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月刊

0439-8041

021-53060399 53069080

200020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社联大楼4F

学术月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推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宗旨,倡导学术探索与争鸣。在发扬哲、经、文、史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发表海外作者的学术论文及各类学术短文和综述,报道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道德表达主义的两种辩护——从布莱克本的准实在论到王阳明以行为者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

    黄勇崔雅琴
    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莱克本和王阳明都是道德表达主义者。在他们看来,价值判断并非描述或表征独立于心灵之外的某些属性或事实,而是表达我们投射或施加于事物之上的感受、情绪、态度或信欲。然而,道德表达主义者必须面对如下问题,即如何确定特定价值判断的真假。布莱克本和王阳明都没有采取彻底的道德反实在论进路,因为他们认为,尽管我们的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但它们仍是有真有假,而且至少有些为真。为了确定价值判断的真值,布莱克本采取了三个标准:融贯性、实用主义和一种不同寻常的符合论,即价值判断是否符合人性。王阳明充分发展了一种以行为者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较之布莱克本的准实在论,它让我们站在更坚实的基础上确定我们的道德判断是否为真,或者我们是否对身外的事物表达了适当的信欲,在其上施加了适当的价值。

    道德表达主义道德实在论以行为者为中心信欲布莱克本王阳明

    东亚易学:源起、特征及发展趋向

    林忠军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亚是一个地缘政治和文化的概念。东亚易学起源于中国,在东亚诸国传播之后,不断展现其发展的同步与连续性、思想方法的相似性及其本土化过程中呈现的多样化。东亚易学研究以东亚易学为研究对象,整体反思东亚易学所取得的成就,探讨东亚易学内在逻辑关系、解释方法与思想的一致性、本土化过程、发展趋向等问题。东亚易学的特点是传承与发展、一体化和多元化并存。东亚易学研究应跳出狭隘的民族意识,以更为开放的宽广视域,客观理性地对待东亚诸国易学。随着国际性学术交流互动,当今东亚易学个性化、本土化特征越来越不明显,东亚诸国易学交叉研究新格局已经形成,一体化特征日益凸显,但也存在基础研究尚未完善,宏观研究未受重视,新的研究方法有待探索等问题。这些也是东亚易学研究的重点和新方向。

    中国易学东亚易学一体化多元化

    参与:赫勒感情理论建构的中心概念

    于溟跃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格妮丝·赫勒以"参与"为中心概念建构起其感情理论,多次阐述了感情、情感和感觉意味着参与的观点。围绕着赫勒对感情问题的现象学式考察,参与概念得到了内涵与外延层面的相应阐发。参与是内化于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固有的结构性部分,对于人作为社会有机体维持自我平衡及与世界的关系发挥调节功能,有助于保持人的主体世界的连续性,兼及作用于社会有机体的扩展。参与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具有鲜明的实践意蕴,拓展了赫勒感情范畴的理论蕴涵,并且丰富和发展了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在情感理论层面的探究,同时凸显了赫勒对人的本质与人类命运问题的审视与反思。

    赫勒参与感情马克思主义实践

    过渡经济学与中国经验

    张军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渡经济学关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大转型不仅为过渡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更是过渡经济学理论体系得以完善、深化和超越的助推力量。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学家尤其是中青年一代,秉持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密切关注以及对学术真理的竭力追求,深入研究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各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大量高质量论文、著作和报告等成果形式,提升了学界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解,揭示了其复杂性、艰巨性和跨国差异性,为过渡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渡经济学正在融入更加广泛的制度变迁理论之中。未来十至十五年,中国经济学家将在构建统一国家、政府、市场与发展政策的理论框架方面取得突破,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的更新与创造做出更大的学术贡献。

    过渡经济学中国经济双轨制制度变迁

    数字经济发展赋能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理论逻辑与机制设计

    周亚虹冯树辉邱静朱震宇...
    48-6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提供了新途径,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对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从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三大主体角度,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探索数字经济的发展对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的影响和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在数字经济新业态下其作用机制是,在科技成果供需主体方面,供需匹配效率、专利质量和知识吸收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转化中介和途径方面,产学研开放度、"风险投资—科技成果供给—科技成果需求"高效融合程度和科技服务中介结构活跃度均得到了提升,从而对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赋能。进一步研究发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和国有经济主导程度,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效应具有积极影响。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经济发展赋能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文献和经验,为全面深刻把握数字经济优势、提高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效率提供了参考。

