理论动态,更是马克思主义最新思想资源。"共同性"思想根植于近年来在欧美流行的公地运动及其相关研究,以及在这一实践与理论进程中产生的治理方法与公地形态两个层次的突破性进展。以奈格里、哈特等人主导的思想共同体作为参考点,对目前"共同性"思想的整体发展情况可从两个层面展开分析:从对话性补充一侧来看,这一思想共同体内部的拓展,使得"共同性"从物的单一维度拓展至物—关系的双重维度,并最终将"共同性"锚定为一种生产方式;从论战性批判一侧来看,针对"共同性"思想的自治主义政治取向、公地运动渊源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色,各自形成了分别基于上述三个维度的批判。更进一步地,激进左翼学者将从公地研究中抽象出的"共同性"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共产主义思想相结合,试图一方面借助最新的思想与实践资源在当代激活马克思曾提出的共产主义设想,一方面又以共产主义自身深厚的历史积淀来为"共同性"思想注入革命力量。

    共同性公地运动共产主义共同主义马克思主义

    如何科学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源泉与改革突破口

    张杰
    10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动力机制究竟是依靠消费驱动还是依靠投资驱动,这不仅成为影响当前中国各级政府政策制定者经济发展决策的核心问题,也成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性研究问题。在构建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决定下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水平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短中期融合机制支撑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理论假说,以及当前发展阶段投资和消费之间的重要联动和传导机制。将之归纳为:(1)以制造业为主实体经济部门转型升级蕴含的高质量投资扩张→创造高收入就业岗位→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中高端消费需求扩张的传导机制;(2)产业企业部门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主导的研发投入扩张→创造中高收入就业岗位→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中高端消费需求扩张的传导机制;(3)以创新为主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创造高收入就业岗位→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中高端消费需求扩张的传导机制。基于束缚和阻碍当前中国"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良性循环机制形成的突出因素,可采取相应的重点改革突破口和关键政策举措。

    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水平"投资↔消费"良性循环机制突出障碍因素改革突破口

    供应链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基于跨国面板数据(2007-2020年)的实证研究

    罗长远王宁
    115-127,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60个国家2007-2020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可以考察供应链时代的贸易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根据联合国大会投票构造多个指标衡量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使用增加值贸易数据构建国与国之间的供应链关系,采用工具变量的估计结果发现,两国间供应链贸易的水平越高,它们的政治关系越友好。进一步地,通过区分不同类型的供应链关系以及拓展性的分析,研究发现,紧密型和复杂型的供应链关系对于政治关系的促进效应显著地强于松散型和简单型。此外,两国间的供应链关系越对称、双方中任何一方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程度越深,以及它们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角色越不同,供应链关系对政治关系的促进效应越强烈。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的背景下,要突破传统贸易的视野,从供应链视角谋划中国的对外贸易,从"贸易外交"走向"供应链外交",让贸易关系真正成为政治关系的"压舱石"。

    供应链政治关系增加值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