    数字经济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赋能

    平台经济的新就业形态与经济关系解构——一个政治经济学分析

    韩文龙唐湘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导技术体系的变化推动就业模式的转变。技术基础、价值取向、社会需要、生产组织的变革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与就业模式,推动多方雇佣关系就业、在线任务众包就业、在线匹配按需就业以及依托平台自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的产生,引发就业背后劳动经济关系的转变。劳动关系的转变和数据要素的使用推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数字化转变,构建起分散生产与集中控制相结合的扁平化生产分工网络体系与平台中心的算法控制管理模式。这种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结合形成的数字化生产方式引致生产主导权的变化,深刻改变了劳资之间的权力博弈关系,形成了不同行业、不同技能和不同群体从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分化。因此,在完善劳动关系认定基础上,规范数据要素运行、规制平台垄断,控制过劳现象、完善工会建设并保障劳动者权益以及赋予劳动者数据收益权,是对不同类型新就业形态的经济关系进行解构所得出的治理方案。

    平台经济新就业形态劳动经济关系用工模式

    国家安全与中央垂直管理——选择性集权的逻辑探索

    曹正汉聂晶
    7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0年以来,国务院推行中央垂直管理改革,分析此项改革的主要类型、推行范围和所需条件,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中央垂直管理不但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而且,主要集中于与国家安全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领域,未能推行到主要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全国公共服务领域。第二,中央政府对于集权与分权的考量,首先表现为通过集权以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其次,也表现为通过分权以分散控制社会风险以及协调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社会管理的需要。因此,关于选择性集权的逻辑,可以归结为中央政府在集权以保障国家安全以及分权以控制社会风险和协调地方工作,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折中和选择所形成的逻辑。

    公共事务治理国家安全垂直管理选择性集权

    "中央出题—地方自选":城市治理政策何以反制政策效能层层衰减

    谢伊云
    89-99,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以"中央出题、地方自选"的国家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成为热潮,实现了中央政策效能在基层的充分发挥。研究表明,国家示范城市政策:(1)具有低模糊性、低冲突性与高弹性等政策属性,有利于减少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阻力;(2)提供了双重激励耦合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动机:一是为地方政府提供物质性激励;二是提高地方职能部门能动性、强化地方政府优化治理绩效的使命感。国家示范城市政策嵌入了中央对城市治理向标准化、精细化转型的意图,改变了国家政策执行的层级节制关系,激发了地方自觉,是中央阶段性、技巧性改善城市治理、规避政策效能减码的有效尝试。

    政策执行城市治理示范城市地方政府

    建构中国自主社科法学知识体系的历史传统探析

    张顺何勤华
    100-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而根据法学界近年所达成的共识,在法学学科中,当下主要分成两大形态: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前者所要解决的是法学学科内部的关系,主要涉及实在法规范的法意阐释、体系构建和顺利实施;后者即社科法学主要解决法学学科的外部关系,研究法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会发展的问题。因此,构建中国自主社科法学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法学知识体系的任务之一。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深入研习构建中国自主社科法学知识体系的理论指导、思想渊源、实践成果和域外经验,也需要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发掘优秀的历史传统,汲取中国古代律学及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建设中的学术积累和创新经验。

    社科法学知识体系历史传统律学交叉学科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从思想史看"大分流":兼论现代性研究中的范式突破与再理论化

    于文
    11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谈学者来自不同领域,但都以学术史变迁为背景、以实证议题为例,探讨跨学科视野在突破范式和提升规范性理论方面的可能性。于文认为以早期现代全球化为背景的"大分流"经济史研究对突破现代性理论中的欧洲中心论、公允评价亚洲现代化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近一步强调经济史之上必须有思想史的跟进才能理解中西现代化道路背后的认知逻辑和价值诉求。以明清转型时的"新经学"和西欧早期启蒙运动的"新自然法"为例,于文比较了中西同时期兴起的历史自治思想,并强调其对19世纪以来中西民族国家模式产生的巨大影响。李汉松认为当下北美国际关系研究和政治哲学过度去政治化,造成前者学科碎片化乃至庸俗化,后者则退化为制度附庸且不再关照政治本质。为此,李汉松提出重启政治哲学关于政治集体之间应如何构筑伦理关系的基本议题,重塑国际关系领域对政体、文化、冲突等议题的研究,批判建构现代多元国际秩序。王建宝通过讨论理学传统中主体哲学和历史的紧密关系,来回应当代学科综合应然和实然议题的重要性,强调超越性的价值诉求需要影响历史、并通过历史性地践行形成具体的认同。初金一通过讨论苏联作家利季娅·金兹堡对回忆录写作的文学分析,跨越文学与历史,探讨文化记忆理论如何解释非虚构文学塑造群体历史叙述与认同的功能。王海骁以中古史士族衰亡研究为例,指出中古史量化研究因为和统计学及定量社科研究常年脱钩而质量欠佳,造成学界对定量研究价值的忽视,并提出如何通过更准确的量化分析工具解释宏观历史变迁。

    人文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范式突破再理论化